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王

2021-02-26 半月談

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筍上市時,同事小紀就不在家吃早飯了,他會放棄坐地鐵直達單位的慣性,先坐一輛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裡吃包子,喝一碗薺菜粥,再沿著秦淮河畔的棧道走七八分鐘,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楊柳風,再回到地鐵線路上來。

讓他改變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葉芽的河柳,還有老王只做這20來天的應季包子:春筍臘肉包、梅乾菜肉丁包、馬齒莧香腸包。

就是一兩塊錢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紀就說了個事:老王有一迴路過逸仙橋,看到那邊的市民廣場有人玩大石鎖,玩家3月份就穿著短袖小褂,露著鼓鼓囊囊的肱二頭肌,看他們把幾十斤重的大石鎖掄得生風,老王也心癢,想上去試試,剛惴惴地開口,人都用「你真不曉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讓出一個夠寬的圈子來,生怕老王脫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們就呆了:中號的大石鎖他能玩得溜圓,這穿夾襖的小老漢是何方神聖?

老王就笑:我還有二兩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餡練出來的。

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塊錢一個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餡都是手剁的,為什麼不用絞餡機?老王大搖其頭:絞餡機省力歸省力,一絞,蔬菜的汁水都出來了,包子餡等於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纖維塞牙不說,還含不住油脂和香氣,少了那種清鮮鬆軟、綿柔甜潤的味道。手剁的餡,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裡面,包子上籠一蒸,裡面會稍微有一點灌湯效果。

老王一年到頭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蘿蔔絲包子。他那個只有4平米的包子鋪,黃金時代是在春天,萬物如吹哨子一樣綻開蓓蕾,春筍肥了,馬齒莧躥出了肉嘟嘟的葉子,太陽加大了它的熱力,老王老婆撐出的竹杆上,梅乾菜一挽一挽地掛著,被曬出了暗紅的調子;臘肉香腸早已被陽光和風燻出了緊瘦的奇香,但還沒有出油變哈,一切都恰到好處。

老王的喜悅體現在他的剁餡聲中,春筍要在沸水中煮去澀味,可像剁白菜一樣粗切細剁,剁起來萬馬奔騰,擦擦作響;馬齒莧在沸水中燙一下,剁前要細切,然後粗剁一下,儘量含住汁水;梅乾菜是剁不動的,完全靠手勁細切,饒是老王這樣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梅乾菜和臘肉,手腕也酸軟,老王手頭有一本《水滸》,是說書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邊,他笑說,自從切過梅乾菜,就曉得鄭關西何以熬不住大怒——魯智深命他細切10斤瘦肉、10斤肥肉,又加10斤軟骨,細細兒把他的橫勁兒挫去十分,這等「消遣」,誰受得住?

老王這人「軸」,包好的包子非要24個褶子,少一個也不行;包子餡還得豐滿,透過包子皮,能看出春筍臘肉包嫩黃中夾雜暗紅色,馬齒莧香腸包是暗綠中夾雜水晶紅白。他還有一樣「軸」性子——早上最後一屜包子,說什麼也不賣與路人,得留著,他留著等誰呢?

9:30光景,他要等的人搖搖擺擺來了,三月豔陽天,還戴著棉帽子,穿著灰棉褲,都是鬚眉皆白的老人,他們兩三相約,說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氣,看看街景,都八九十歲了,護理人員最多許他們在無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們就來老王的包子鋪互相做東請客。老王收的錢,青菜香菇包5角一個,馬齒莧香腸包8角一個,還是15年前的價錢。

要是他們樂意,老王會拿出家裡的粗茶給他們泡上一壺,陪著說說話。老王只是簡單地說,誰沒有老的時候,老了,就沒人願問你想要什麼了,和誰在一起,吃啥飯,這多可怕;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學問也好,沒地位沒學問也罷,如今誰羨慕誰?能走出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兩隻包子,能花5塊10塊請個客,能有說得上話的朋友,就是福氣。幹嘛不讓他們的福氣長一點呢?

(來源:半月談系列刊物《品讀》——全國十佳文摘期刊)

相關焦點

  • 大秦籠王包子:涇陽美女為了開包子店全家上陣,舉家搬遷來長安
    涇陽的張女士,自從在長安縣開了一家包子加盟店,整天忙的不亦樂乎,由於生意太好,人手不夠用,只好舉家搬遷,全家人親自上陣,姑嫂、公公、婆婆都前來幫忙,就這樣還是忙不過來,還招聘了兩個包子工人。位於長安區長興路十字的這家大秦籠王包子店,就是張苗所開,這家包子店,其實面積並不大,但大紅色的門頭卻有10米寬,看著非常大氣。張苗是一個非常愛乾淨講究的人,她把店內收拾的非常乾淨漂亮,她說包子做為餐飲行業,首先要做好環境衛生。
  • 北京不輸慶豐的包子王,包子和炒肝是絕配,來光顧的都是回頭客
    不過相比起這種正餐名菜而言,北京最有名的還是得屬當地的各種小吃,而今天我要帶大家一起去看看的,就是北京這邊的一家超人氣店鋪,他們家的小吃種類真是十分豐富,以一個「包子店」的標準來看,這家店絕對是這個行業中的異類。
  • 在沛縣,被譽為「包子王」的杜家煎包,一塊錢倆,一天狂賣30鍋!
    因此,在大家的眼裡,杜家包子,才是名副其實的「包子王」。這就是杜家煎包的創始人,名叫杜廣德。今年88歲,如今住在大兒家,安享晚年。他祖籍山東聊城,解放前,跟父母逃荒來到沛縣住在南關。那年他才七歲。由於年邁,至於何年何月何時幹起包子營生,他也說不清了。
  • 二輕包子的興衰!
    王老闆在解放路上的包子店生意很紅火,門頭上依然掛著老招牌「二輕包子」,剛開業那段由於二輕包子做得很好,短時間在整個縣城揚了名,價格也漲了上去,但絲毫沒有影響客源,買包子的人越來越多,天天都要排隊,大家排隊的時候就在一塊兒開玩笑,把「二輕包子」說成「二清包子」,叫王老闆都叫王包子,以此來打發排隊的煩躁。
  • 武漢的「包子王」,出了名的排隊時間長,不少大爺大媽拿筐子來買
    包子是非常普通的一種食物,可能很多人都不覺得包子算是美食,美食顧名思義首先要美,另外就是味道好,包子的樣子醜醜的,從哪裡也看不出有美感,可就是這種很普通,沒有美感的食物,卻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美食。包子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而且跟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北到哈爾濱南到海口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家包子鋪,而且總有一兩家包子是特別有名氣的,這些包子鋪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味道好,門口排長隊。武漢這家包子鋪被武漢人稱為「包子王」,出了名的排隊時間長,這家包子鋪就是非常有名的袁大頭包子鋪,這家包子鋪公認的,在武漢人氣最高,全天都排隊。
  • 原標題:包了一回「萬人迷」包子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輪到了我,此時滿滿的兩屜包子就剩下不到一斤了。「現在人算最少的,每天中午排隊買包子的人,店裡都裝不下。」據該飯莊工作人員介紹,平時過來買包子,如果不排半個小時,幾乎不可能買到。  究竟是什麼包子這麼受待見?一賣就是40年?常言道「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首即來」,我決定到後廚包回包子,親身探個究竟。
  • 有著「野菜之王」稱呼的白蒿,是春天必吃的美味,做成包子很不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這不,下面就有位妹子正在料理一種十分不錯的野菜,這種野菜具有「野菜之王」的稱呼,這種野菜就叫做白蒿了,又叫做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等,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叫法,不知道小夥伴們的家鄉要是有這種野菜的話,又叫做什麼呢?
  • 酣客老王的包子哲學
    4、炒雞蛋米的小、快、散素包子少不了雞蛋,但王總的素包子裡的雞蛋不是用我們通常的做法做的。王總的邏輯是,所有提鮮的佐料第一味覺一定是酸的,但只能是淡淡的,醋也是一樣的,雖然很酸,但不能多放,不能吃出酸味,不然包子的口感就變差了。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凝結「眷村」記憶
    眷村的記憶  在臺灣,包子不僅是美食,還有一份特殊年代的集體記憶——眷村生活,因為各種風味的包子最早就出自於眷村。雖然眷村已經遠離當下的生活,但各地的眷村博物館都仍記錄著當地最有名的牛肉麵店、包子店。臺灣著名製作人王偉忠先生的眷村電視片,就拍攝了「王媽媽包子鋪」,王媽媽「女匪幹」的個性和3個兒子傳承包子鋪的本分和勤勞令人印象深刻。
  • 半天買兩千個包子,四十家分店,堪稱青島包子王
    包子這種食物可謂是最常見的,一般大多數人會把包子當成早餐來食用。青島就有一位這樣的大姐,2000個包子半天就賣完了,兩塊五一個,生意火到不行。到底這包子有什麼神奇聰明之處呢?那麼接下來就請各位吃貨們排好隊,跟著小編一起去一探究竟吧。包子是很多人熱愛的主食之一,特別是早晨,來幾個包子就能讓你一上午都倍兒有精神。在中國賣包子的店有很多,但是出名的卻沒幾家。
  • 這家正經的包子鋪沒有鍋包肉,但酸菜餡包子能排進哈市前三
    評論不少,但乾貨不多,不過還是有靠譜的粉絲的,比如這位:王記包子在哈爾濱有三家,都是親戚,工程街一家,巴山街這家去過幾次,但蘆家街的卻去過無數次。哈爾濱早餐聚集地哪兒最強我不敢說,但蘆家街十字街路口這塊兒相當強,一左一右50米內有四家店:牛包鋪總店,隔壁的羊湯豆腐腦卷餅,對面的燒餅王,以及王記包子。
  • 駭人聽聞的北京西單人肉包子事件
    黑水公園資深聽友,詭異事件的勇敢追蹤者,他的故事真不少,聽我們慢慢聊……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有人說故事發生在1982年,有人說故事發生在1986年還有說是90年代以後的,有人說故事是兄弟倆,有人說是個姓王的老太太,確實有一個姓王的拍花(用迷藥弄暈小孩然後拐賣兒童)的老太太,不過後來被抓了。在這裡我調查研究總結了一個版本。
  • 包子嘍,包子!
    像「包子王」Tom Tong這種,用一腔熱血,把一隻包子做到極致的,就很討老爺子歡心。尋了很久,看手藝,嘗包子,他得出一個結論:包子要做得完美,竹籠和龍鬚草墊、餡料,做包子的手藝缺一不可。 用什麼蒸包子最美味,怎麼樣讓一籠包子同時熟?
  • 「雲南包子王」創新多味摩登粑粑 為春城美食添新香
    近日,由雲南省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協會餐飲美食專業委員會,雲南嘉豐餐飲公司共同舉辦的「味豐源·慶豐裕·雲南包子王」創新多味摩登粑粑品鑑會,在昆明順城購物中心5樓蘭木肆·雲南菜主題餐廳如期舉行,為春城美食增滇味添新香。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宜蘭包子店被贊「臺灣之光」
    被如此稱讚的包子產於宜蘭一家50年的包子鋪,老闆林志鴻認為他們的包子用料很實在,做的很認真,一直「當成自己家人要吃的在做」。   為了證明自家的包子與眾不同,老闆不怕「洩露天機」,向前來採訪的臺灣記者顯示包子的製作過程:包子皮的中間要厚一點,現殺現送的豬肉做成餡後冷凍24小時後再包,這樣調的味兒才會充分發揮出來,面用老麵團發酵一天,比用酵母粉發酵多了面香。
  • 始建於1921年,二友居西四包子鋪回來了
    最近不少市民發現,西四南大街一號的二友居西四包子鋪又回來了。「以前只要是從西四路過,必定被饞蟲勾引,進去喝一碗炒肝兒來二兩包子,吃飽喝足了才有勁兒繼續溜達。現在二友居又回到原址了,心裡真是高興。」張大爺說。
  • 包子控:3月3日探店【上海生煎王】&【羅春生煎】
    >探店地址:丁公路推薦分數:上海生煎王80分,生煎,大排以及配餐,都不錯,滿足堂食需求;羅春生煎79分,環境衛生減分,不過其實可以無視的,對吧,因為人家就是打包外賣。 包子控第二天,丁公路上兩家生煎店,到底哪家更好吃呢。
  • 中國十大包子品牌排名
    包子店也因其市場剛需大的特徵,成為了風險極低的小本投資項目。為了使廣大消費者更多的了解包子品牌、創業者更深入了解包子行業,編者綜合了大江南北眾多包子品牌的相關信息,從品牌影響力、包子味道、加盟費、推廣力度、顧客口碑等眾多因素入手,經過客觀比較,整理成一份中國包子品牌十大排行榜,供大家參考。
  • 二友居西四包子鋪原址復建
    近日,二友居西四包子鋪於西四南大街一號原址復建,華麗回歸。這也是北京華天飲食集團旗下繼地安門馬凱餐廳後第二家原址復建的餐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二友居曾更名為「西四包子鋪」,歸屬西城區飲食公司(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前身)。2001年,因拆遷原因,西四包子鋪停業。2015年,華天二友居肉餅店又全新亮相。2019年12月31日二友居於原址復建,這個品牌經歷了不小的變遷。
  • 我們的包子讓外國人羨慕不已,老外:為什麼包子是早點?
    包子是中餐裡的一種美食,因為裡面的餡料不同,所以包子的口味也會不同。和外國人烹飪麵粉的方式不同,中餐包子是對麵粉經過發酵後添加不同餡料在蒸籠中蒸而烹飪出來的食物,因為有餡料的存在所以包子更有營養。在美版知乎上就有外國人因為羨慕我們吃的包子,而提問:為什麼包子是早點?Why is the bun breakfast?這樣的提問。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外國人在我們的早餐裡吃到了包子,覺得很喜歡,準備在下午和晚上同樣吃包子,但是在午餐和晚餐卻沒沒有發現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