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ù yì
51.作 中 庸 子 思 筆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啟示】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注釋】中庸:書名,子思著。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予孟子。該書共33篇,總計3568個字。 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改變。
【故事】《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裡。有一次,家裡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鬥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52.作 大 學 乃 曾 子 自 修 齊 至 平 治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xiào jīng tōng sì shū shú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53. 孝 經 通 四 書 熟 如 六 經 始 可 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注釋】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門後學的著作,是孔子給弟子講孝道的言論。 六經:即《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六部經書的總稱。
【故事】《孝經》是討論孝道的書,內容是記載孔子和弟子曾參的論孝情形。自古以來,孝經就被推為談道德理論的重要典籍。舜帝年輕時,非常孝順,感動了頑劣的父親,和長設計要陷害他的後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後,仍然象以往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孝。孝順的最高境界,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扶持父母而已,還要做到顯耀父母的名聲。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盡苦難,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拯救國家並且讓父母感到榮耀的志願。於是,劉邦帶領軍隊南徵北討,終於當上了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當他回鄉省親時,他的父親見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劉邦不僅連忙阻止,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54.詩 書 易 禮 春 秋 號 六 經 當 講 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55.有 連 山 有 歸 藏 有 周 易 三 易 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佔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故事】《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佔卜書籍,也是古人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得來的學問。自古人類對自然界各種不可測的現象,產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許多的佔卜之學,希望能求得事事順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發明,來作為判斷是非吉兇的標準。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56.有 典 謨 有 訓 誥 有 誓 命 書 之 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注釋】典:凡是皇帝的政績可作常法的記載,叫作典。 謨:大臣向皇帝陳述良謀、善策的言辭。 訓:陳誡帝王的言辭。 誥:曉諭帝王的言辭。 誓:出師告誡將士的言辭。 命:君王所發的命令。 奧:深奧、難懂。
【故事】《書經》這本書的內容,就象現在的政治檔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給君王的奏書,君王頒布的法令,還有作戰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發出的公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珍貴的寶典。如第一篇中的堯典,讓我們知道了堯帝是如何的愛護百姓、治理天下。在堯帝的仁政治理之下,當時的社會一片祥和,這也就是《書經》的價值所在。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57.我 周 公 作 周 禮 著 六 官 存 治 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故事】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可見「 禮」 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了輔佐的責任。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出來接見他們。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並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 周禮」 。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58.大 小 戴 注 禮 記 述 聖 言 禮 樂 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注釋】大小戴: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和他的侄戴聖。戴德選取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著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後戴聖加以刪減,編成《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即《禮記》。 備:齊全。
yǒu guó fēng yǒu yǎ sòng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59.有 國 風 有 雅 頌 號 四 詩 當 諷 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複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60.詩 既 亡 春 秋 作 寓 褒 貶 別 善 惡
【解釋】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鑑。
【故事】我國最古老的詩集是《詩經》。他的題材很廣泛,包括了社會風氣、生活狀況,還有貧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在《詩經》中,不僅內容生動有趣,就連所使用的語言也很活潑,這些詩作,是需要大家細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時代,詩的精神已經喪失了,在這個時代中周朝王室已漸漸失去了約束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這種混亂的情形,心裡很擔憂,於是便作了《春秋》這部書。《春秋》是本對現實的政治做客觀的褒貶,以及對各個諸侯國做善惡行為分辨的書籍。這本書裡有著名的「 春秋五霸」 ,這些諸侯國彼此爭名奪利,戰爭不斷,《春秋》這本書,就是針對他們來做評論的。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61.三 傳 者 有 公 羊 有 左 氏 有 谷 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採,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注釋】傳:解說經書的注釋文字。 公羊:公羊高,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 左氏: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 穀梁:穀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穀梁傳》。
【故事】《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著當時國際間的大事。可是,因為《春秋》所記錄的事非常簡潔,如「 夏五月,鄭伯克斷於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於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這段文字,我們仍然不能了解這場戰事的始未,這時就需要藉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原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於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因此,武姜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心生厭惡。莊公繼承王位後,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公叔段。有人勸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貳心,就難應付了,但莊公並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佔領了京城一帶的土地,而且朝著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才率領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有了左傳對這見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知道春秋時代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62.經 既 明 方 讀 子 撮 其 要 記 其 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了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注釋】方:才、當。 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63.五 子 者 有 荀 揚 文 中 子 及 老 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故事】五子中大家對老子及莊子可能比較熟悉,我們就以莊子為書中的兩篇故事,來探索莊子高深的學問。有一次,莊子向朋友借米梁,沒想到那位朋友對莊子說:「 等我的穀子收成賣了之後,我再借你好不好?」莊子聽了很不高興,就告訴他:「 昨天在來這兒的途中,有一條鮒魚對我說:「我快乾死了請你幫我取點水來好嗎?」我便對他說:「等我到了南方後,再引西江的水來救你。」那條鮒魚隨即說:「 等你從南方回來,你也可以到乾魚鋪來找我了。」有一回,莊子在釣魚時,有兩個楚國大臣奉命請他到朝中共議國事,莊子便說:「 聽說貴國有隻神龜,楚王將它放在盒子裡供奉著,我請教你,這隻神龜是寧可在泥土裡爬行,還是喜歡被人高高的供奉著呢?」大臣答:「 應該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 對了!我就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大臣牙口無言,只能佩服莊子善於比喻的口才了。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64.經 子 通 讀 諸 史 考 世 系 知 終 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注釋】史:史書。 世系:姓相承的系流叫世系。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65.自 羲 農 至 黃 帝 號 三 皇 居 上 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注釋】羲:伏羲氏,古代帝王。 農:神農氏,古代帝王。 黃帝:軒轅氏,古代帝王。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66.唐 有 虞 號 二 帝 相 揖 遜 稱 盛 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託。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故事】關於上古時期的種種傳說,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及遺蹟作為依據,所以我們多以神話來看待他們。就像夏禹,曾有人認為他是一隻大蟲呢!但是,無論這些神話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讓後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變和進化的情形。相傳上古時,有巢氏教人架木為巢;伏羲氏教大家馴養家畜;神農氏教人播種五穀,還有燧人氏教人轉木取火等,正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野蠻邁向文明的。由於這些人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舉為部落的首領。而黃帝則是因為發明了新的東西,讓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國人喜歡以黃帝的子孫來自居。之後,又有許多的皇帝產生,其中以堯和舜最受人推崇。堯舜的「 禪讓之治」 ,更是眾所周知。看來遠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祖先們便以懂得「 以禮服人」 的道理,難怪中國會被稱為「 禮儀之幫了。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67.夏 有 禹 商 有 湯 周 文 武 稱 三 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68.夏 傳 子 家 天 下 四 百 載 遷 夏 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注釋】家天下: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載:年。 社:指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後來用作國家的代稱。
【故事】夏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充滿神話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沒有禹這個人,似乎仍找不到證據。據史書說,禹的父親是鯀,由於治水失敗,被舜帝殺了。但在傳說中,鯀是天上的神,他眼見百姓飽受洪水之苦,心裡很難過,就把天上的泥土偷來平定人間的洪水,結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將鯀治罪。所以,後人才不忍心把鯀的下場說的太悲慘。夏禹之前的堯與舜,都是傳賢不傳子。禹也想效法他們,於是決定把帝位讓給益。但是,深受人們愛戴的禹,由於自己的兒子啟也是一位賢才,於是人民便一致擁戴啟為新的皇帝。謙虛的啟認為既然父親已經決定傳給益,自己就不該再和益爭奪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熱情擁戴之下,啟只得順應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天下又屬於一個家族了。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69.湯 伐 夏 國 號 商 六 百 載 至 紂 亡
【解釋】商湯王起兵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後六百年,一直到商紂王。
【啟示】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從大約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70.周 武 王 始 誅 紂 八 百 載 最 長 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故事】我們知道夏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無道,最後被周朝消滅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為寵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國的下場。有個關於褒姒的神話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據說,遠在夏桀時 ,褒城有天飛來了由神人所化身的兩條龍,他們對夏桀說:「 我們是褒城的兩位先君。」夏桀見了兩條龍心裡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太史官經過一番佔卜後,對他說:「 這是吉祥的,不妨將他們涎沫收藏起來,也許可以用來求福。」夏桀於是照著太史官的話做,將他好好收藏著。過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厲王時,有天裝著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從裡面爬出一隻蜥蜴,恰巧被一個婢女看見。後來那婢女竟然身懷六甲,經過四十年才生下一個女嬰,這女嬰也就是褒姒。據說,這是上天特地派來懲罰周幽王的,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71.周 轍 東 王 綱 墜 逞 幹 戈 尚 遊 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遊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注釋】逞:顯示、誇耀。 幹戈:軍事力量。 遊說:政客以口才向掌權人提供計劃。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72.始 春 秋 終 戰 國 五 霸 強 七 雄 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注釋】春秋:指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前四七六年這一時期。 戰國:指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七國止。 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
【故事】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是春秋戰國紛亂時期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其中又以齊桓公最受人推崇。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齊桓公的戰績中,管仲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不過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經與齊桓公作對過,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在齊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誤殺了魯國的國君,當時,為了避免遭受連累 ,鮑叔便帶著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國去 。而在同時,桓公的兄弟公子糾則在召忽和管仲的隨從下,逃奔魯國。等到事情結束,齊國群龍無首時,桓公和公子糾都想回國繼承王位。結果,公子糾得用機會暗中埋伏,想置桓公於死地,幸好桓公裝死躲過,就在公子糾的戒心鬆懈下來時,齊桓公趁機進入齊國登上了王位。在鮑叔的勸告下,桓公把管仲請了來,輔佐自己治國,由於桓公心胸寬大,管仲更不負所托,把齊國治理成富強的國家。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73.嬴 秦 氏 始 兼 並 傳 二 世 楚 漢 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啟示】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注釋】嬴秦氏:秦國君姓嬴,所以秦也稱為嬴秦,這是指秦始皇嬴政。 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兒子。 楚:楚霸王,項羽。 漢:漢高祖,劉邦。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74.高 祖 興 漢 業 建 至 孝 平 王 莽 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啟示】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準則要符合於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於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注釋】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王莽殺害。 王莽:漢朝大司馬,殺害漢平帝,自立為皇帝。 篡:奪取。
【故事】秦朝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另外開創了一統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時代,頒布新法,大興徭役,在政績上雖有些成就,但卻也使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有「 苛政猛於虎」 的說法。雖然秦的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為漢代的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當時不僅人民生活富庶,國力也很強盛,漢武帝命大將東徵西討,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擴展了中國的版圖。這些應該歸功於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皇帝,雖然他替中國開闢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喜歡用酷吏,這些殘忍無道的官吏固然能將工作做好,但卻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弔膽的恐懼之中,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75.光 武 興 為 東 漢 四 百 年 終 於 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啟示】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於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注釋】光武:光武帝,劉秀。 東流:光武中興之後為東漢,以前為西漢。 獻:漢獻帝,漢朝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