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於全世界無數的哈利·波特粉絲來說無疑是獨特的一年。
在原著小說的尾聲,作者J.K.羅琳用平實的筆觸描述了伏地魔被擊敗的19年後,哈利和妻子金妮,羅恩和赫敏夫婦一起來到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送他們的孩子去霍格沃茨上學的場面。在故事中,這是在和一個偉大的時代告別,也是在向另一個偉大的時代招手。根據原著小說的時間線,霍格沃茨大戰發生在1997年,而19年後正是2016年。
6月27日,由羅琳參與創作,講述中年哈利與他的小兒子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的故事的舞臺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即將在倫敦西區上演。
11月18日,羅琳擔任編劇和製片人,《哈利·波特》後4部電影導演大衛·葉茨執導,「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凱薩琳·沃特斯頓等主演的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也將全球公映,開啟一個全新的魔法世界。
在暢享全新的魔法世界故事之前,想必不少人都有重溫陪伴我們成長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和電影的想法。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也將推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展映活動,完整展映全八部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而且!!!J.K.羅琳為前來觀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影迷們準備了大大的驚喜。驚喜是什麼,小編也不知道,6月份來影院自己揭曉吧~
1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導演:克裡斯·哥倫布
編劇:史蒂芬·科洛弗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理察·哈裡斯/瑪吉·史密斯/艾倫·裡克曼/羅彼·考特拉尼/朱麗·沃特斯/約翰·克立斯等
上映時間:2001年11月16日
全球票房:約9億7500萬美元
簡介迄今為止,哈利·波特的人生中沒有魔法,他和一點都不友善的德思禮夫婦,以及他們令人厭惡的兒子達力住在一起。哈利的房間在樓梯下的碗櫃裡,11年來他沒有朋友,也從未有過生日派對。突然有一天,貓頭鷹信使給他送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件告訴他,他即將在9月1日去一所叫霍格沃茨的魔法學校讀書,他是個巫師。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在魔法世界裡,他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人,那個「連名字都不能提」的神秘人竟然敗倒在還是1歲嬰兒的他腳下。來到霍格沃茨之後,他見識了魔法世界的神奇,結交了生命中最好的兩個朋友,還發現自己在魁地奇——魔法世界最流行的運動——上有著過人的天賦。然而同時,危險也正在朝他步步逼近……
幕後故事為了尋找「哈利·波特」,製片人大衛·海曼、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和他們的選角導演從1999年11月一直找到了2000年的7月,眼看著開機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他們卻仍然未能從成千上萬的應徵者中找到合適的人選。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了電影《大衛·科波菲爾》的DVD,10歲的丹尼爾· 雷德克裡夫扮演少年大衛·科波菲爾,那一刻,他們知道自己找對人了。
然而,丹尼爾的爸爸從事經紀人工作,他太過明白讓兒子出演這樣一部電影會對他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因此一開始他是拒絕的。然而,製片人、導演和編劇卻沒有死心,他們在一場舞臺劇演出的現場見到了丹尼爾本人,並在演出間歇「逮住」了丹尼爾。就這樣,他們為丹尼爾開啟了註定不凡的人生軌跡。
讀過原著的人都知道,哈利·波特擁有一雙和他媽媽一模一樣的綠色眼瞳。為了忠實原著,「魔法石」開拍伊始,劇組為丹尼爾準備了綠色的隱形眼鏡。然而,丹尼爾對隱形眼鏡過敏。因此在他拍的第一場戲,也就是電影中最後一場在火車站和海格告別的戲裡,丹尼爾的眼睛是腫的,甚至微微發紅。雖然丹尼爾本人沒有抱怨,但看到他快要哭出來的樣子,導演和製片人決定從此放棄。
同樣的,原著中,赫敏是個醜小鴨般的存在,德拉科·馬爾福常常嘲笑她的大門牙。因此電影開拍的第一天,工作人員也為艾瑪準備了一副假牙。但顯然,假牙呈現的效果不好,也不利於艾瑪的表演,同樣被放棄了。
如果在片場再多加一臺攝影機對準導演克裡斯·哥倫布的話,你會發現他幾乎把哈利、赫敏和羅恩三個人每個人的戲份都表演了一遍。對待毫無任何表演經驗,在鏡頭前永遠控制不住笑場的三位小演員,克裡斯·哥倫布的耐心和親和十分可貴。不僅如此,因為拍攝時間有限,劇組不得不使用好幾臺攝影機同時拍攝,採用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以最高的效率捕捉小演員最精彩的表現。也因為如此,第一部「魔法石」的鏡頭剪輯顯得很碎,總是快速的在幾個小演員的特寫鏡頭之間切換。
2 哈利·波特與密室導演:克裡斯·哥倫布
編劇:史蒂芬·科洛弗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肯尼思·布拉納夫/詹森·艾薩克/馬克·威廉士等
上映時間:2002年11月15日
全球票房:約8億7900萬美元
簡介哈利在德思禮家的暑假過得極為煎熬,他迫不及待要趕快回到霍格沃茨、回到自己的朋友們身邊。然而一個長著一對大耳朵的小精靈多比突然出現在他的房間,警告他,為了他的安全,務必不能回到霍格沃茨。多比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沒能阻止哈利回到學校,麻煩終於還是降臨了:有人,或者說有什麼東西開始把學生們變成石頭,甚至連哈利自己也變成了被懷疑的對象。
幕後故事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片場,小演員們首先被當做孩子,其次才是演員。
根據英國法律的規定,每天9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孩子們必須抽出3個小時上課,1小時午飯和休息,剩下5個小時的拍攝也必須每工作1個小時休息15分鐘。利文斯頓攝影棚的辦公區被改造成了教室,孩子們按照年齡被分成了不同的年級,分配有不同的老師,甚至還有負責整個教學工作的校長。為了孩子,整個電影的拍攝周期拉長到了11個月,如此看來,「霍格沃茨」會走出艾瑪這樣的「學霸」級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由於原著作者J.K.羅琳的堅持,系列電影裡的幾乎所有主要演員都來自英國和愛爾蘭,也因此創造了英國幾乎所有頂尖演員為孩子們甘當綠葉的盛景。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對這樣一部兒童小說不感興趣,「斯內普教授」艾倫·裡克曼是被他的教子、侄子和侄女逼進劇組的,「老校長」理察·哈裡斯則是被孫女下了最後通牒:如果你不演鄧布利多的話,我就再也不和你說話了。
「讓我們成為哪種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在《哈利·波特與密室》的結尾,鄧布利多如此對哈利說。而就在這部電影的後期製作階段,2002年8月,理察·哈裡斯被診斷出患上了霍奇金淋巴瘤。導演克裡斯·哥倫布至今仍然記得,理察最後對他說:「你最好別想換掉我。」
兩周之後的10月25日,理察病逝在倫敦的大學學院醫院,享年72歲。
據報導,理察·哈裡斯病逝之後,他的家人曾希望老爺子的終生好友,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獲得者彼德·奧圖接替他扮演鄧布利多的角色。然而考慮到彼德·奧圖當時也已70高齡,最終,時年62歲的愛爾蘭戲骨級演員麥可·甘本成為了新任的鄧布利多。
3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導演:阿方索·卡隆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麥可·甘本/加裡·奧德曼/大衛·休裡斯/艾瑪·湯普森/蒂莫西·斯波等
上映時間:2004年6月4日
全球票房:約7億9700萬美元
簡介小天狼星·布萊克是魔法世界最臭名昭著的囚犯,據說他是伏地魔的忠實追隨者,十二年前他曾經用一句咒語殺害了十三個人,哈利父母的遇害也和他有關。現在,他竟然從層層守衛之下的阿茲卡班鑑於逃了出來,哈利又將面臨死亡威脅嗎?新來的黑魔法防禦術老師萊姆斯·盧平似乎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幕後故事在執導《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之前,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最著名的導演作品是西班牙語電影《你媽媽也一樣》。憑著對十七歲青少年躁動青春的精準把握,他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提名。而他也把這股子青春、搖滾、叛逆的精神帶到了哈利·波特的世界。
見到三人組之後,阿方索·卡隆做的第一件事是讓他們三人以他們所扮演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一篇文章,敘述一下哈利、羅恩和赫敏的人生故事,同時還得把他們自己的真實經歷和個人情感融入進去。艾瑪為赫敏寫了30多頁的自述,大量引用了小說原文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洋溢著才華與情感。丹尼爾用質樸的情感來寫,交了一張A4紙的文章。而魯伯特,他什麼也沒寫,事實上,他乾脆把這件事忘了。可當導演問他為什麼沒交的時候,魯伯特卻回答:羅恩才不會交什麼文章呢。
由此阿方索·卡隆發現,經過兩年的劇組生活,小演員們已經足夠了解他們的角色了。因此,他給了他們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希望他們把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加入到角色中去。他讓他們按自己的方式來穿著打扮,不再刻板的穿著整套校服,甚至連髮型也大多都是演員自己決定的。
阿方索·卡隆的這種叛逆精神還體現在對新任鄧布利多的選擇上。作為英國戲劇界的領軍人物之一,曾被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授予爵士爵位的麥可·甘本似乎本應該是個威嚴的老人。但麥可·甘本顯然是個老頑童。每當記者問他接替出演鄧布利多的感受時,他都會假裝不知道自己是來補缺的樣子,反問:「哦?你說我嗎?」
甚至,他還會拿主演丹尼爾開涮。有一場戲,所有學生都被集中在大廳睡覺。當時,情竇初開的丹尼爾請求導演把他的睡袋放在他喜歡的女孩旁邊,然而麥可·甘本和艾倫·裡克曼卻在他的睡袋裡偷偷放了個放屁的機器,開拍不久,整個片場,所有人,都聽到了從丹尼爾睡袋裡傳出的聲音……
4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導演:邁克·內威爾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拉爾夫·費因斯/羅伯特·帕丁森/布萊丹·格裡森/米蘭達·理察森
上映時間:2005年11月18日
全球票房:約8億9700萬美元
簡介魔法世界的盛事——魁地奇世界盃今年正在英國舉行,哈利興高採烈地和赫敏、韋斯萊一家前去觀賽。然而就在比賽現場,伏地魔用來召喚他的追隨者——食死徒——的黑魔標記出現了。一重疑惑還未解決,哈利又被莫名卷進了幾百年來都沒舉行過的危險的三強爭霸賽中,會噴火的龍、兇神惡煞的人魚、遮天蔽日的迷宮,一路披荊斬棘的哈利從未想過,這只是一切黑暗的開始。
幕後故事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小說原著裡,J.K.羅琳如下描述復活之後的伏地魔:「比骷髏還要蒼白,兩隻大眼睛紅通通的,鼻子像蛇的鼻子一樣扁平,鼻孔是兩條細縫。」
對於這個後來被全球影迷津津樂道的沒鼻子的伏地魔造型,無論導演還是新加盟的伏地魔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一開始都是拒絕的。但當美術設計師把造型設計的效果圖放在拉爾夫面前的時候,他立刻被這個形象吸引了,《辛德勒的名單》裡以殺人為樂的納粹軍官搖身一變,成了魔法世界裡誓要消滅一切「泥巴種」(指巫師和普通人「麻瓜」生的孩子)的冷血魔王。
在英倫範兒十足的英國本土導演邁克·內威爾的調教之下,拉爾夫·費因斯為這個蔑視一切愛的大魔王賦予了喜怒的情緒、性感而詭異的肢體動作和令人畏懼的一切因素。
在這部電影的結尾,塞德裡克·迪戈裡成了伏地魔復活之後的第一個犧牲品,也將整個電影系列從夢幻多姿的兒童幻想片拉入了越來越深的黑暗之中。
飾演塞德裡克的羅伯特·帕丁森並沒有因為這個角色而走紅,反倒是越洋跨海到美國拍了另一個由小說改編的系列電影《暮光之城》,才徹底大紅大紫。有意思的是,羅伯特本人似乎對捧紅他的這個電影系列並不感冒,網上流傳著的眾多吐槽精華剪輯視頻就是最好的證明。
坊間甚至還有傳聞說,有一次羅伯特被一群《暮光之城》的粉絲圍住,喊著「愛德華」(羅伯特在《暮光之城》系列中扮演的角色)的名字索要籤名,羅伯特不為所動,而當外圍有個人叫他「塞德裡克」時,他立刻找到那個人,給他籤了名,然後轉身離去。
5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導演:大衛·葉茨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海倫娜·伯翰·卡特/伊梅爾達·斯湯頓
上映時間:2007年7月11日
全球票房:約9億4300萬美元
簡介伏地魔回來了,魔法部長康奈利·福吉不僅沒有帶領魔法世界進行反擊,反倒開始勸說所有人這只是鄧布利多編造的謊言。他指派多洛雷斯·烏穆裡奇擔任霍格沃茨的新任黑魔法防禦術老師,並企圖借她之手控制學校。為了為很可能就要到來的戰鬥做準備,哈利和夥伴們秘密組織起了一個名叫「鄧布利多軍」的反抗組織,互相教授黑魔法防禦術。而與此同時,哈利陷入了噩夢的困擾,他總是夢見一條寂靜的走廊和一扇神秘的大門。伏地魔似乎在用這種方式和哈利建立聯繫,而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幕後故事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開篇,兩隻攝魂怪襲擊了哈利和他的麻瓜表哥達力。在魔法世界中,攝魂怪的「正職」是阿茲卡班監獄的守衛,但它們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做安分守己,他們熱愛腐敗、嗜好絕望,一旦被它們接近,一切美好的感覺一切快樂的回憶,都會被它們吸走,這也使得他們成為魔法世界裡人人懼怕的存在。而J.K.羅琳之所以能創作出攝魂怪,和她自己的人生經歷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1990年,羅琳的母親因多發性硬化症在漫長的痛苦之中去世。母親的去世對羅琳打擊很大,她搬到葡萄牙當教英語的外語老師。很快,她和當地的一位電視記者喬什·阿郎特斯結婚,並有了第一個女兒傑西卡。兩年後,他們的婚姻迅速破裂了,母女二人被丈夫拋棄。經歷過這段「短暫而災難性的」婚姻,羅琳帶著女兒回到英國,當時的她們居無定所、一無所有,靠著政府的救濟勉強生活。滅頂的打擊讓她變得麻木、冷漠,不再相信自己還能快樂起來,仿佛生命力所有的光彩都退去了。她甚至總會想到女兒傑西卡會死掉,早上起床看到她還活著都覺得是驚喜。寫作,成了她唯一的逃避現實和找回快樂的方式。
另一方面,羅琳和父親的關係也並不和睦,少年時代,她曾嘗試過各種方法爭取父親的青睞,卻始終無法「討好」父親。當羅琳把對於父愛的渴求融入進作品裡,則成了一個又一個溫暖而堅實的父親形象:鄧布利多、海格、小天狼星、盧平,都讓從小失去父母的哈利找到了依賴。
而在劇組裡,丹尼爾和加裡·奧德曼的關係也像哈利和小天狼星一般如父如子。
丹尼爾從小就是加裡·奧德曼的影迷,和偶像的對戲曾讓他無比惶恐。「鳳凰社」裡有一場戲是哈利和小天狼星站在布萊克家族的家譜前,哈利懷疑自己會變成一個壞人,因為他總是感到非常憤怒,小天狼星耐心地勸慰他。這段戲的拍攝過程讓丹尼爾記憶猶新,他說:「拍第三部的時候,我做了決定要做一個演員。而當我看到和加裡·奧德曼的這段表演時,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表演有點像樣了,銜接變自然了。之所以能提升對演員這一職業的認知,我想都是因為有他在旁邊。」
6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導演:大衛·葉茨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大牌綠葉:吉姆·布勞德本特等
上映時間:2009年7月15日
全球票房:約9億3500萬美元
簡介漸漸長大的魔法學校學生們各自陷入了青春的煩惱之中,哈利愛上了金妮,羅恩和赫敏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就在哈利得益於「混血王子」的幫助突然變成魔藥學達人的時候,他的死對頭德拉科·馬爾福卻悄悄把一個巨大的黑色柜子運進了霍格沃茨,不斷把不同的物品放進柜子,做著神秘的實驗。與此同時,鄧布利多開始給哈利單獨授課,讓哈利通過一種叫冥想盆的魔法器皿進入自己的記憶裡,在那裡,哈利了解了伏地魔的過去,所謂「魂器」的秘密也逐漸浮出水面。
幕後故事早在第一部電影拍攝時,J.K.羅琳就和斯內普的扮演者艾倫·裡克曼有過一次秘密的談話,當時,艾倫知道了一件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從此,他的所有表演都基於這次談話。也是從此,但凡艾倫對導演或編劇的想法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他就會說:斯內普不會這麼做的,鑑於我知道的那件事。沒人知道他是否真的知道什麼大秘密,還是只是想賺點眼球、搞搞氣氛。
在後來的採訪中,羅琳透露,她確實很早就告訴艾倫,斯內普愛過莉莉,所以他才恨哈利的爸爸詹姆斯,並且把這種厭惡投射到了哈利身上。
艾倫·裡克曼是片場裡每個孩子心裡的「噩夢」,就像哈利對斯內普教授一樣,丹尼爾對他也有同樣的敬畏。然而,當「鳳凰社」拍攝結束,經過更多對手戲的接觸,丹尼爾發現生活中的「教授」是個非常鬧騰、有趣而且謙虛的人。當時丹尼爾出演了頗具爭議的舞臺劇《戀馬狂》,艾倫甚至縮短了自己的假期,轉成飛到加拿大去看丹尼爾的演出,和他一起交流表演經驗。
2016年1月14日,「教授」因癌症不治與世長辭,丹尼爾在自己的主頁上寫道:在我的餘生裡,在我的演藝生涯中,我都會將他的教誨銘記於心。
7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導演:大衛·葉茨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上映時間:2010年11月19日
全球票房:約9億6000萬美元
簡介哈利17歲生日這天,德思禮家對他的魔法保護即將失效,為了保護哈利不被食死徒傷害,鳳凰社成員們服用複方湯劑變成哈利的樣子。然而,儘管同時有7個「哈利」,真正的他還是被認了出來,鳳凰社損失慘重。帶著鄧布利多的遺贈,三人組踏上了漫長而艱難的逃亡並消滅魂器的旅途……
幕後故事和之前的六部電影相比,作為大結局前篇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甚至有些像公路片,一大半的時間裡,哈利、赫敏和羅恩都在英國各處逃亡和尋找線索。
在劇組轉戰的多個外景地中,有兩個地方格外值得一說。
芙蓉和比爾的婚禮上,金斯萊帶來了魔法部被伏地魔攻佔的消息,哈利、赫敏和羅恩為躲避食死徒的追捕幻影移行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廣場,赫敏曾和媽媽在這裡看過戲。
皮卡迪利廣場上一次接受劇組拍攝已經是30年前的事情了。理所當然,劇組只能在夜裡十二點之後拍攝,除了和地方議會以及警方溝通讓他們幫忙疏導車輛之外,工作人員還要說服周圍的所有商家保持燈火通明,讓大街看起來很熱鬧。真正拍攝開始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三點了,但所有的商家好像都還在營業一樣。
離開了倫敦,三人組來到博納姆比奇斯的山毛櫸林。這是一片受到精心照料和嚴格保護的自然景觀,因此,劇組必須保證所有用到的設備和材料都是溫和安全、不會傷害環境的。
根據拍攝需求,置景工作人員們把整片樹林用人造雪覆蓋起來,創造出冬天樹林的景觀。而當拍攝結束,他們又帶來消防車、水管、掃帚和耙子,把大約4英畝林地裡的每一片葉子都洗乾淨了。
8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導演:大衛·葉茨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
上映時間:2011年7月15日
全球票房:約13億4200萬美元
簡介因為使用了同一隻鳳凰的羽毛製作魔杖的杖芯,伏地魔不能用自己的魔杖打敗哈利,他打開鄧布利多的墓穴取走了他所持有的接骨木魔杖,也就是傳說中最厲害的「老魔杖」。另一邊,哈利通過連接伏地魔的思想得知他的最後一件魂器就在霍格沃茨。在這個被哈利視作「家」的地方,一場大戰無可避免地開始了。
夥伴們一個接一個的在戰鬥中犧牲,哈利終於發現,當還是嬰兒的自己擊退伏地魔的時候,伏地魔也把他的一部分靈魂附著在了哈利的體內,只要自己不死,伏地魔就仍能重生。於是,哈利從鄧布利多給自己的復活石裡「召喚」出了父母、教父和盧平的靈魂,讓他們陪著自己,一步步走向伏地魔,也走向死亡……
幕後故事在整個《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裡,伏地魔是唯一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他崇尚血統論,他以殺人為樂,他為了一己之私,企圖用別人的生命建立自己永恆的生命。
很多觀眾對哈利接受伏地魔的「死咒」之後,和已故的鄧布利多在火車站臺上重逢並對話的場景不甚明白。羅琳解釋說:伏地魔拋棄了愛,拋棄了自己作為「人」的這部分靈魂,而那個令他唾棄的有瑕疵的、脆弱的、受傷的,卻仍然還有勇氣去愛、去鬥爭,對未來擁有希望的靈魂,就是哈利。
19年後,「大難不死的男孩」「打敗了伏地魔的人」的那個哈利回歸平凡,結婚生子成為一個看起來平凡的父親。信仰真相的羅琳認為,絕對英雄主義的意義在哈利身上被改寫了,他雖然平凡,但他卻把鄧布利多一直在宣揚卻不曾實現的東西化作了行動,他把愛和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化作了讓人們活下來的力量。這樣的哈利,是信任、忠誠、正直和對抗邪惡的化身,而這也是整個故事想要傳達給人們的力量。
這種力量不分年齡、不分種族,他是《哈利·波特》系列風靡全球而長盛不衰的靈魂。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票時間:2016年6月4日早8點 官方指定唯一在線售票平臺:淘票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