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雲貴川」,你在哪裡?
《飛奪瀘定橋》(油畫)劉國樞作
在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中,遭敵重兵圍追堵截的紅軍,遇到了一系列的危難關口。其中,紅軍奪取瀘定橋和攻佔臘子口就是其中事關生死的重要關口。承擔這兩項重任的就是被譽為長徵中的「開路先鋒」的紅1軍團2師4團。而在這些浴血奮戰為主力紅軍闖關奪隘的英雄中,一名苗族小戰士也曾立下殊勳。但是,82載過去,這位沒有姓名、被戰友們稱為「雲貴川」的苗族小戰士卻始終尋蹤無果……
1985年1月,畢生搜尋飛奪瀘定橋勇士事跡的中共瀘定縣縣委機關黨總支書記王永模,赴京邀請曾任紅4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來瀘定參加紅軍飛奪瀘定橋50周年慶典時,曾問將軍有沒有至今印象深刻的奪橋勇士?將軍說:「有一個在貴州入伍的小戰士,只有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稜、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裡很貧窮,從小跟著父親在深山密林中採藥、打柴,攀巖涉水很內行。因為他入伍時沒有名字,戰友們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雲貴川』。在奪橋戰鬥中,他攀援鐵索,和廖大珠一起衝鋒在前。後來,打臘子口他還立了一功。」
正如楊成武將軍所言,1935年5月29日,當以紅4團1營2連官兵為主組成突擊隊飛奪瀘定橋時,「雲貴川」就是22勇士之一。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中記載到:「敵人為了防止我們攻進城去,用橋上抽下來的木板,集中在城外,然後澆上煤油……『前進!』突擊隊隊長廖大珠同志一躍而起,帶頭衝進火海……又一個突擊隊員衝過去了:這是個從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
3個月後的9月16日,紅4團受命奪取距甘肅迭部縣城90公裡的臘子口時,面對峭壁陡豎兩邊,敵軍據險扼守的正面最窄處只有30米寬的臘子口,紅4團準備正面強攻配合迂迴峭壁背後,前後夾擊消滅守敵。而正當大家面對峭壁犯難時,「雲貴川」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他說在家鄉上山採藥,常攀上這樣的絕壁。
於是,「雲貴川」帶上戰士們用綁腿布帶連結起來的長繩,用一根帶鐵鉤的竹竿,勾住峭壁的縫隙,一步步攀上絕壁。隨後,他又讓戰友們順著長繩一個個攀了上去。17日晨,當事先約定的總攻信號彈升上天空時,紅4團官兵前後一鼓作氣激烈戰鬥,攻佔了臘子口,為主力紅軍北上陝甘寧打開了「門戶」。
然而,「雲貴川」的蹤跡似乎就在這臘子口消失了,楊成武將軍的回憶錄沒有再提及,此後的長徵及革命史料中也沒有任何記載。時至今日,「雲貴川」的下落依然成謎。
據紅軍長徵史研究專家費侃如說:「當時貴州大約有1萬人參加了紅軍。這些戰士,大多在歷次戰鬥中犧牲,還有很多沒留下姓名。『雲貴川』是貴州籍紅軍戰士的代表人物,他或許將成為貴州籍紅軍將士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