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文化精神

2020-12-15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郭齊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晨光

  「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

  所謂「存有的連續」,即把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連續整體,這種觀點區別於將存有界割裂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上學。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所謂「生機的自然主義」,指中國哲學認為「自然是一種不斷活動的歷程,各部分成為一種有生機的整體形式,彼此動態地關聯在一起……此種活動的歷程是陰與陽的相互變動,在時間的歷程中來實現自己。」中國哲學並不強調主體和客體、物體和精神之間的分辨,而是一種自然的相應,互為依藉和補充,在互為依藉和補充以及自然的相應中,就成就和保存了生命與理解。

  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

  中國人有著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與智慧。中華民族長期的生存體驗形成了我們對於宇宙世界的獨特的覺識與「觀法」和特殊的信仰與信念,即打破了天道與性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人與超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內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對話、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濟。與這種宇宙觀念相聯繫的是寬容、平和的心態,有彈性的、動態統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論。「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哲學精神中存有的連續和有機的整體。

  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包含有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後,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徵服、絕對佔有自然。中國人在觀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協合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善於化解與超越分別與對立,主張仁愛、和平、和為貴與協調性,有民胞物與的理想,厚德載物,兼容並包,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別人,反對以力服人,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

  中國文化是「尊生」、「重生」、創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創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們效法天地的,就是這種不斷進取、剛健自強的精神與包容不同的人、事物與文化、思想的胸懷。人在天地之中,深切體認了宇宙自然生機蓬勃、盎然充滿、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盡參贊化育的天職;由此產生了真善美統一的人格理想,視生命之創造歷程為人生價值實現的歷程。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類可以創起富有日新之盛德大業,能夠日新其德,日新其業,開物成務。所以《禮記·大學》引述古代經典說:「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對我們民族還是個人,我們不能不盡心竭力地創造新的,改革舊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天地萬象變化日新所昭示給我們的真理。

  中國文化凸現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革故鼎新,創造進取,即人要向天地學習。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正是這種剛健堅毅的精神使然。

  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

  中國文化的特點特別鮮明地體現在道德文明層面,並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釋、道、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處是做人,是強調人的德性修養。這四大思想傳統的道德精神並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過教化,通過民間社會、宗教與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鄉約、行規等,把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四維、八德等價值滲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倫理。而這些倫理是具體的、有生命的,甚至其中每一個讚揚與責備都包涵很高的智慧。

  中國人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捨我其誰的抱負,乃至「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個人」,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內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在面對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時展現出來的共同精神。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學、為己之學,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達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超凡入聖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的道德論和逍遙思想,「以其精神的淨化而達到超越自我與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內聖外王之道,同樣為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釋(禪宗)所共有,以此作為達到理想社會的根本辦法。

  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

  中國文化中不僅有理想勝境,而且有系統的現實社會的治理的智慧與制度。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秩序的建構,靠的是「禮治」。「禮治」區別於「人治」、「法治」。「德治」是「禮治」的核心,但「禮治」的範圍比「德治」更廣。

  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亦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在貴賤有等的禮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諸德,以及弱者、弱小勢力的保護問題。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用一定的禮儀規範來調節的,包括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節。禮包含著法,禮既是道德規範,又是法律制度。儒家主張「明德慎罰」、「德主刑輔」、「一斷於法」、「賞當其功,刑當其罪」、「執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則。儒家總體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罰,反對不教而誅。

  中國人特重教育,強調教育公平,即「有教無類」,這為達到「政治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社會等級間的流動較快,這是文官政治的基礎。儒家強調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中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張。儒家有其言責,批判與主動建言,為廣開言路而抗爭。傳統民本主義主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

  中國的理性是具體的理性。《論語》中孔子就是對某個具體的人物、具體的情況做出評判,這一點就與我們現代的學術討論習慣大不相同。西方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人有抽象和演繹的理性能力。中國哲學所展示的具體理性,無論是在認識實踐的層面,還是在倫理政治甚至本體論的層面,始終不與經驗相離。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範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徵,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繫性、系統性;後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係的對立與平衡。

  相對於西方用理性思辯的方式來考察、探究形上學的對象,中國哲人重視的則是對存在的體驗,是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著力於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工夫的達成。中國哲學的實踐性很強,不停留於「概念王國」。這不是說中國哲學沒有「概念」、「邏輯」、「理性」,恰恰相反,中國哲學有自身的系統,中國哲學的「道」、「仁」等一系列的概念、範疇,需要在自身的系統中加以理解。中國哲學有關「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內在的邏輯、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學的、生態學的涵義。其本體論、宇宙論及人道、人性、人格的論說無比豐富,而這些都需要在自身的語言、文化、思想系統和具體的語境中加以解讀。

  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

  我國有經世致用精神,強調知行合一,踐形盡性,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達用,反對空談高調。在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的知行統合觀中,他們各自強調的側面或有所不同,但把價值理想現實化,實踐出來,而且從自我修養做起,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上,完全出自於一種自覺、自願、自由、自律,這是頗值得稱道的。

  孔子、老子、《周易》、禪宗、宋明儒等都主張一種「簡易」精神,強調大道至簡。孔子講「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周易》哲學肯定「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善於在「變易」中把握「不易」的「簡易」原則。中國文化強調要言不繁,以簡御繁,便於實行。

  儒家並不脫離生活世界、日用倫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尋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會政事,科技發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開展。因此,中國文化精神可以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與自然相和諧,因而求得人文與宗教、與科技、與自然,調適上遂地健康發展。

[ 責編:康慧珍 ]

相關焦點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 論晉商的文化精神
    在明清時期,一代又一代山西商人,以敢為人先的商業膽識、不畏艱辛的創業精神,萬裡行賈,勤儉經商,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經濟環境中,建立起一種秩序井然、自由靈動的經濟模式,形成了自身卓越不群的文化特色,涵育了深厚廣博的文化精神。晉商的文化精神,作為晉商文化的深層結構與思想基礎,是晉商文化的靈魂與精髓,也是晉商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與動力源泉。具體來說,它包括如下內涵。
  •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作家精神世界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寄於文 攝《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阿城、嚴歌苓等著名作家之精神世界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嚴歌苓的眾多品眾多人物有何內在聯繫?「奇人、雜家」阿城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樣一部精彩刺激的作品?
  •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當代作家精神世界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阿城、嚴歌苓等著名作家之精神世界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嚴歌苓的眾多品眾多人物有何內在聯繫?「奇人、雜家」阿城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樣一部精彩刺激的作品?《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的出版將令讀者有機會解讀這些當代作家的生平創作和精神世界。
  • 論壇|山水和書法何以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
    研討會上,中國美院中國思想史與書畫研究中心主任金觀濤說,今天的中國正在興起一場對山水畫和書法狂熱的運動,並被認為是中國文化重建的一個部分,但是在這個狂熱背後,很少人去問:到底山水跟書法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是什麼?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變遷」和「演進」的概念流行當時,固然有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也有中國體用論的傳統,是中國一元論所派生的。其核心概念為何?美。中國自古以美、善互訓,至孔子始分,然德、文、藝、術莫不與之相關。書畫傳神,以人品相。劉氏通篇還是在提領中國美術「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重人的創造性,提出「徵實——蹈虛」、「循舊—求新」等概念,重質輕文,重唐輕宋,言「宋代之美術,偏於賞鑑,篤於好古,恥十求新」為小道。
  • 翻譯精神與五四運動——試論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
    關於翻譯與改革開放的關係,我在去年與翻譯界同仁共同編撰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概論(1978-2018)》一書的後記中寫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於我們翻譯學界而言,應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開放的精神,就是翻譯的精神訴求。打破隔閡,開闊視野,促進理解與交流,拓展思想疆界,增進不同民族文明的互學互鑑,豐富與繁榮世界文化,是翻譯的價值所在。」
  •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依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它在引領社會思潮、凝聚人民共識、傳播中國觀念、振奮精神力量、規範人們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了價值指引。
  • 媽祖文化契合海洋精神
    自宋代開始,媽祖文化在我國民間探索海洋、開拓海洋的實踐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拓海疆、經貿往來、移民遷徙等,都打下媽祖文化的烙印。媽祖文化大愛、和諧、慈悲、包容的特徵,激勵著廣大民眾秉持創新進取的精神開拓海洋。媽祖文化與中華海洋文明在精神脈絡、思想脈絡和文化內涵等層面有著內在共性,媽祖文化是海洋文明的一面重要旗幟。
  • 【縱論交大精神】為世界之光:交大精神的歷史解讀
    隨著「思想交大」建設的推進,即日起,交大新聞網開設【縱論交大精神】欄目,將持續刊發「黨風、校風、教風、學風」系列報導,分享師生校友關於交大精神與文化的思考與建議,傳承和弘揚交大優良傳統,激勵師生以更為先進的思想、更為自覺的行動助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 錢穆最後遺稿:論中國文化最偉大之貢獻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歐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 組建背景:傳承晉商精神 弘揚晉商文化的需要
    專題:聚焦晉商銀行掛牌    (晉商銀行相關資料)     晉人行商源遠流長,晉商文化博大精深,晉商精神享譽古今。總之,晉商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晉商精神是晉幫商人凝練和歷經檢驗而形成的、普適的商業之魂。    晉商文化和晉商精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傳承晉商精神,弘揚晉商文化,是當代山西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不這樣,今人愧對祖宗,山西有負眾望。傳承晉商精神,弘揚晉商文化,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這樣,企業難以做強,經濟難以持續。
  • 黃裕生:華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義精神
    黃裕生:華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義精神 2018年04月29日 16: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楊潔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而從日本茶道文化中,我們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從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開始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關內容,了解日本茶道對於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關鍵詞:日本茶道;茶文化;民族精神;茶禪合一中國是茶的故鄉,日本茶文化是從中國引進的,當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是周邊最強大的國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本以及周邊國家對於中國文化的熱衷,使得中國文化逐漸流入這些國家,並在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中生根發芽,衍變成本國的文化。日本的茶道文化便是如此。
  • 「黨建治學」韓慶祥:論「中國理論」——理論中國與理論力量
    美國專家學者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文化軟實力論」「歷史終結論」「新實用主義」等,便是如此。儘管其中一些理論、思想帶有某種「病毒」,在世界上具有副作用,但其影響力依然存在。德國也屬於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其理論家、思想家、也比較多。德國一些理論家、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其中許多思想、理論影響也比較大。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新哲學,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 韶關經律論文化旅遊小鎮榮登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世界第一屏!
    近日,韶關經律論文化旅遊小鎮榮登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世界第一屏——納斯達克大屏!經律論文化旅遊小鎮通過央視《對話新時代》欄目的亮相併榮登該殊榮,與其堅持弘揚中國傳統禪文化,打造中國特色文旅小鎮的努力密不可分,標誌著有中國特色文旅小鎮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
  • 彰顯文化自信 展示中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浦東要「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縱觀古今中外強國,都可以看到一點:任何一個民族,無關大與小,只要有獨特的精神信仰,那麼往往就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斯巴達,只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論國家規模微不足道,卻因尚武精神,而為世界矚目。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
  • 「義以為利」:中國思想之根本精神
    世人不少以為中國文化是道德的而非科學的,甚至是直觀的而非合理的。如是許多人亦以為我們雖拙於戡天科學,但長於「君子之道」雲。並以此為中西文化之先天差異。其實這些話既不合理,亦不合於事實。 一切學問皆起於人間本位之理性思考。
  • 試論佛教文化對意境理論的影響——車永強
    道家追求自然自由的理想境界,主導了中國山水詩畫對於清逸淡遠的審美意境的追求。然而,在意境與佛學的關係問題上,學界有較多爭議,對佛學有興趣者往往特別強調古代意境說與佛學禪宗的難解之緣;另一些人則認為意境是中國文化的固有之物,是中國文化獨特精神在藝術審美領域的表現,其產生與佛教文化無關。對意境理論與佛教文化的關係到底應該如何把握?本文嘗試在廣泛清理材料的基礎上對此作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