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跑馬早已是現象級的行為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編者按:「跑馬」,這個三年內火爆中國的新詞,代表了中國體育界一個現象級的熱潮——馬拉松狂熱。馬拉松為何在中國井噴?它的背後代表著什麼?它的熱潮中有哪些不足?誰又將成為下一個馬拉松……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在北京、重慶、福建、遼寧等地進行了調研。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馬拉松這一現象級運動熱潮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體育和健身相關政策利好的基礎上,由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中等收入人群健身潮等多重合力助推而成,在馬拉松迅猛發展並引領全民健身、帶動產業的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帶來的運動傷害、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佔用等問題。如何為馬拉松「鬆綁」並進行科學定位和發揮健身引領作用,需要辦賽者和參賽者共同回歸理性。
2011年,首屆重慶馬拉松,報名時間長達大半年,當時甚至還要動員群眾參賽;2016年,平均4個人搶1個名額,幾天名額就沒了。
重慶馬拉松的這種情形在中國並不罕見。狂熱的馬拉松現象,從2014年起,席捲中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3月19日,全球大概舉行了15場馬拉松賽,其中,9場在中國。
井噴!
數據顯示,2011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只有22場,2014年為51場,此後幾乎是突然出現井噴式增長,2015年猛增到134場,2016年更是達到了328場,涵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3個城市,參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加130萬。業內人士估計,2017年全國的馬拉松賽事有望超過600場,參賽人次超過500萬。
這種現象,令業內人士都不敢相信。
「(當時)我們只是預判,中國的路跑行業肯定要興起,但具體到2014年,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料到。」特步集團品牌高級總監吳麗欣說。他們從2007年起介入路跑市場。
體育界專家表示,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5000美元這條線的時候,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而中國在2011年的人均GDP超越了5000美元,2014年超越7000美元,這時候,中國的馬拉松開始井噴了。
馬拉松藉助這個風潮,乘勢而起。它憑藉門檻低、場地限制小、輔助器材少的特點,在相對缺乏運動場地的中國城市遍地開花。
在2017年的馬拉松年會上,時任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杜兆才認為,當前中國出現的馬拉松熱潮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邁向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同時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體育賽事審批改革等政策紅利也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提高了社會力量辦馬拉松賽的積極性。
需求!
健身熱為許多項目在群眾中的開展打開了新局面。但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由於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以及中等收入人群健身熱等客觀需求和追捧,馬拉松這個以往的「小眾項目」一躍成為中國體育的「明星項目」。
承辦馬拉松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馬拉松這種項目而言,脫離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無法想像的。一場馬拉松,除了賽事承辦,城市的公安、市政、工商、外事、獎金申報(銀監局、財政局)、無線電保障、醫療等部門都牽涉其中。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認為:「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建設越來越漂亮,城市管理者需要大賽平臺來宣傳城市。」重慶去年做了馬拉松的第三方評估,直接經濟效益是1·6億,間接經濟效益是乘以十。
京味十足的北京馬拉松,注入火鍋元素的重慶馬拉松,主打歷史文化牌的揚州半程馬拉松……一些城市在舉辦馬拉松時都將最美街道、最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賽事中來,「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將馬拉松視為提升城市形象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同時,電視機構的轉播這個「大殺器」,讓城市長時間的「露臉」,符合城市自我宣傳的需要,也使得馬拉松更受城市管理者的青睞。
除了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外,「白領」們追求自我認可、釋放壓力也是馬拉松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以重慶馬拉松為例,無論迷你、半程還是全程,上班族、公務員、企業高管等中青年人是主力軍。
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發起人吳謹宇認為,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日益擴大,他們追求人人參與同時又能滿足認同感的方式,馬拉松正好契合這一需求。「喝酒唱歌打麻將能產生認同感嗎?但是完成了一次馬拉松就不一樣了。」
眾多的參與者、媒體的集中曝光,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商機,形成了一個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重馬剛開始是「跪求」贊助,2012年甚至曾因經費緊張一度面臨停辦的風險,「當時一位區領導出面,原以為拉個兩三百萬的贊助沒問題,結果一個上午談了八家企業,只有一家願意出10萬元。」重慶市南岸區體育局局長李偉介紹,「但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從招商變為選商了,一大批知名企業都想贊助賽事。」
藉助馬拉松釋放的巨大健身市場,體育用品製造企業也紛紛研發各種高科技的鞋服、設備、軟體。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說,從阿里平臺來看,路跑相關產品牢牢佔據著體育類消費的頭把交椅,在2016年天貓淘寶平臺上,跑步類目的總銷售額達到了135億,消費人群有4100多萬,遠遠領先於其他類目。
……
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認為,中國的馬拉松運動在2014年甚至更早一點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程度——天時:經濟到了一定程度,政策釋放利好信號;地利:城市開始支持;人和:百姓自己需求,那麼它的興起也就是必然的了。(記者樹文、謝培林、周凱、姬燁、劉暘、張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