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號是美國自企業號之後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太空梭,在1986年挑戰者號事故之後,NASA有沒有對內部安全和決策機制進行反思並改進,沒有人知道。
2001年,哥倫比亞號要進行發射任務,但是由於一系列技術原因,該發射計劃推遲了18次,從2001年1月一直推遲到2003年1月,期間出現了各種問題,上天好像一直在阻撓這次發射任務。到了最終確定的發射日,太空梭又因為管道推進器出現問題而推遲。
實際上,哥倫比亞號在之前的一次任務中,中間外掛箱連接太空梭的支架上,包裹了一層泡沫塑料。其中一部分剝落了,在升空過程中擊中了太空梭的左翼前緣。
雖然只是一塊泡沫,但是在太空梭升空的高速中達到了每小時800公裡,把太空梭左翼撞出了一個直徑7.5釐米的凹陷。但隔熱瓦沒有受損,整個飛行任務沒有出現問題,太空人也安全返回。
這個連接支架上的泡沫撞擊太空梭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升空過程中,經常會破裂一部分,然後撞擊太空梭。所以NASA的安全團隊評估後,認為泡沫塑料的撞擊不會威脅到太空梭的安全。
2003年1月16日,這個推遲了兩年之久的發射任務終於要進行了,和挑戰者號一樣,也是七名太空人登上了哥倫比亞號,發射日的當天,升空過程很順利,太空梭也按照預定的時間和路線進入到近地軌道。
但是,通過當天的錄像回放,NASA的高速攝影小組發現,哥倫比亞號發射後的82秒,出現的和上一次任務一樣的狀況,連接支架上覆蓋了一塊泡沫又剝落,擊中了太空梭的左翼前緣。
然而,這一次的泡沫更大,大小相當於一個公文包,而且速度更高,當時太空梭的速度是每小時3000公裡,所以,把太空梭的左翼撞出了一個15×25釐米的凹陷。
這樣,隔熱瓦就被撞掉了幾塊,這在太空梭返回大氣層的時候很危險,所以,當哥倫比亞號仍在軌道上執行任務的時候,NASA的任務管理團隊,就開始對這個洞進行評估。
後來NASA的安全團隊並沒有做出任何補救計劃,並且通知太空人按照既定時間返回。17天後,哥倫比亞航的飛機完成所有任務開始返回,這個時候太空梭就要利用自身的發動機進入大氣層,完全自主返航。
2003年2月1日早上八點,地面控制中心通知哥倫比亞號進行脫離軌道點火。8點15分,太空梭進入大氣層,8點45分,進入地球稠密大氣層點。這個時候,機身底部的溫度已上升到1375度,隔熱瓦開始發揮作用。
但此時,哥倫比亞號的左翼部分隔熱瓦已經脫落,8點49分,哥倫比亞號達到了最高速度24.5馬赫,溫度高達2800°。整個太空梭底部都是一團紅色,8點59分,機組成員報告,太空梭出現了液壓控制失敗,開始不受控制的翻轉和偏航。太空人們此時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一分鐘後太空梭解體,變成了幾道閃光,所有的一切化為烏有,7名太空人喪生。事後搜救隊找到了8000件碎片,因為事故發生在德州境內,整個殘骸散落在了幾百平方公裡的範圍。一些德州居民撿到了部分殘骸並無視警告,企圖在網上以1萬美元起拍,這些拍賣被迅速下架。數百件太空梭殘骸被上繳,而哥倫比亞號最大的一塊殘骸只有1.2米長。
這起事故的原因後來查明就是之前的支架泡沫擊中左翼,導致部分隔熱瓦失效,返回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從裂縫處進入機體,造成太空梭最終解體。
之後太空梭的發射任務一再縮減,到了2011年,所有的太空梭全部退出現役,不再使用,美國也終止了太空梭的開發計劃。
小編為此感到非常遺憾,鮮活的生命就是因為人們的疏忽,毀於一旦。上天的阻撓,泡沫塑料問題的發現,都制止不住災難的發生,難道太空梭真的是人類無法觸碰的?
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