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因何成「現象級」:天時地利人和推動

2020-12-18 騰訊體育

全民跑馬早已是現象級的行為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編者按:「跑馬」,這個三年內火爆中國的新詞,代表了中國體育界一個現象級的熱潮——馬拉松狂熱。馬拉松為何在中國井噴?它的背後代表著什麼?它的熱潮中有哪些不足?誰又將成為下一個馬拉松……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在北京、重慶、福建、遼寧等地進行了調研。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馬拉松這一現象級運動熱潮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體育和健身相關政策利好的基礎上,由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中等收入人群健身潮等多重合力助推而成,在馬拉松迅猛發展並引領全民健身、帶動產業的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帶來的運動傷害、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佔用等問題。如何為馬拉松「鬆綁」並進行科學定位和發揮健身引領作用,需要辦賽者和參賽者共同回歸理性。

2011年,首屆重慶馬拉松,報名時間長達大半年,當時甚至還要動員群眾參賽;2016年,平均4個人搶1個名額,幾天名額就沒了。

重慶馬拉松的這種情形在中國並不罕見。狂熱的馬拉松現象,從2014年起,席捲中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3月19日,全球大概舉行了15場馬拉松賽,其中,9場在中國。

井噴!

數據顯示,2011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只有22場,2014年為51場,此後幾乎是突然出現井噴式增長,2015年猛增到134場,2016年更是達到了328場,涵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3個城市,參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加130萬。業內人士估計,2017年全國的馬拉松賽事有望超過600場,參賽人次超過500萬。

這種現象,令業內人士都不敢相信。

「(當時)我們只是預判,中國的路跑行業肯定要興起,但具體到2014年,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料到。」特步集團品牌高級總監吳麗欣說。他們從2007年起介入路跑市場。

體育界專家表示,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5000美元這條線的時候,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而中國在2011年的人均GDP超越了5000美元,2014年超越7000美元,這時候,中國的馬拉松開始井噴了。

馬拉松藉助這個風潮,乘勢而起。它憑藉門檻低、場地限制小、輔助器材少的特點,在相對缺乏運動場地的中國城市遍地開花。

在2017年的馬拉松年會上,時任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杜兆才認為,當前中國出現的馬拉松熱潮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邁向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同時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體育賽事審批改革等政策紅利也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提高了社會力量辦馬拉松賽的積極性。

需求!

健身熱為許多項目在群眾中的開展打開了新局面。但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由於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以及中等收入人群健身熱等客觀需求和追捧,馬拉松這個以往的「小眾項目」一躍成為中國體育的「明星項目」。

承辦馬拉松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馬拉松這種項目而言,脫離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無法想像的。一場馬拉松,除了賽事承辦,城市的公安、市政、工商、外事、獎金申報(銀監局、財政局)、無線電保障、醫療等部門都牽涉其中。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認為:「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建設越來越漂亮,城市管理者需要大賽平臺來宣傳城市。」重慶去年做了馬拉松的第三方評估,直接經濟效益是1·6億,間接經濟效益是乘以十。

京味十足的北京馬拉松,注入火鍋元素的重慶馬拉松,主打歷史文化牌的揚州半程馬拉松……一些城市在舉辦馬拉松時都將最美街道、最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賽事中來,「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將馬拉松視為提升城市形象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同時,電視機構的轉播這個「大殺器」,讓城市長時間的「露臉」,符合城市自我宣傳的需要,也使得馬拉松更受城市管理者的青睞。

除了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外,「白領」們追求自我認可、釋放壓力也是馬拉松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以重慶馬拉松為例,無論迷你、半程還是全程,上班族、公務員、企業高管等中青年人是主力軍。

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發起人吳謹宇認為,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日益擴大,他們追求人人參與同時又能滿足認同感的方式,馬拉松正好契合這一需求。「喝酒唱歌打麻將能產生認同感嗎?但是完成了一次馬拉松就不一樣了。」

眾多的參與者、媒體的集中曝光,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商機,形成了一個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重馬剛開始是「跪求」贊助,2012年甚至曾因經費緊張一度面臨停辦的風險,「當時一位區領導出面,原以為拉個兩三百萬的贊助沒問題,結果一個上午談了八家企業,只有一家願意出10萬元。」重慶市南岸區體育局局長李偉介紹,「但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從招商變為選商了,一大批知名企業都想贊助賽事。」

藉助馬拉松釋放的巨大健身市場,體育用品製造企業也紛紛研發各種高科技的鞋服、設備、軟體。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說,從阿里平臺來看,路跑相關產品牢牢佔據著體育類消費的頭把交椅,在2016年天貓淘寶平臺上,跑步類目的總銷售額達到了135億,消費人群有4100多萬,遠遠領先於其他類目。

……

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認為,中國的馬拉松運動在2014年甚至更早一點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程度——天時:經濟到了一定程度,政策釋放利好信號;地利:城市開始支持;人和:百姓自己需求,那麼它的興起也就是必然的了。(記者樹文、謝培林、周凱、姬燁、劉暘、張逸飛)

相關焦點

  • 俗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何天時最後?人和最重要?
    比如說高考,一次考不上,還可以再考,但是在再考的時候就不是應屆畢業生了,應屆畢業生這個機會就是天時,而且只有一次,錯過就再也沒有了。地利,是地理位置造成的有利條件,所以叫地利。相反當年處於蠻荒狀態的荊楚江浙地區隨著移民的到來,被開發成了富庶繁華之地,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江南成了一個人人嚮往的繁華富庶之鄉。但是這個變遷是極為漫長的過程,地理位置的優勢所形成的機會是長期的,長安從西漢到東漢再到大唐,前後有將近五百年的時間輝煌燦爛,領先世界。這是她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的。
  • "天時地利人和"用英語怎麼說?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
  • 一課譯詞:天時地利人和
    [Photo/pexels]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預測與天時地利人和神助
    關於天時地利人和神助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體上是相同的。天時,就是時間因素,地理就是地域因素,人和就是人與人的因素,那麼神助呢?很多時候,這個神助就是一個容易誤解的地方,什麼是神?我的理解民族影響就是神,當然神一般都說的是已經去世的人。
  • 擺地攤也要天時、地利、人和
    擺地攤也要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誠然,靠擺地攤起的同學Y的成功,離不開他精明的頭腦,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敏銳的商業嗅覺,但小編認為,其中更多的是順應和迎合了當時的市場,以謙卑的姿態,勇敢無畏的行動,做出了正確的人生選擇。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對嗎
    這句話既對又不對,因為現在很少有地方或者群體做得到人和。人和什麼意思。篤信正法,行仁仗義,行禮尊老愛幼。又能夠給他人帶來無窮盡的正能量叫做人和。否則,是天時大於地利,地利大於人和,因為你根本沒有人和。日本韓國就是典型的地利不如人和的地方。但是世界進入消費時代以來,原來能夠帶來福報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在削弱,所以要未來真的好,造出」人和」之相的話,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要做
  • 《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
    導語:《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經常關注小妖的朋友都知道,小妖是很少看國產劇的,一方面是好看的太少,另一方面試國產劇的世界觀太狹隘了。就算是再宏偉的神話歷史武俠劇,都能拍成無腦愛情。那種愛來愛去的故事,小妖實在是愛不起來。
  • 開餐飲店的天時、地利、人和
    人們常說:做生意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我們開餐飲店要想成功,同樣也要滿足這三條件。具體如何做呢?第一:找準天時我們在調查商圈時首先要弄清這3點:1.商圈有沒有銷售潛力?2.目標客群是不是跟餐廳定位相匹配?3.這個區域是否與餐廳定位相匹配?
  • 愛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也許,愛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吧。- O2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會談情說愛的女子。私以為,這是對「天時地利」最好的解釋。曾經看過一個脫口秀,節目中討論戀愛最好的時間段是多大年齡。看到題目的時候,就覺得,真是無稽之談。但是後面,有一個回答立馬刻刷新了我的認知。
  • 三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最後還是天時逆襲了三國
    看三國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不知各位記不記得,就是看《三國演義》中解說天下三分,那句世人常所道之:天時、地利、人和;因為萬事皆是人做起,所以世人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確是一時無倆;而此時佔據天時的曹操,就只有不得不處於守勢了。
  • 手機圈的「天時、地利、人和」?
    手機圈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OPPO Reno5系列發布之後,據悉預訂量破歷史記錄,或為年末到明年的爆款機型?2020年12月的「末班車」,手機圈內新品不算多,而OPPO卻按照自家的節奏更新了Reno系列新機,推出主打年輕市場的OPPO Reno5系列,這為「天時」也;至於「地利」嘛,則是友商的同定位產品姍姍來遲且備貨成疑,要知道OPPO Reno5定位中端時尚檔位,主要競爭對手有華為nova系列,以及榮耀的數字系列,按目前來看今年兩系列新機都更新較晚,且由於供應問題,備貨與產品競爭力都還是未知數
  • 蘇興旺:「天時、地利、人和」促廣州港轉型升級
    日前,廣州港集團副總經理蘇興旺表示,「立足於實際」是廣州港集團的創新基礎,並用「天時地利人和」歸納了廣州港集團實施創新驅動策略的條件與環境。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港口優勢    作為世界大港的國際化港口運營商,廣州港集團如何保持核心競爭力?蘇興旺表示,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天時地利人和」,廣州港集團要取得競爭優勢,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 「福人居福地」,天時、地利、人和的博弈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隨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力量博弈,每個人的人生曲線都在不停變化著,好運時的曲線一路攀升,衰運時的曲線一路下行,自我與命運的交匯逐漸演變出難以預知的變奏。《孟子》書中在分析作戰時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具體到個人時,天時是大時代對個人的影響,地利是個人所處的周邊環境,人和則是多人力量的匯聚與融合。
  • 為何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間誰更重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下》。孟子意思是說,戰場上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內部的團結,即「得道多助」。引申開來就是,客觀條件等外在因素遠不如人和等內在因素來得重要。
  • 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
    《孟子·公孫丑下》中曾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作戰中,有利的時令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成功之路上,天時地利人和為三要素,它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功之路的伯樂、機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環境、條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
  • 熟食店需要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人和
    做生意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新手開熟食店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就是你的滷肉技術,你拜了什麼樣的滷肉師傅就決定以後是什麼水平的滷肉技術。如果沒有好的味道和品質做保證,再好的位置,再好的裝修,再好的營銷推廣都是枉然,地利,即店鋪的位置。現在做滷肉店位置太重要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太偏僻的位置,租金再便宜也不能要。正常情況下,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菜市場,超市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我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何來認知?
    我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何來認知?1 首先想問,決定我們每個人命運的什麼?神仙鬼神的命運又由誰來決定?地利可決定我們的命運人和,每個人都有自身具有特質稟性,說白了,每個人思想修養心胸格局不一樣,構築的人際關係網不一樣,一樣決定我們的命運.
  • 天時地利人和,是選擇商鋪的重要因素
    回來告訴他,開商鋪至少得懂個天時、地利、人和吧?自己本打算在某個地方做調料商貿:電商橫行,商業規則重構,還大面積租商鋪,視為不懂天時;結果這個地方的周圍裝潢了好多家火鍋店,並且還搬來了調料市場,視為地利尚佳。
  • 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蕭紅回答得真好,讓人嚮往!
    我們很多人做事,創業,選日子,都喜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喜歡看日子。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們無不想起了三國裡的魏蜀吳,很多人都認為魏國佔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說吳國得地利,是佔了天險之地,赤壁。但吳國跟蜀國比起來,地利卻又不及蜀國的蜀道,劉備和孫權都有人和,國家都治理得很好,很愛國。
  • 天時地利人和缺少了什麼?(情感散文)
    想想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字解釋:苦。不過既然是問題就一定有答案,靜下心來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忽然覺得無非是很簡單而已。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夠在一起答案一:你們相愛雖然是天意可是沒有地利人和。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說,就算是天時給了你們(此處天時可做天意理解)可是相隔的地理距離太遙遠,你說能在一起嗎?就算是前兩條都成全了你還有人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