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063號
一本頗具經典的知識類圖畫書
《我看見一隻鳥》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尊敬的讀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個深度解讀的經典繪本公眾號,你可以先點擊上邊藍色的「經典繪本導讀」再點擊「關注」,這樣你就可以詳盡看到之前發布的幾十篇導讀文章了。每周都有2~3篇文章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本導讀的宗旨是為親子閱讀而努力、為父母深度掌握繪本精髓而奉獻。請放心關注,並期盼您的回饋!
一、內容簡介
小女孩跟著媽媽在大坑自然風景區裡玩,一邊完成自然觀察的作業,小女孩畫了一隻從來沒有看過的野鳥,那是什麼鳥呢?好奇的小女孩想帶著媽媽一起去找答案。一路上,她們看到了麻雀、野鴿子、五色鳥、紅嘴藍鵲、大卷尾、竹雞、紅嘴黑鵯、畫眉、黑冠麻鷺、黑枕藍鶲、小彎嘴畫眉……她們會找到那隻野鳥嗎?
二、繪本信息
書名:我看見一隻鳥
文圖:(臺)劉伯樂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適讀年齡:3-8歲
本書特色:一本幫助孩子認識各種美麗鳥類,一本讓孩子回歸自然、愛上自然的科普圖畫書。
獎項:2013年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作品
三、繪本導讀
【封面】
繪本解析:
2013年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我看見一隻鳥》榮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很慢很慢的蝸牛》、《阿里愛動物》、《看不見》、《最可怕的一天》奪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
榮膺首獎是原創中首屈一指的好作品,理應認真讀一讀,然後讀給孩子聽!
綠色的、尾巴長長的、嘴巴紅紅的,還會唱歌的鳥腳扒著一個樹洞邊正側身看著我們,這是什麼鳥?如果一眼看不出,就應該補課了,補充自然知識這門課,《我看見一隻鳥》也有這個意思!
書名《我看見一隻鳥》用兩種顏色書寫,這是這隻鳥的代表色啊!
【前環襯】
繪本解析:
大坑風景區位於臺中市東北郊,最高海拔雖僅850公尺,但由於屬水源涵養林,加上地勢陡峭,少人為開發,原始風貌迷人。
遠古時代兩次冰河期的造山運動,孕育了此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臺中市政府於此開闢了10條登山步道,系統步道間相互通達,並設有涼亭、休息平臺,供人小憩。結合中正露營區、體能鍛鍊場等休閒景點,為臺中市熱門的登身健行去處。
大坑風景區素有「臺中陽明山」之稱。大坑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早期的居民主要聚集在寬闊的坑谷中而得名。被稱為臺中的後花園。
把大坑風景區步道地圖作為前環襯把你引入景區,這本書實際上也是自然風景遊覽的即是寫生啊!
有機會一定要去走一走嗷!
【扉頁】
繪本解析:
這是小女孩看見的那隻鳥,全身是lu色的,zui巴是紅色的,wei巴很長,這顯然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所特有的作品,背景是土黃色,只有文字和鳥身部分泛起微微白色,顯得格外引人耳目。
這是什麼鳥呢?往下看吧!
【序頁】
繪本解析:
序頁是孩子的觀察筆記,字體很規整,拙雅中顯得大方,不會寫的字附以拼音或圖片,顯得那麼可愛,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當年一樣。
小鳥特徵畫的很準確,構圖比例也恰當,既是寫生又是寫意。原來扉頁上的那個綠色的鳥出現在左邊頂頭位置上,是寫生的一部分嗷!
還有觀察筆記作者圓圓的笑臉,透露出可愛、調皮和自身的那份滿足感!
【第1畫面】
繪本原文:
小女孩和媽媽在大坑風景區玩,她發現了一隻從沒有看見過的野鳥。她得意地把小鳥的樣子畫在筆記本上,當做自然觀察課的作業。
繪本解析:
序頁是小女孩自然觀察的作業,她把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小鳥通過觀察記錄下來,一是通過自然觀察提高了認知,二是鍛鍊了觀察和繪畫能力。
日本的鳥居昭美所著《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就提倡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把看到的事物用畫筆記錄下來,形成孩子的觀察日記,大人以此當做語言的交流工具其作用遠不是在畫室裡作畫所能比擬的。
我們的父母知道帶孩子去遊山玩水來體驗自然,但更深入的觀察日記你做到了嗎?
在書中,小女孩說的那隻「從未見過的野鳥」則成為引子,引領我們在森林中穿梭,觀察並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
媽媽坐在條凳上目不轉睛地看著圖畫書,和孩子的書比起來一大一小,顯然媽媽也是個鳥類愛好者!
【第2畫面】
繪本原文:
女孩很高興將這個大發現和媽媽一起分享。
「哦,你看到的是麻雀嗎?」媽媽漫不經心的回答,「麻雀是最常見的野鳥。」「不,不是麻雀!它比麻雀大得多。」
繪本解析:
孩子很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和大人分享,但往往大人憑藉著自己的經驗武斷地下結論,卻低估了孩子的見識和能力。
媽媽漫不經心的回答是麻雀,畫面中就飛來一群麻雀。作者把人們具象中的東西和真實事物對照,進一步增加認知感。
從畫面看媽媽並沒有把視線離開自己的書,她看清楚小女孩觀察的記錄了嗎?
【第3畫面】
繪本原文:
「那麼是野鴿子吧!野鴿子也是常見的鳥類。」媽媽說,「它們常飛到地面上來尋找食物。」
「不是!不是野鴿子,」小女孩說,「它的身體是綠色的。」
繪本解析:
作者在具體創作手法上,作者採用了生態寫實的畫法,對那些人們雖然常見但卻經常忽略的野生鳥類進行了細緻入微地描繪,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鳥的天堂」。
【第4畫面】
繪本原文:
「我知道!你一定是看到了五色鳥。」媽媽認真的說,「喜歡攀在樹幹上鑿洞的五色鳥,就是綠色的!」「不,不是五色鳥,它拖著長長的尾巴,長著紅紅的嘴,還彎著頭看我呢!」
繪本解析:
五色鳥為體型壯碩之鳥類,雌雄鳥外形相同。除了綠色身體外,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故名為五色鳥。
前額金黃色,眼先紅色,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線,喙粗厚,黑色。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耳羽及頸部上方天藍色,頸後有紅色區塊,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尾羽蒼綠色,除中央尾羽外,各羽的內瓣黑褐色。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胸部上方有紅斑,胸以下鮮黃綠色。尾部及羽翼略為短小,不善飛行。羽色翠綠豔麗,除頭頸的五色彩妝,全身翠綠,在綠葉叢中為極佳保護色。
該種為中國臺灣的特有種。
本導讀把書中出現的小鳥特徵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讀者可比對繪本中出現的小鳥圖片比對一下,這樣可以迅速增強對鳥的認知啊!我們不是鳥的愛好者,更不是觀鳥達人啊!
經過幾番猜測,這次媽媽一口認定肯定是五色鳥,大人這種以偏概全的心理真的讓孩子難以信任,大人能不能放低身段認真傾聽孩子的判斷。
【第5畫面】
繪本原文:
「長長的尾巴,紅紅的嘴,那不是紅嘴藍鵲嗎?」媽媽鬆了一口氣。「不是,不是紅嘴藍鵲啦!」小女孩有點著急,「是一隻很不一樣的鳥。」
繪本解析:
這頁隱去了母女倆的行走路徑,只傳達出她們的言語,而畫面則是媽媽的臆想。長長的尾巴,紅紅的嘴,就是紅嘴藍鵲。而忽視了另一個重要判據:身體是綠色的。
這次小女孩急了,媽媽一次次錯誤的以偏概全的判斷讓孩子心靈上受到衝撞而表露於外。
紅嘴藍鵲是大型鴉類,雌雄鳥體表羽色近似。體長54-65釐米。嘴、腳紅色,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後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餘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
紅嘴藍鵲是一種體態美麗的籠鳥。體背藍紫色,尾羽欣長,尤以中央兩枚更加突出,尾端白色,配上紅嘴、紅腳,益顯儀態莊重,雍容華貴,又有長尾藍鵲之稱。
【第6畫面】
繪本原文:
「有長長的尾巴,那一定是灰樹鵲嘍!叫聲粗啞吧?」
「不是灰樹鵲!叫聲也很好聽。」
「你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野鳥啊?」
小女孩把手繪的筆記本推到媽媽面前。
「是這樣的鳥啦!」
媽媽看了她的筆記本以後,失聲笑了出來。
「不可能!這裡沒有這樣的鳥!一定是你看錯了吧!」
繪本解析:
媽媽實在根據小女孩的描述猜不對是何鳥,母女倆背對背已經陷入對抗情緒。最後,小女孩把自己的觀察筆記拿出來用記錄的形象讓母親感知。
當開始小女孩把自己的發現給媽媽分享時,媽媽是漫不經心的沒有正眼去看,才產生了一系列的武斷的不切實際的結論。
做父母的沒有把孩子的問題認真去看待,沒有平等地和孩子來交流,認為孩子是幼稚的好面對的,是這樣嗎?這是不是反應了我們多數父母的心聲呢!
看到觀察記錄,媽媽豁然明白。顯然這位母親對鳥類是有所認知的,但即使在事實面前還是堅持自己的刻板印象,不可能有此類鳥,你一定是看錯了!
灰樹鵲中型鳥類,體長多為31~39釐米。頭頂至後枕灰色,其餘頭部以及頦與喉黑色。背、肩棕褐或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白色或白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中央尾羽灰色。胸、腹灰色,尾下覆羽慄色。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中國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的種類。
灰樹鵲性怯懦而吵嚷,立於低處等待獵物,於地面或樹葉間捕食,常在樹冠的中上層穿行跳躍。有時吵鬧成群或與其他種類混群活動。叫聲為粗獷的金屬般鏗鏘聲,也作粗啞樂音,告警時嘰喳作叫。
還體現了作者關於親子教育的觀念,貫注著作者深切的人文關懷。作者鑑於目前臺灣社會中,孩子尚未被充分尊重的現狀,在書中傳達這樣一種理念: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天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作為大人,理應尊重孩子。
【第7畫面】
繪本原文:
「媽媽每次都不相信我!」小女孩急的要哭了,「我沒有看錯,真是有一隻這樣的鳥!」
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往樹林裡走去。「我帶媽媽去找一找,親眼看到了你才會相信。」
相思樹上,兩隻大卷尾望著地面上發生的事。
繪本解析:
孩子是純真的和倔強的,堅持自己的認知,帶媽媽一起找一找,讓事實說服一切。
大卷尾又名「烏鶖「,是一種領域性很強的大型鳥禽,常追啄、驅逐鶆鷂。尾羽先端呈V字狀分叉。
烏鶖擁有兩項特性,一是勇猛,二是善飛。勇猛是為了要固守地盤以保護親子,善飛是為了捕捉昆蟲發展出細膩的飛行技巧。
大卷尾的鳥巢並不像其他鳥類一樣,必須建築在隱密的地方避人耳目。它們在開闊裸露的樹枝上築巢毫無遮掩,營巢行為表現出烏鶖什麼都不怕的個性。育雛期間,任何可能干擾鳥巢的人或貓狗動物經過,顧家心切的烏鶖,一定會奮不顧身的起而攻擊驅逐。
相傳,烏鶖是富正義感且事親至孝的鳥類,它為了賺錢貼補家用,而到他鄉討生活。有一天它得知在家鄉的母親患了重病,就把辛苦省下來的錢,買了名貴的藥材及一大塊的肉,託鶆鷂帶回去給母親治病及補身。
哪曉得,在半途中鶆鷂一時饞嘴,把肉吃了,也沒把藥送到,烏鶖的母親就這樣來不及醫治而病死。烏鶖得知母親不幸病逝的消息非常氣憤,所以以後一看到鶆鷂,就又追又啄,直到它落荒而逃。
【第8畫面】
繪本原文:
「雞狗乖——雞狗乖」,竹雞叫著,看到來人,立刻鑽到樹林裡去了。
媽媽笑著說:「竹雞的嘴巴不紅,尾巴不長,應該也不是你畫的那隻鳥!」
繪本解析:
下面場景看上去更像在動物園遊覽,雙方情緒也穩定了。媽媽笑著和小女孩討論。
竹雞亦稱"泥滑滑"、"竹鷓鴣"或「扁罐罐」,習性類家雞,雄鳥生性好鬥,常被人們馴化為鬥鳥,以供觀賞。
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慄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蹠和趾呈黃褐色。
竹雞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擾,可在與人體相隔3~5米的可視距離內覓食或打鬥。
竹雞善鳴叫,鳴聲尖銳而響亮,雌性發出單調的「嘀、嘀」短聲,雄性聲音及聲調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連續鳴叫數十次,至其精疲力盡方止,故四川地區稱之為扁罐罐。
【第9畫面】
繪本原文:
走在路上,她們看見一群黑色的鳥在山黃麻樹上叫個不停,是紅嘴黑鵯。它們有紅色的嘴和紅色的腳。
繪本解析:
這時,母女倆已經從爭執中走出來,一起來欣賞鳥類的大千世界。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釐米,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松冠羽。公母鳥外型相似。
全身漆黑,只有嘴和腳是鮮紅色。有這樣極端色彩的鳥類,很容易成為神話裡的主角。傳說中,紅嘴黑鵯曾經替布農族的祖先跨海去取火,燙傷了嘴巴和腳,也因此成為布農族的英雄。
紅嘴黑鵯營巢時受到幹擾,認為此地不宜久留,決定放棄一切,另築新巢。它們啄破鳥卵,殺死雛鳥,拆毀鳥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讓我第一次體會到野鳥育雛的心情,呵護備至以外,竟然也有如此激烈的一面。
【第10畫面】
繪本原文:還有兩隻愛唱歌的野鳥躲在樹林裡。
繪本解析:
在人們的生活不斷城市化、電子化的當今,把孩子們的興趣更多地引向五彩多姿的大自然是我們大人的責任。
【第11畫面】
繪本原文:黑冠麻鷺靜止不動,站在落葉堆裡,像木雕一樣。
繪本解析:
黑冠鳽別稱黑冠麻鷺、黑冠虎斑鳽。黑冠鳽前額、頭頂、枕以及長的冠羽黑色,冠羽長達100毫米左右。頭的兩側、後頸、頸側,背、肩和翅覆羽慄紅色。頦和喉白色沾黃,前頸和胸赤褐色,喉部有一條黑色中央線一直到上胸。其餘下體棕黃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
幼鳥頭頂和羽冠黑色,具白色橫斑,上體黑褐色,肩背綴有白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皮黃色蟲卷狀斑。喉白色,中央具黑色中線,前頸和胸具黑色和白色斑點和橫斑,其餘下體白色,具黑色條紋,翅下覆羽和腋羽似成鳥。
黑冠鳽身高約50釐米,遠遠就可以看到它安靜地杵著。有時候它伸長脖子,假裝自己是一截枯木,似乎天大地大沒有人會發現它。
黑冠麻鷺個性潛沉而善於偽裝,它們遇到了危險時總是利用身上絕佳的保護色,融入當地的環境色彩裡,不動如山靜觀情勢發展,以不變應萬變來應付粗心大意的敵害。
眼前這隻大鳥就杵在光禿禿的小徑上,環境不能提供任何保護,它知道自己已經暴露了行跡,敵害遲早會臨頭,只是本能地要自己不要亂動,等敵人的下一步動作再做反應。
繁殖期間,雄黑冠麻鷺會捍衛自己的領域,一旦有人或異物靠近,馬上豎起毛羽警示,若再靠近,會衝向對手,主動攻擊,在臺灣有「憤怒鳥」之稱。
本例靜止不動已經充滿警覺,但沒有被激怒。保護意識。
【第12畫面】
繪本原文:兩隻藍色的小鳥,在陰暗的樹林下躲躲藏藏。
繪本解析:
小女孩非常友善的和小鳥打招呼,媽媽當起了導遊。媽媽對鳥類知識知道的不少啊!要不那麼武斷,只是心態上沒有調整過來罷了!
黑枕藍鶲一般指黑枕王鶲,體長14~16釐米。雄鳥除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外,通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幾全為青藍色,頭頂天藍色,額基黑色,枕有一黑色塊斑,胸具一半月形黑色胸帶。雌鳥頭頸暗青藍色,背灰藍褐色,枕無黑斑,胸亦無黑色環帶,其餘似雄鳥。
黑枕藍鶲常單獨活動,機警,行動敏捷,在樹枝和灌叢間來回飛翔,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或停息於樹枝或灌木頂端,當空中有昆蟲出現,則立刻飛去捕獵,也在樹枝和林下灌木枝葉間跳躍覓食,邊跳邊叫,叫聲似『幾喲,幾喲,幾喲』,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
【第13畫面】
繪本原文:
一群野鳥從草叢中飛出來,很快又鑽進另一邊的矮樹林裡去了。「妙——咕咕咕...」小女孩聽到聲音就知道那是小彎嘴畫眉。
繪本解析:
小彎嘴畫眉是臺灣特有亞種,因為它的黑色眼罩常被形容為奸臣鳥,喜歡在樹林底層潛行,叫聲洪亮且賦變化,會發出「嘟~嘟~嘟~嘎咕」聲。
小彎嘴畫眉全身大部棕褐色。頭頂至上背具黑褐色的縱紋,眼圈白色,其上緣白色向後延伸成一窄線直至頸側,狀如眉紋,故有畫眉之稱。
小彎嘴畫眉棲息於山丘的灌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竹林中,機敏而膽怯,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距離飛翔。
雄鳥特別擅長引吭高歌,尤其喜在清晨和傍晚鳴叫。它的鳴叫高亢激昂,婉轉多變,而且持久不斷,極富韻味,非常動聽。快叫時,激越奔放,似珠落玉盤;慢叫時,如行雲流水。特別是它長時間的連續鳴叫,真可令人盪氣迴腸,嘆為觀止。因此,有人稱它為「林中歌手」或「鳥類歌唱家」。
在繁殖季節為了博得雌鳥的歡心,雄性畫眉幾乎使盡渾身的解數,不知疲倦地為愛情而歌唱,同時不遺餘力向雌鳥大獻殷勤,甚至裝模作樣地在枝頭上邁著風雅的步履,儘量顯示自己溫文爾雅的可掬之態,表示自己風華正茂的歌唱天才。
【第14畫面】
繪本原文:
走出樹林,從遠處傳來奇怪的叫聲。走近一看,果然有隻綠色的、尾巴長長的、嘴巴紅紅的,還會唱歌的鳥站在樹梢上。
「啊,原來是只鸚鵡!」媽媽恍然大悟,「紅領綠鸚鵡不是本地的野鳥,一定是被人飼養時,逃出鳥籠飛到野外的。」
繪本解析:
女孩高興地又一次看到自己看到的小鳥,媽媽此時恍然大悟。媽媽說的也沒錯。
鸚鵡羽毛豔麗、善學人語技能的鳥,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常被作為寵物飼養。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鸚鵡在取食過程中,常以強大的鉤狀喙嘴與靈活的對趾形足配合完成。
鸚鵡種類繁多,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大紅大綠的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非洲灰鸚鵡。
鸚鵡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中。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釐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身長僅有12釐米。
鸚鵡的品種不同壽命也不同,一般小型鸚鵡類7~20年,中大型鸚鵡平均壽命為30~60年,一些中型鸚鵡可以活到80歲左右,如葵花鳳頭鸚鵡、亞馬遜鸚鵡、灰鸚鵡等。世界上最長壽的鳥就是一隻亞馬遜鸚鵡,名叫詹米,生於英國利物浦1870年12月3日,死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5歲,是鳥類中的老壽星。
【第15畫面】
繪本解析:
從知識類圖畫書的角度來看,其敘事設計頗見巧意,插圖則巧妙融合了西方水彩畫與中國畫的畫風,畫面中的花鳥兼有圖鑑畫與藝術畫的雙重效果。這樣的兒童圖畫書不只是簡單的自然和生物知識介紹,更是在把現代童年帶回它日益遠離的那個自然生命世界。
【後環】
繪本解析:
露營區的賞鳥地圖,我們也常帶孩子去這樣的地方,你做到這樣細緻入微的觀察記錄嗎?本書提醒你要改變過去走馬觀花的遊覽方式,就像我們先期的旅遊人擠人,只看到了人。當下我們更傾向於自由行、深度遊。我們理念改變了,和孩子產生的互動也會隨之而變的。
【封底】
繪本解析:
這本書讓我們學到了很多關心鳥的知識,不但認識了它們,也更懂得了要保護野生動物,愛護小鳥。
怎樣才能成就一本好的圖畫書,劉伯樂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一本好的圖畫書,其文字、圖畫都應該是有創意、富有啟發性的。由於圖畫書獨特的性質,使得它所能運用的元素相對簡單。也就是因為簡單,才會讓讀者有無限延伸、想像的可能。作者若能巧妙利用這種「簡單」,再加入「創意」的元素,讓平面、線性的閱讀增深、增廣、增厚,那麼讀者所得到的就不只是一篇圖文並茂的「圖書故事」了。
四、作者信息
劉伯樂,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者。生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曾任臺灣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美術編輯,並從事插畫工作。擔任「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美術編輯期間,有機會接觸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並開始從事自然文學寫作。擅長以水彩作畫,顏色與線條獨樹一格。
五、創作背景
創作緣於臺中縣政府推出的一個旨在宣傳當地文化的出版計劃,他本人受出版社之邀參與其中。他最終決定以當地「大坑風景區」為背景,從自己最擅長的「觀察自然」的角度出發,進行了此次創作。
六、媒體推介
2013年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推薦語(唐亞明):
看到這些畫法精細、形態各異的鳥兒,如同置身於大自然,讓我們既驚詫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讚嘆於作者的精緻畫工。
打開書,臺灣大坑風景區的地圖映入眼帘。我知道了,作者是在描繪這個特定地方發生的事。小女孩和媽媽在風景區裡玩,發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野鳥。女孩把小鳥的形狀和顏色畫在筆記本上,然後高興地把這個發現告訴媽媽。「喔,你看到的是麻雀吧!」媽媽不經心地回答說。圖畫書的畫面上出現了精心繪製的麻雀,似照片一樣逼真。「不,不是麻雀!牠的身體比麻雀大很多。」「那是野鴿子吧。」畫面上又呈現出兩隻漂亮的野鴿子。「你一定看到了五色鳥。」銜著蟲子的五色鳥站在樹枝上……作者用這樣的手法,不斷向讀者展現出風景區裡的各種鳥類。
我看明白了,女孩和媽媽是我的嚮導,領我走進大坑風景區,觀察那些五顏六色的野鳥。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語言和筆跡,告訴讀者「我看見的一隻鳥」後來,母女倆看到了一隻綠尾紅嘴長尾的鳥站在樹梢上。「啊!原來是一隻鸚鵡!」媽媽恍然大悟,我也恍然大悟。書中的每一隻鳥都畫得那麼真實細緻,甚至連每根羽毛都一清二楚,而女孩子和媽媽則畫的輕鬆。作者用虛實對比,把寫實的部份和引導的部分區別開,而又統一諧和在一起。作者力圖把科普知識的書畫得生動且有吸引力的努力值得讚賞,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躍然紙上。
我想,作者如果沒有長期觀察野鳥和寫生,沒有對鳥類生態和森林的研究,是很難畫出如此形象、如此具有國際水平的野鳥的。而這種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顯眼的辛勤耕作,有時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這一點正是我欣賞這本書的關鍵所在。我衷心希望這種引導孩子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關懷小生命的圖畫書更多。特別是在人們的生活不斷城市化、電子化的當今,把孩子們的興趣更多地引向五彩多姿的大自然是我們大人的責任。
精心做好一本圖畫書,至少要花數年的功夫。希望通過這本書,提倡認真的精神,提倡不懈的努力;而不提倡閉門造車、異想天開、靈機一動、潦草下筆、一氣呵成。現在,粗製濫造的書太多了,而真正下工夫做出來的書又太少了。在圖畫書的領域裡,靠巧、靠靈、靠快取勝,不如靠拙、靠笨、靠慢取勝更能長久地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圖畫書要經看,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幾十年的時間考驗。製作的速度快,也許消失得也快。真正花功夫下力氣去做圖畫書,看似費時長,但有可能一直被讀者喜愛。
寫實主義是圖畫書的極為重要的理念之一。圖畫書不是作者光自我表現自我滿足就行了,因為它不是畫冊,而是給孩子們帶來快樂,使孩子們得以進行情感交流的工具。如果說《我看見一隻鳥》這本書有美中不足的話,我想在書的最後,除了各種鳥類的名稱以外,再加上鳥的生態特徵等有關知識,讀者的收穫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