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一部催淚公益片《陪著≠陪伴》,一上映就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視頻裡以孩子的視角,真實地展現了現實生活中親子間的點點滴滴。孩子的到來給家裡帶來了無盡的歡聲笑語,而父母也從孩子那裡得到了安慰和依靠。
可是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對父母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多,可是家長總是以為孩子還小,常常在陪孩子的時候要麼玩手機要麼處理工作。
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敷衍。
尤其是視頻裡的小女孩對著正在玩手機的爸爸說出:「爸爸我想變成你的手機」時,讓多少家長陷入沉思,也讓多少家長開始反思,自己只是在陪著孩子還是真的在陪伴孩子?
陪著和陪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在家長以為的「陪伴」中匆匆錯過了。
那麼,家長該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放下手機,專注地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說是在陪伴孩子,但其實只是留下了一副看手機的「軀殼」,身在心不在。別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隨意敷衍他,他是可以直接通過家長的行為來判斷家長的態度。
如果他感受到家長對他的不重視,就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大哭、發脾氣。所以家長們,放下手機,專心地陪伴孩子吧。
孩子有需求就要及時回應
尤其是在孩子一歲之前,家長的「及時回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生理上的需求,比如:自己想尿尿就需要媽媽陪著去廁所;孩子心理上的需要,比如:當他的內心感到無助或者難過時,媽媽能夠立刻抱抱他、安慰他,他就能因此獲得安全感。
能夠感知孩子的情緒
有些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感知到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滿懷期待給媽媽看他發現的「新大陸」時,媽媽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
在那一刻,孩子會因為媽媽的敷衍情緒而失望。
家長的正確做法是說:「看看寶寶發現了什麼,你居然看到了媽媽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你可真厲害。」
既要陪伴又要給孩子獨處的時間
事實上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和讓孩子獨自玩耍是可以共同存在的,因為有時候孩子也需要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幹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孩子獨立看繪本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處理工作,等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再及時回復。
利用睡前的時間
很多家長白天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睡前的一到兩個小時來增進親子關係。
比如:在晚飯過後帶他出門散步,在路上就可以跟孩子談談心,問問他白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然後在孩子睡前給他講一個喜歡的故事,這樣足夠彌補白天「缺失」的陪伴。
用百分之十的心陪伴孩子十個小時,不如用百分之百的心陪伴孩子一個小時,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陪著,而是高效率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