《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個人很喜歡。雖然看完之後覺得很壓抑,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想。今天我們談一談那個長相很美卻喜歡霸凌同學的魏萊。
一出場魏萊就把自己的同學胡小蝶逼的跳樓死亡。接著找到第二個受害者陳念,然後是徐渺。
這樣不斷欺凌別人的校霸怎麼會有如此的性格舉動?是什麼樣的養育促成了這樣的舉措?
我們看看魏萊的爸爸。因為魏萊第一次沒有考好,這個爸爸採用的是一年不跟孩子說話,並且威脅她,再考不上就怎樣怎樣。爸爸用自己的冷暴力阻隔了交流。魏萊在爸爸那裡受得情緒在同學這裡找了宣洩口,她只能對同學發了---霸凌就這樣產生了。
因為是冷暴力孩子更不容易想明白,也有點欺軟怕硬在裡面。
當魏萊的同學胡小碟死後,警察上門來了解情況。鏡頭掃到的是家裡最醒目的地方,全是魏萊爸爸獲得的各種榮譽。(這個潛在詞:爸爸的人生很閃耀,爸爸是成功的。)
魏萊的媽媽看到警察上家裡以後,並沒有慌張,反而很鎮定的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不是這樣的家庭,我跟她爸爸平時老教育她,什麼事不能老像個孩子一樣隨便去做,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麼交往這都是學問。
別的孩子可以不考慮,她不能不考慮,她跟別人不一樣。
很多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吧,你比方說對方家長什麼身份,他們孩子的心理素質怎麼就那麼差,你們學校又該承擔什麼責任,還有這什麼事都得講究個真憑實據,這真要追究起來誰臉上也不好看。」
高知家庭,良好的社會地位,魏萊媽媽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我們看她說的那句「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麼交往這都是學問。」含沙射影的在向少年魏萊傳遞這樣的信息:人與人的交往是以勢力和實力而論的。而一個人的道德,內在價值,在勢力面前就顯得很不重要了。
在這樣價值觀的影響下,少年魏萊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崇拜地位和權利?權利地位大於情感道德,甚至於生命。這樣的孩子缺乏是非感,眼睛裡只有盲目追崇的社會地位和與之匹配的權利。
所以魏萊在溫溫柔柔的外表下,在這樣的環境裡,她不斷的霸凌自己的同學,並且霸凌的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就算自己的同學胡小蝶死了,仍盛氣凌人的說:「胡小蝶要是不死,她家能得到那麼多賠償嗎?」
她已經沒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我在想魏萊的父母要是知道自己的言行帶偏了孩子,他們還能說出那樣的話麼?
肯定不會的。孩子的價值觀其實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形成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傳遞給了孩子:你不需要懼怕什麼,父母有能力擺平。魏萊無懼,無懼等於無知,在沒有自保能力的前提下。
如果她的媽媽能夠理智對待魏萊的錯誤,又會是怎樣的結局?
而魏萊媽媽的選擇是「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分是非,有違道德的越界,她必然要承擔這個後果。
這部電影給大眾呈現了魏萊的死亡結局。
最讓人有遐想的一幕:當魏萊的爸爸看到女兒的屍體時,他掉頭就走,這個鏡頭裡有多少內涵?有無法面對的迴避?有接受不了的離開?有對孩子的失望?也許更多的是自責吧?
這樣的結局,其實就在告訴父母們,咱們不僅僅要教孩子成才,更需要教導孩子怎麼做一個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