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辣筆小新
11月29日晚上,有人在微博上講了一個「恐怖故事」:蝦米音樂要關閉了。
旋即引發了行業震動。有媒體跟進採訪了蝦米音樂的有關人士,得到的答覆是,不予置評。
「不予置評」既不肯定,也沒有否定,更讓人遐想連篇了。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網友們的反應。從媒體的報導看,對於蝦米音樂要關閉這件事,網友們的反應相當熱烈。
新音樂產業觀察的微博做了一個小調查,假如蝦米音樂真的關閉,你會難過嗎?
截止到落筆前,1231位網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56%的網友選擇了「會」。
網友們的留言也很「淚目」:
用了10年,看到這個消息瞬間自閉了哪怕讓人收購了也好啊[淚][淚][淚][淚][淚][淚][淚][淚]不要關閉……????!!蝦米忠實用戶驚了我有錢一定買下來..可惜沒有[二哈][二哈]那是青春啊!可是那tm是青春啊!我會裂開……
剛剛度過自己15歲生日的蝦米音樂,2006年創辦於杭州。最初的名字叫EMUMO ,EARN MUSIC & MONEY(既賺音樂也賺錢)。從名字上可以看出,蝦米音樂的創辦者們,既愛音樂,也愛錢。而他們也確實為蝦米音樂設計了一個在他們看來用戶、平臺和版權方三贏的模式。
2013年,阿里巴巴先後收購了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隨後,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合併組成阿里音樂。2016年,天天動聽更名為「阿里星球」,轉型做泛娛樂交易平臺,蝦米音樂遂成為阿里旗下主要的音樂服務平臺。
在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夾縫中生存的蝦米音樂,近年來似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隨著阿里入股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在阿里體系下也愈發邊緣化。
不過,從網友們的反饋看,蝦米音樂這四個字,在大家的心中仍然有著很重的分量。這可能跟三個「性」有關:
粘性:蝦米音樂創辦伊始,便強調用戶的主動性,用戶上傳音樂、製作歌單,在蝦米音樂早年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用戶參與,讓蝦米音樂跟深度用戶之間建立了較密切的關係,對於蝦米音樂的資深用戶來說,如果關閉,那真的是「爺青結」。
讀者說:「好多歌單要去搶救。我當年花了多少時間呀。」
調性:長久以來,蝦米音樂展示出了一種跟主流音樂APP不同的調性,從各種UI細節上體現自己「愛音樂,懂音樂」。比如蝦米音樂對於曲風分類上用心,就為樂迷們津津樂道。
讀者說:「我最開始用的播放器就是蝦米,當時還是版權混亂的時候,但是蝦米的音樂資料真的特別全,每張專輯的信息、不同的版本都是好好維護的。」
個性:與其他音樂APP咄咄逼人的野蠻生長不同,蝦米音樂一直是相對低調的存在,並且曾經以扶持獨立音樂人為重點,從平臺個性上說,其他的音樂APP比較像大唱片公司,而「蝦米音樂」比較像一個獨立廠牌。
讀者說:蝦米音樂一直在用,有好多我喜歡的小眾音樂,關了的話真的會難過。」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什麼用。從2015年至今,中國網際網路音樂市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搶版權到搶原創音樂人,社交短視頻熱曲頻出道到新一輪線上娛樂潮流的掀起。與此同時,蝦米音樂的處境卻好像越來越尷尬……
也難怪一位網友道出了大實話:不是因為大家不用了人家才倒閉嗎?
當然,蝦米音樂關閉一事目前為止都還只是傳聞,很多人都希望那一段歷史不要那麼快結束,讓「爺青結」得慢一點吧。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