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到來。
中國人為過年所做的準備中,置辦年貨,是必不可少的。
直到今天,去超市盒傳統市場置辦年貨,依然是絕大多數人的首選。即便新零售之勢,已影響到絕大多數人。
春節也成為傳統實體零售店,全年業績最紅火的檔期。春節無休,是每個零售人的真實寫照。
春節也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購物旺季,各家商超年年都會掀起促銷大戰。其實,提起年貨購買,無非就是酒水、糖果、乾貨、水果以及手機數碼等饋贈禮品。在這個中國人一年到頭最重要的時節裡,把對自己對家人的慰勞落實成購物需求,已經像一種基本人格深深紮根在每個人心中。
放眼全國,每逢年貨購物旺季,各地集貿市場、小商品中心、超市賣場、購物中心等所有零售購物場所,無不以年貨為第一主題。
有趣的是,作為年貨最主打的日用百貨,在沒有一個刻意的時間維度裡,大家已經習慣首選去超市大賣場購買,而不再只是傳統市場。這個過程的改變,如果倒推回最初起點,大約來自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
而這個時間,恰好同步於超市和綜合類大賣場,開始全面壟斷中國零售市場的時間。大賣場一站式購物滿足的體驗,與年貨要求多品類、多頻次的購買特性天然相吻合。大型超市賣場年貨商品的質量保障、品類豐富、價格透明、一站式滿足的優勢,徹底改變了一代代中國人年貨採購的固有習慣。
不過,是否有人想過,這種去超市買年貨在悄然中改變的習慣,最初從何而來?又是誰首先發明在超市賣場裡面布置喜慶的紅燈籠、中國結、喜慶對聯等春節吉祥圖騰?所有人脫口而出的「年貨大街」又是哪家超市最早喊出?
大家習以為常的正宗「年貨大街」,究竟是什麼樣子?《零售老闆內參》APP特意找出「年貨大街」的品牌發明者——中國零售業大賣場冠軍大潤發,去看看大潤發當初,是怎麼發明、策動、籌備「年貨大街」的起源故事。
(以下為大潤發行銷部總經理葉淑芬女士口述,根據錄音整理成文)
大潤發行銷部總經理葉淑芬
從臺北「年貨大街」到大潤發「年貨大街」
年貨大街,這個說法最早來自臺北一條叫迪化街的街道,大潤發將這個概念引入到超市大賣場後,又在1999年第一次引入到中國內地。
大潤發創立初期,就準備年貨檔促銷,當時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在臺灣,很多朋友置辦年貨,非常講究年貨物品的分類。比如有些買高檔食材是為了準備做除夕團圓飯,有些買清潔用品是為了對房屋來個全年大掃除,有些是為了給朋友或上級送禮。
就連水果也有很大的講究和區別,有些是自己吃的,還的是用來敬神祭拜的,在臺灣通稱「拜拜」,而且從除夕到大年初五,每天的主題都不一樣。有的拜迎財神,有的拜祖先,有的拜天神……用的東西當然也不一樣。
而整個置辦年貨的過程,最早可以從12月16號就正式開始,那個時間在臺灣稱作是尾牙開始的時間。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這些講究尤其很重要。
在臺灣,很早的時候,每到過年,家家都要置辦非常豐富的年貨。尤其是過年吃的東西,因為和平常食物不太一樣,會有很多乾貝、魷魚、香菇、魚翅、海參之類的乾貨。所以,那個時候,臺北有一條街叫做迪化街,慢慢形成家家置辦類似年貨首選的購買地。
在迪化街,每家店鋪裡都可以買到所有辦置年貨需要的東西。從此,迪化街在人們心目中弄個成為專門賣年貨的街道,而人們提起迪化街時,更多是以「年貨大街」替代,就像上海的北京東路被人稱作「五金大街」一樣。過年買任何的南北貨,臺北人是必須要去迪化街買。
我們家在辦除夕團圓飯的時候,一定要包春卷,春卷皮還要現做,雖然傳統市場都會有。我們包的春卷裡通常會有豆芽、花生、蔬菜等,然後包起來,寓意包金包銀。有些臺灣鄉下的老闆辦尾牙,會給員工放假髮紅包。他還會在尾牙會上擺一隻雞,所以雞肉、魚肉是絕對少不了的。
還有人會要提前買鮑魚等大禮盒送人,因為擔心別人買了,通常還要很早就買好送人。所有這些購買,我們一概去迪化街備年貨。那個時候,迪化街真的是人山人海,非常擁擠,「年貨大街」的概念,自然就有了,迪化街就是辦年貨的一條街。
迪化街的「年貨大街」給了當時大潤發極大的啟發,大潤發決定做年貨就是要將迪化街的「年貨大街」引入到超市,打造超市賣場的「年貨大街」。所以,最早將迪化街這個「年貨大街」搬到賣場超市,在每年年貨購物季主打超市「年貨大街」促銷活動的,是我們大潤發。
可以說,無論是品牌概念還是服務品質,大潤發才是「年貨大街」的正宗創始人。為此,我們甚至將「年貨大街」四個字請書法大師撰寫後,申請商標專利。
我們還發現,在迪化街辦年貨,客人不僅僅是一個購買的需求,而是一整套的休閒+購物+娛樂+逛街的整體式體驗,會吃著小吃一家家挑選購買。但是這套體驗裡面最核心的購物,在人山人海的迪化街畢竟會讓人感到體力消耗過大,而我們大潤發擁有的一站式購物體驗,恰好將迪化街的「年貨大街」當中購物的需求剝離出來,滿足顧客直奔購物的需求。
而需要體驗購物+逛街體驗的顧客,自然還是要去迪化街。所以現在在臺灣,以購物為主的「年貨大街」去大潤發,以逛街體驗為主的「年貨大街」去迪化街,成為臺灣年貨購物的兩道最具代表性的風景。
當然,大潤發在臺灣的賣場裡面,顧客不僅不需要跑很多地方,一站式就能買到所需要的。而且大潤發供應的生鮮、肉類等商品品相比迪化街還多。雖然我們並非只在年貨季期間賣這些商品,但是到了年貨大街季節,我們會更好地整合,讓客人來買年貨的時候,購買挑選清楚明朗。
大潤發「年貨大街」的摸索過程
當大家提到迪化街的時候,在臺灣的每個人都會立刻聯想到那個人山人海的場景。可是,1999年在內地大潤發推「年貨大街」促銷大節的時候,大家都不太懂,就連我們當時賣場超市裡面的很多員工也不知道怎麼布置商品貨架,而且這裡沒有臺灣常見的年貨。
迪化街
我當時就問上海的同事,上海市民過年一般都吃什麼?他們說八寶飯、鰻魚鯗之類。我就問為什麼沒有魷魚、乾貝?可見中國太大,不同區域的風俗習慣讓大家過年吃的用的可能差別很大。當然也可能當時我問的那些同事還很年輕,而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很了解上海市民春節年貨怎麼買,怎麼採購的很豐富。
不過,我們在上海大潤發大賣場布置年貨貨架,還是需要本地同事的意見。所以我們為了辦好大潤發內地版的「年貨大街」,真的是到處去問各地的市民年貨都會吃什麼、買什麼。
第二年,我特意回臺灣用相機拍了很多迪化街人山人海置辦年貨的照片,拍出當地過年的購物感覺。不過,當時人們已經很依賴很習慣在「量販店大賣場」買東西,覺得大賣場大超市的東西價格便宜,質量可靠,服務貼心。
但是大賣場的數量還沒有現在這麼多,零售業裡面的從業人員,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專業了解賣場的年貨購物怎麼做,貨架怎麼擺放,商品怎麼採購、堆放,賣場裡面怎麼裝潢出那種既有過年的喜慶感覺,又有在室內賣場模擬逛街的體驗。我覺得不能一下子複製太多臺灣的東西,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我們的供應商也還沒有適應年貨檔供貨的習慣。
我先把我在迪化街拍的照片給大家看,然後我又帶著同事跑到龍華寺看廟會,把廟會的那種氛圍移植過來,不過不是廟會的那種擁擠雜亂的感覺,而是要既要人山人海,還要秩序條理順暢。慢慢的,大家都理解了那種怎麼在超市賣場做出既有過年的喜慶感覺,又有在室內賣場模擬逛街的體驗。最開始我的團隊深入每個大潤發的門店賣場,通宵的裝潢布置。從每天晚上9點進場,施工到第二天早晨7點賣場開業,一晚上就布置好一個賣場的「年貨大街」味道。
而且就像上面說的,中國太大,不同區域的風俗習慣讓大家過年吃的用的可能差別很大。
現在大潤發每家門店都會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調整賣場的「年貨大街」貨架。比如在東北過年,當地人上門會送汽水、送啤酒,一箱箱的送飲料。我們原來很不理解,覺得那麼冷的地方怎麼在冬天要喝很多冷飲,而且冷飲本身並不需要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後來我們親自去當地問才知道,因為東北當地室內燒炕,暖氣很熱很燥,需要大量飲料補水。
還比如有些地方過年上門要送香蕉,我們原來也不理解,後來才知道,有些地方香蕉比較少,香蕉價格又相對比較貴,所以送禮是個很合適的品相。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我們去華北大潤發賣場時,他們說「我們的習俗不是這樣子」,當地人喜歡貼剪紙、窗花,而且會把很多東西剪成窗花式樣,顏色也是紅色、黃色、藍色等各種彩色的都有,這些都是原先我們不知道的。
有一次一個同事對我們華北賣場裡面一個不是紅色的剪紙很不理解,問過年的窗花剪紙為什麼不是喜慶的紅色?其實,只要是當地流行的,喜歡的,就是大潤發要為客戶提供的,大潤發就要為當地人需要的風格準備年貨。
雖然我們完全尊重適應各地的風俗習慣,不過,這幾年各地的風俗習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有很大改變,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這十幾年來,僅僅我們大潤發總部所在地的上海,就有很大的改變。
比如,這幾年上海市民在大潤發「年貨大街」期間,賣水果會更多的買車釐子、牛油果等進口水果。可以說,現在年貨的檔次、結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年貨大街」我們做到現在,大的框架不變,但是細節會不斷的再調整。當然,經濟水平的提高,其實改變更多的是更融入了一些國際的潮流。而且大家對過年的期待,再這幾年也改變非常大。以前我們可能覺得到了過年才是吃穿用都換新的,現在這種換新的需求每天都能滿足。
所以我們才會融入一些國際化潮流,每年「年貨大街」的商品的結構不斷的推陳出新。現在我們提供的年貨會有非常高檔的澳洲龍蝦,高檔的進口類生鮮。當然,那些傳統年貨,依然會是大潤發「年貨大街」的主打商品。
所以,我認為大潤發的「年貨大街」不僅是國內首創的年貨節日大促活動,也是不斷適應變化,永遠站在最新最潮前沿的「年貨大街」。
大潤發讓零售行業學會了做「年貨大街」
一開始,大潤發的顧客其實也不理解「年貨大街」到底是幹什麼的,不過因為我們堅持每年做,而且每年都規劃不同的主題。有時候是廚具主題,有時候是清潔用品,還有的時候是服飾主題。經過幾年的磨合,大潤發的顧客越來越接受。
我們的供應商也知道,到了大潤發的「年貨大街」期間,商品的包裝也要打出「年貨大街」的味道,商品包裝上要印上煙花、鞭炮、中國結等喜慶的圖樣。現在,這些模式越來越成熟了。現在,只要大潤發的「年貨大街」四個字打出來,大家反應就很積極了。
說到「年貨大街」這四個字,別看好像很簡單,其實為了確定下這四個字的字體,可以說費了非常大的勁。當初設計的時候,為了要有過年的感覺,要有大潤發獨有的「年貨大街」氣氛,我們跟董事長黃明端匯報,確定字樣,再反覆的修改,不知道經過了多少遍才最後定稿。
定稿以後,我們還把「年貨大街」這四個字當作商標註冊起來了。
另外,每年大潤發到了「年貨大街」檔期,我們都要特別設計出一個應景當年的特別活動元素,而且還是我們的同事自己拿筆描繪自己畫。包括燈飾、牆飾、吉祥物等,都是我們自己同事拿筆設計的。連賣場裡的古典式樣八角宮燈的結構,都是自己設計的。
有一年,我們還弄了一個屋簷,就是一進賣場會有一個大門,就像北京明清建築那種風格的大門。還有一年,我們把賣場布置成了小攤,把年貨堆成一攤一攤的。現在十幾年做下來,每年主題裝飾風格都不一樣,今年的新主題,我們各地大區門店已經報告上來,肯定會讓大家驚喜。
如今,我們宣傳的時候,不需要很說很多,只要把「年貨大街」四個字寫上去就夠了。為了讓大潤發的「年貨大街」活動更熱鬧,這幾年我們還和很多大廠商一起搞活動,比如抽獎,(獎品)是一輛進口小汽車,抽獎大空調。比如智慧型手機等,以及24K足金的金元寶等,我們的合作夥伴對大潤發的「年貨大街」活動非常看重。
有趣的是,大約從2003年開始,我在一些城市其看到很多其他超市也在做「年貨大街」,而且連賣場內部的裝潢布置都是學習大潤發的。一開始他們還學得不是很像,不過現在他們也學得像模像樣了,雖然,每年的主題風格依然還是在模仿大潤發前一年的風格。
不過,我們帶動了國內賣場超市年貨檔期的一股促銷風潮,其實最終也是讓我們所有的顧客收益。
我們看重這裡面由大潤髮帶動起來的整體超市賣場的服務品質。大潤發要做的,是堅持最正宗的「年貨大街」,每年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適應顧客對年貨新的要求,不斷適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優化我們的商品結構。
如果以時間線來劃分,大潤發的「年貨大街」已經走到了第三個階段。
1996年,大潤發將迪化街的「年貨大街」首次引入到賣場;
1999年,大潤發將廣受歡迎的「年貨大街」首次引入內地;
2015年,大潤發運營了15年,人流量已經突破上百億人次的「年貨大街」正在完成第三次跨越。
黃明端董事長常常跟我們說,我們其實不需要過度的宣傳,沒有的事情,我們堅決不能講。我們的習慣是,做了100分的事情,我們也只講80分。
我們希望大潤發的口碑和服務品質,在客戶心中是有長期的信任感。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 萬德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