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2020-12-13 姚言書事

文/姚崢華

有一本書,叫《朵雲封事》。名字很特別,內容也很特別。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作者李在中,是藝術史專家李霖燦的兒子,長期研究「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歷史,生活在加拿大。

書的主角李霖燦,1941年就進入中央博物院,並在這個機構工作了25年。他以一位親歷者的身份,寫了一篇文章《中央博物院的悲劇——記博物院事業中一項理想的真精神》,憑弔了這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偉大理想。

在他看來,中央博物院命運坎坷,於1933年始設籌備處於南京,是蔡元培、傅斯年、李濟等人,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以書生救國的熱忱,所構思成立的一個具有普及教育觀念的博物館計劃。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布中央博物院的成立主旨,指明了三項任務,典藏展覽,學術研究,公眾教育。

不久抗戰爆發,博物院漂泊於西南天地之間,後輾轉到臺灣,留在大陸的部分後來成為南京博物院,而帶到臺灣的則在1965年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併。

李在中以父親的這篇文章作為出發點,結合近70年來自己的親歷親聞,通過不斷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檔案與圖片、整理父親的日記和書信、向父輩們請益,走訪兩岸同輩,用15年的時間寫出30篇文章,將1933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成立之後到1965年併入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間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做了較為完整的還原與講述。

書中,他披露了很多公眾不知情的細節、掌故和歷史事實。

比如,到臺北故宮的人,可以看到行政大樓前有一個大鼎,叫博愛鼎,可它竟然是一個山寨鼎。

李在中在《臺北故宮博愛鼎的前世今生》中寫到,這個鼎的前身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品,是一個原來存在南京兵工廠的銅錠,運回大阪後由日本陸軍兵工廠鑄造成的戰功紀念鼎,是由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元兇之一日本司令官朝香宮鳩彥下令鑄造的,並由明治天王的第六個女兒寫了一段鑄鼎由緣。建成後,放進東京的靖國神社,以慰亡靈。

中國抗戰勝利後,這個鼎隨著第四批日本歸還文物一起運抵高雄,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館籌備處接收。

後臺北故宮建成後,準備將此鼎復出,但因為它象徵日本耀武揚威的戰功,所以決定改頭換面,去舊換新,換上了孫中山先生的博愛銅牌,並刻上黃埔訓詞,最後把上邊所刻的日本櫻花換成了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梅花。

這樣,本是一件印證史實的文物,就變成了博愛大鼎。多少遊客不明原委於跟前照相留念。

還有關於故宮的大獅子和小獅子。

1957年臺灣兩院文物陳列室開幕,作為博物院子弟,李在中常去玩耍,但吸引他的不是翠玉白菜,也不是紅瑪瑙蟠桃洗,而是門口那對漢白玉小獅子。

獅子個頭小,只有一米三四高,是倭寇侵入華北時從某戶人家掠奪走的,抗戰勝利後由日本歸還。

1965年臺北故宮新館建完,小獅子隨同其他文物北上,本想置放於院區入口處,但因個小無法擔起重任,便有聰明人士建議小獅子可以變大。

於是,這個快快長大的任務就交給了臺北故宮科技室完成,專家們按這對小獅子又重塑了一對大銅獅子,重置於臺北故宮門前。李在中至今寫文章,還是覺得特別不舒服,他認為這對吃了荷爾蒙長大的大獅子,根本沒有原來的小獅子可愛。

還有,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雕像和臺北故宮的孫中山銅像,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兩尊中山像都由自法國雕塑名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的,南京的大理石坐像是按石膏原型一比二的尺度放大雕成的,整體有三公尺高。

到了臺北的這尊銅像,蘭多斯基已去世,由他的兒子馬賽爾根據父親所做的石膏原作,由巴黎鑄造廠鑄造而成,材質是銅像。雖同宗同源,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諸如此類的細節很多。李在中夾敘夾議,以人帶物,情景交相融,對中央博物院那段經歷32年,最後以籌備處的名義告終的歲月寄以無限的哀思。

就像打開中國近代史的一個信封,《朵雲封事》講述了學術堅守與悲歡離合。它可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它的出版本身就具有一種意義。

相關焦點

  • 南京博物院,南京旅遊一定要去的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
    南京,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早起100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的活動蹤跡,同時也是一座有著2600多年建城史和500多年建都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南京的旅遊景點也是格外的多,如果你也曾來到南京,相信一定去過「南京博物院」。
  • 「南京博物院」作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為什麼還只是4A級景區?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南京位於我國的華東地區,是江蘇省的省會,也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是我國著名的「六朝古都」,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因此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來到南京參觀遊覽。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歷史
    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同為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存在,實力到底哪家強,不如看一下館藏寶物的比對!建築PK
  • 南京博物院,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為何還不是國家AAAAA?
    南京博物院簡稱「南博」,位於玄武區鐘山東路,佔地195畝,走進南博,可以看到一片開闊的草坪,去南博也很方便,你可以帶地鐵2號線去明故宮站,然後步行去那裡,自2013年重新開業以來,南京博物院以其大量的藏品、珍貴的文物和獨特的建築吸引了眾多遊客,它已成為南京另一個網紅打卡點,它不需要票,您可以提前或現場用身份證預約。
  • 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多少錢 臺北故宮在哪裡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臺灣臺北故宮門票7月起普通票漲到250元臺幣)  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多少錢: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確定從7月1日漲價,普通票將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團體票100元漲到230元  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國際級博物館有保持超越性及獨立性的必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納進文化部門茲事體大,她並不贊成。林奕華說,她曾詢問院長吳密察,「他說在接到一通臺行政機構的電話,詢問各國國際級博物館的組織如何,但不表示對改組沒問題,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沒參與質詢,這樣討論不被尊重。」
  • 臺灣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從「中央博物院」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代知識分子的慷慨悲歌
    從「中央博物院」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朵雲封事》新書分享會1933年4月,一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牌匾,掛在了南京雞鳴寺1號大樓前,標誌著當時中國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造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開始了它篳路藍縷的歷史歷程。
  •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級別一樣嗎
    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博物館本身是西方近代社會的產物,最早的博物館是阿什莫林博物館,它在1683年創立於英國牛津。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的戲劇故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69萬件文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1948年,在中國內戰的恐慌下,從紫禁城撤到臺灣,這些藏品提供了一個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中國歷史美的深入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建於1965年,位於臺灣臺北市石林區,目前收藏了69萬件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的藝術品,其中大部分來自宋元明清時期。該收藏涵蓋了8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和藝術品收藏。隨著故宮博物館於1925年的建立,故宮博物館的故事開始於中國北京的紫禁城。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共慶建院90年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 許雪毅、陳斌華)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9日披露,該院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舉辦一系列院慶活動。她說,兩院現已籤約的一個重要活動是將在今年10月推出的「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到時將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8張郎世寧的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同時將舉辦第五屆兩岸故宮博物院學術研討會,主題為文化交流,包括東西方文化交流、亞洲文化交流等。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1948 年11 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 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 為什麼江蘇省博物館不叫「江蘇省博物館」,而叫「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作為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齊名的「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可以說是舉世聞名,也是南京最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之一。 南京博物院,位於南京市的玄武區,簡稱「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1933年由蔡元培等人所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也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建新  我是帶著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的既有印象和概念造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希望的是能夠尋找一種對應或者類似,結果是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大的落差,而參觀結束後則是那些落差基本消解。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