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董街上售賣舊貨的攤檔。洪少葵攝
陳雨萌
在被稱為古董街的香港荷李活道上,幾乎每一家經營了30多年的古董店,都有一兩件鎮店之寶,其中不乏精品。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贗品夾雜其中。
有著10多年收藏經驗的曹女士說,近年自己不太願意在古董街淘貨,「這裡有很多假貨甚至粗製濫造的仿製品,都是騙騙初入行的人。雖然贗品有人買,但真正有錢的買家不常去,除非他知道有真品流到了某家店,才會去找。
早前經常到香港古董街淘寶的內地買家,近幾年也常常空手而歸。有人抱怨,香港的古玩市場與內地新起的市場別無二致,贗品大行其道。
供求失衡是贗品橫行的重要原因。在荷李活道經營古董生意的陳榮基告訴筆者,當藏品供不應求的時候,贗品自然會出現,「香港歷來中西的古玩都有,很多買家都會瞄準香港,來這裡進貨。但古董這東西,貨源有限,沒了就是沒了。還有很多商家認為奇貨可居,不願將手中的真品輕易出手。面對源源不斷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贗品也就混進市場。」
陳榮基說,隨著技術進步,贗品的製造變得越發容易。加之,現在有很多功底不紮實的人,急於投資古玩,贗品反而比真品好賣。「往往真正好的東西,如果直接擺出來賣,很多人都嫌貴,反而做工比較好的仿製品,買家還一點價就高高興興地買回去了。」
談及古玩定價,陳榮基說,「古玩的價格經常變動,有的東西幾年之內價格就會上升五六倍。有的東西現在不值錢,過了幾十年就會大幅增值。古董商需要把握好市場價格的變動,定出合理價格,將貨賣出去。」
陳榮基說,經營古玩店不容易,除了要根據市場變動定價,還要在進貨渠道上費心思。入行20多年的王先生頗有同感,「要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經營下去,就要多收精品,辨別精品既考驗一個人的真功夫,也考驗他的耐心,好貨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去發掘。」
王先生說,有些店經常收到贗品,贗品總會有人買,但主要是賣給外行人或者旅客。但如果一家店收到的好貨不多,就很難在古董圈裡站穩腳跟。
為了收到好貨,許多香港古董商跋山涉水赴內地。「這幾年,有很多人去內地做古董生意。」陳榮基說,「香港的貨多數都是從內地流過來的。比如,以前北京四合院要拆遷重建,很多人把家裡的舊東西拿出來賣。柜子、門鎖都有,多數都是內地流過來的,香港怎麼會有這些古玩意兒啊。即便仿製品也是在內地製造才便宜。現在內地古玩市場越做越大,香港不少同行被吸引過去。」
陳榮基所言不虛,如今在荷李活道,沒走多遠,就有一兩家店鋪人去樓空。但也有一些古董店老瓶裝新酒,裝飾一新的店鋪在這條街上格外扎眼,這些新鋪的「主角」已由原先的古董變成當今藝術新秀的畫作,或者剛剛出爐的大型陶藝,標價從幾千港元到幾萬港元不等。
走進一家出售畫作的店鋪,幾幅畫掛在牆上,除此再無其他,簡單別致,與大部分古董店的雜亂隨意大有不同。店主何浚坐在店內悠閒自得,不急著介紹畫作,他說,「這些畫作都有網上銷售渠道,有固定銷量。」
除了改賣當代字畫,還有的店家為迎合遊客和普通消費者,從賣古董轉向賣不同檔次的工藝品。行至路深處,幾家小店擺出各式五花八門的小玩意兒,泥人、銅幣、舊畫報、照片、瓷碗、麻將、毛筆、玉石、鐘錶、銅鏡、棋子、老式電話機,應有盡有。店家坐在攤位旁,悠閒自在,有時也會和客人打趣。
早年主要賣瓷器和玉器的劉先生說,現在古玩市場不景氣,自己主要向遊客賣手工藝品。「比起那些需要學問的古董,他們更喜歡逛逛小店,會買回去做紀念品。有些女孩子也覺得帶古味的首飾新奇,常買著玩兒。」
古董市場不會十年如一日。劉先生說,做古董行,千萬不能死板,要跟著市場變。
(據中新社香港電)
在被稱為古董街的香港荷李活道上,幾乎每一家經營了30多年的古董店,都有一兩件鎮店之寶,其中不乏精品。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贗品夾雜其中。
有著10多年收藏經驗的曹女士說,近年自己不太願意在古董街淘貨,「這裡有很多假貨甚至粗製濫造的仿製品,都是騙騙初入行的人。雖然贗品有人買,但真正有錢的買家不常去,除非他知道有真品流到了某家店,才會去找。
早前經常到香港古董街淘寶的內地買家,近幾年也常常空手而歸。有人抱怨,香港的古玩市場與內地新起的市場別無二致,贗品大行其道。
供求失衡是贗品橫行的重要原因。在荷李活道經營古董生意的陳榮基告訴筆者,當藏品供不應求的時候,贗品自然會出現,「香港歷來中西的古玩都有,很多買家都會瞄準香港,來這裡進貨。但古董這東西,貨源有限,沒了就是沒了。還有很多商家認為奇貨可居,不願將手中的真品輕易出手。面對源源不斷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贗品也就混進市場。」
陳榮基說,隨著技術進步,贗品的製造變得越發容易。加之,現在有很多功底不紮實的人,急於投資古玩,贗品反而比真品好賣。「往往真正好的東西,如果直接擺出來賣,很多人都嫌貴,反而做工比較好的仿製品,買家還一點價就高高興興地買回去了。」
談及古玩定價,陳榮基說,「古玩的價格經常變動,有的東西幾年之內價格就會上升五六倍。有的東西現在不值錢,過了幾十年就會大幅增值。古董商需要把握好市場價格的變動,定出合理價格,將貨賣出去。」
陳榮基說,經營古玩店不容易,除了要根據市場變動定價,還要在進貨渠道上費心思。入行20多年的王先生頗有同感,「要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經營下去,就要多收精品,辨別精品既考驗一個人的真功夫,也考驗他的耐心,好貨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去發掘。」
王先生說,有些店經常收到贗品,贗品總會有人買,但主要是賣給外行人或者旅客。但如果一家店收到的好貨不多,就很難在古董圈裡站穩腳跟。
為了收到好貨,許多香港古董商跋山涉水赴內地。「這幾年,有很多人去內地做古董生意。」陳榮基說,「香港的貨多數都是從內地流過來的。比如,以前北京四合院要拆遷重建,很多人把家裡的舊東西拿出來賣。柜子、門鎖都有,多數都是內地流過來的,香港怎麼會有這些古玩意兒啊。即便仿製品也是在內地製造才便宜。現在內地古玩市場越做越大,香港不少同行被吸引過去。」
陳榮基所言不虛,如今在荷李活道,沒走多遠,就有一兩家店鋪人去樓空。但也有一些古董店老瓶裝新酒,裝飾一新的店鋪在這條街上格外扎眼,這些新鋪的「主角」已由原先的古董變成當今藝術新秀的畫作,或者剛剛出爐的大型陶藝,標價從幾千港元到幾萬港元不等。
走進一家出售畫作的店鋪,幾幅畫掛在牆上,除此再無其他,簡單別致,與大部分古董店的雜亂隨意大有不同。店主何浚坐在店內悠閒自得,不急著介紹畫作,他說,「這些畫作都有網上銷售渠道,有固定銷量。」
除了改賣當代字畫,還有的店家為迎合遊客和普通消費者,從賣古董轉向賣不同檔次的工藝品。行至路深處,幾家小店擺出各式五花八門的小玩意兒,泥人、銅幣、舊畫報、照片、瓷碗、麻將、毛筆、玉石、鐘錶、銅鏡、棋子、老式電話機,應有盡有。店家坐在攤位旁,悠閒自在,有時也會和客人打趣。
早年主要賣瓷器和玉器的劉先生說,現在古玩市場不景氣,自己主要向遊客賣手工藝品。「比起那些需要學問的古董,他們更喜歡逛逛小店,會買回去做紀念品。有些女孩子也覺得帶古味的首飾新奇,常買著玩兒。」
古董市場不會十年如一日。劉先生說,做古董行,千萬不能死板,要跟著市場變。
(據中新社香港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連結(中國經濟網玉石頻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