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閱讀量千次15元,轉發分享量百次40元,有活躍度的微信粉500粉20元……如病毒般蔓延的泡沫「閱讀量」,正在不斷侵蝕網際網路的誠信生態。自媒體行業日益虛高的廣告開價,催生出巨額估值的「虛胖」企業。連日來,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量工具意外失效,開始戳破眾多「10萬+」大號的泡沫。然而,記者最新調查發現,刷量灰色產業鏈和平臺之間的「貓鼠鬥」,仍在通過真人代刷等「變種」升級。刷量鬧劇究竟「涮」了誰? 據新華社
□記者調查
刷量工具癱瘓
「10萬+」公眾號大幅縮水
9月底,隨著微信系統的升級,許多原本閱讀量輕鬆達到「10萬+」的知名公眾號,圖文推送的閱讀量大幅縮水,有的甚至只有平時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平臺的壯大,刷點讚數、閱讀量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灰色產業鏈。日益膨脹的數據,動輒百萬級甚至過億級的估值,一方面讓讀者難辨真假,另一方面也令資本為其虛高泡沫付費。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告訴記者,如果以9月28日當天發布內容的數據作為基準的話,那麼有不到10%的大號當日跌幅超過50%,其中有124家閱讀量下降了80%。「單天閱讀數有所漲跌是正常的波動,超過50%恐怕就有一些刷量的嫌疑了,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然而,微信和刷量之間的鬥爭遠未結束,刷量的需求卻還在繼續。雖然以「微信+閱讀量」為關鍵詞已不能搜索,但是換成「微信+量」搜索,依然能在淘寶上找到15頁商家,價格從1元到幾十元報價不等。
記者在一家淘寶店看到,該店「主營投票刷票業務,內網、外網純手工投票,關注加粉,手工掃碼,詳詢店內客服」。其微信刷量有一套詳細的收費標準:「關注6毛一個;1000個閱讀80元,不保證速度,沒完成的按照已做的數量結算」。
「不誇張地說,商業帳號以及公關公司合作帳號閱讀量『10萬+』的,有不少都有刷量嫌疑。」北京快俠科技創始人孫巍說,刷量方式有兩種:通過人工的方式點讚和轉發互刷,或者利用軟體或機器人代刷。刷量的軟體都是刷單平臺內部掌握,很少對外出售。在一些直播平臺裡,刷粉最高能達到90%。
「貓鼠鬥」升級
真人刷量幫大號渡過難關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微信公眾號在推廣中,為了快速提升關注數、閱讀量,求助水軍購買粉絲的方法,已經成為見怪不怪之事,甚至滋生出以刷量為主營業務、卻打著網際網路創業幌子的專業公司。
誠信與虛假的「貓鼠鬥」,似乎從網際網路誕生之始就一直存在,逐漸演變為公關公司、公號運營者、投資人、企業主等多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當技術對其伸出打擊之手時,它也在不斷升級新變種。
其一就是「坐地起價」。一家名為「微製造」刷量平臺的客服告訴記者,千次閱讀的價格已從7元、8元漲至24元,原因就是「微信調整了,一些工具不能用了,價格上漲了」。由於現在不少改為了人工單,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不過客服也提醒道:「如果不是很急可以再等等,後面還是會降價的。」
其二是「真人上陣」。一個專做刷號的人士對記者說,刷量的需求還存在,公司現在就是通過真人刷的方法,幫一些大號渡過難關,還會在偏遠地區招聘價格相對低、但時間相對穩定的兼職人員。
廣告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人工刷量絕對是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通過建立很多專業的粉絲群,群裡的人一個個都在刷量,再通過網絡紅包的方式進行獎勵,這個也會很快把閱讀量刷上來。「雖然是微利,但絕大多數任務都是瞬間被秒完。」
其三是「工具升級」。孫巍說,現在微信封殺了一些工具後,刷量技術工具也在不斷迭代升級,有些「技術流」利用網際網路刷量套取各種福利。有商家就向記者確保:「過去有幾個常用軟體,而且軟體有分銷機制,不同級別的帳號和密碼,分銷的價格也不一樣。」
□專家分析
遏制刷量鬧劇上演讓誠信者體面生存
網站刷流量提升排名,電商刷單增加信譽偽造銷售額,直播平臺刷人數製造虛假人氣……一些投機鑽營人士,藉助刷量的方式營造虛假繁榮,只要是吸引眼球的數字,就能和「金錢」掛鈎,從市場中謀取利益。
受訪專家表示,刷量龐大而誘人的利益輸送鏈條,讓網絡生態受損,反噬著真正的優質內容創造者,扭曲的價值也對其他行業產生影響,一旦誘導資本「脫實向虛」,受到危害的可能是經濟的健康發展。因而,對此種亂象決不能聽之任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認為,低廉的人工成本,讓即使是微利的人工刷量,也無法完全消失。但對於平臺而言,如何通過更加透明的機制設置,讓第三方機構監督用戶的分布、訪問時間等真實數據,而不是僅通過閱讀量和點讚量來評價,恐怕是遏制刷量鬧劇上演的關鍵所在。
孫巍表示,不止是微信,包括直播、短視頻等新的網際網路傳播或社交平臺,一開始都會刷量,但必須引入第三方監控平臺,給投資人以及社會公眾以證明信息,同時曝光違規的公眾號。對於其中可能涉及的信用欺詐甚至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應從法律上進行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