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碼頭是廈門港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廈門最早的廈金「小三通」客運碼頭。(資料圖片)
海西晨報訊
[碼頭拓展]
從「一枝獨秀」
到兩個黃金碼頭
廈金「小三通」剛起步時,廈門方面的直航碼頭是和平碼頭。這個在舊貨運倉庫基礎上改造起來的客運碼頭於1992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為52萬人次。
和平碼頭「先天條件不足」,場地小,遇到颱風候船場所十分擁擠,進出旅客風吹日曬雨淋。2008年6月28日,廈門啟用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暨廈金客運碼頭服務廈金直航客運,該碼頭年吞吐能力為150萬人次。2008年8月31日,廈門啟用五通海空聯運碼頭,開通廈金線第二通道五通—水頭航線,年保障旅客吞吐能力可達150萬人次。如今,這兩個碼頭已成為大陸對臺的黃金碼頭。
金門方面,「小三通」開通初期以料羅港區為通關口岸,2002年7月遷到水頭港區,2005年11月7日正式啟用水頭商港旅客服務中心大樓,從此改變了廈金航線船舶與大小金門航線船舶共享浮動碼頭的局面。
[範圍擴大]
從個案運輸到公交化
廈金「小三通」開通以來,經歷從「個案審批」到相對固定航班,再到現在的每天有36個固定航班。開通初期,客源限定為金門籍民眾及在大陸投資設廠的臺企員工。2003年開始採取通案通航的模式,為每周三天有航班。因受非典的影響,2003年5-7月停航,8月復航,為每周四天有航班。
2004年春運後天天開航,每天進出8班,2005年下半年起每天進出12航班,2006年7月起每天進出20航班,2009年前半年每天進出28航班,從7月16日起增開為每日32個航班,2010年4月1日起增開為每日36個航班。其中,2012年6月17日開始夜航試運行。
2001年1月2日,時任金門縣長陳水在以個案直航形式,率團從金門直航來廈。(鄭憲 攝)
[客船增加] 從各派一艘到10艘齊發
廈金「小三通」營運船舶也在逐年增加,營運船舶從最初兩地各派一艘,到現在各投入5艘。
2001年,「鼓浪嶼」、「太武」、 「金門快輪」、「大洋拾壹號」客輪參與載客。2002年,「鼓浪嶼」、「同安」、「新集美」、「太武」、 「金門快輪」、「大洋拾壹號」、「馬可波羅」、 「金龍」客輪參與載客。
之後,針對市場需求,一些運力不足的船舶遭到淘汰,「高大上」同時替補。目前,參加經營廈金航線的船公司有8家(廈門方4家、金門方4家),大陸方面運營的客船有「新武夷」、「五緣」、「捷安」、「八方」、「和平之星」,金門方面運營的客船有「馬可波羅」、「東方之星」、「新金龍」、「金星」、「泉州輪」。
[業務拓寬] 從大包小包到行李直掛
陸客或臺胞喜歡選擇廈金航線作為往返兩岸的中轉站,旅客行李較多時,航空轉乘不便,行李雙向託運也就適時而生。
2009年6月15日,廈金「小三通」開始實施凡購買「小三通」套票的旅客,可享從臺灣本島5個機場至廈門客運碼頭的行李託運業務。2010年1月25日,金門方面啟動從廈門入境金門的旅客憑「小三通」套票可在金門水頭碼頭向臺灣航空公司「預辦登機」櫃檯辦理行李託運業務。2010年2月1日,廈金航線實現雙向行李託運。
(陳成沛)
廈金「小三通」經歷從「個案審批」到有相對固定航班。陳理傑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