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020-12-24 雷哥說歷史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

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故設官牧民,隨俗而治」由此可見,此時期騎射文化僅僅是作為一種生產技能,這是滿族先民騎射文化初步發展的體現,直到1616年,後金政權的建立使得騎射得到快速的發展。

騎射文化

在天聰七年正月庚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要求:「各宜督帥所屬長幼,於春夏秋三時,勤於騎射。朕不時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牛錄額真之罪」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使得滿族騎射更加受到重視,以致成為重要的軍事練兵手段。

努爾哈赤

清入關前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騎射文化

騎射文化是滿族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在滿族家中,如有男孩降生,就會在自家門前懸掛上弓箭,讓他人在路過門前時得知喜訊,期盼著長大以後男孩成為優秀的弓箭手。

男孩在六、七歲時,家人便會給其製作與其年齡相符的弓箭來練習射箭的技能,此時將射箭的技能基礎打好,十歲時便可以攜帶弓箭馳逐。

弓箭

在滿族的婚姻當中,主要的彩禮也與他們的所熱愛的物品相關,男子送去的聘禮一般為馬鞍、盔甲、弓箭等。

在訂婚的時候,將以甲冑弓矢作為訂婚的禮物,收下彩禮就表示定下此門親事,選好良辰吉日則可以舉辦婚事。而在舉辦婚禮之時,新郎必須用弓箭射向新娘的花轎,這寓意著驅除不乾淨、邪惡的東西。

甲冑弓矢

由此可見,在生辰和婚禮這樣重大的喜慶日子裡,從賀禮的選用,到定親禮物,再到婚禮中的重要禮儀,都有弓箭相隨並作為重要禮品和道具,可見滿族對弓箭及射箭技藝的尊崇。

另外,在薩滿祭祀的「院祭」內容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換索,

「祭時眾多家庭成員要跪在『佛多媽媽』口袋前焚香磕頭,然後走向外面在柳樹之前磕頭一次然後將上次換索後新生的子女,根據性別系上小弓箭(男孩)、或系卜小布條(女孩),有的在索口裡放一支箭,纏上麻繩,一半漏在外面」。

這是滿族民俗活動中騎射文化的體現,滿族八旗對騎射的崇拜使得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有了深深的厚植土壤和民眾基礎,並且騎射文化的發展隨著滿族民俗活動的內容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

滿族八旗騎射

二、滿族八旗子弟教育內容中的騎射活動

在清朝建立初期,皇太極擔心八旗子弟會荒廢武事,因此將騎射列為重要的教育內容。皇太極規定,八旗子弟強壯者要用角弓羽箭練習騎射,幼小者則用木弓柳箭練習騎射。

如果男孩期望長大後成為騎射英雄,而從小不按照此制度接受騎射活動的教育的話,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由此看來,騎射活動成為八旗子弟重要的教育內容。

騎射活動

此外,皇太極還經常通過競賽的形式,鼓勵八旗子弟進行弓馬騎射的訓練,據《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十六日,「聖汗至馬館,觀諸王、貝勒賽馬,賽程二十裡外。分為十等,一等馬賞煙十斤。」崇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636年),聖汗再次至村外觀賽馬。

崇德元年時,皇太極已成為清朝聖主,而七日內,他兩次親臨馬館,觀看諸王、貝勒賽馬,並親自恩賞,足見皇太極對騎射的重視程度。

皇太極

據文獻記載,清崇德二年(1637年)曾舉行了騎射競賽。當時皇太極命:

「選善射者,每旗各十人,分左右翼,令之角勝,負則罰牛羊。和碩親王、貝勒、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親率較射。右翼諸王、貝勒、貝子等射中獨多,得牛二,羊二十。「

皇親貴族都參與了這項競技性強的較射比賽,重視程度可見一般。八旗子弟將騎射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騎射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技能教育和祖制薰陶,可見騎射活動在滿族八旗子弟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騎射活動

三、軍事活動中的騎射技藝

清入關前,皇太極經常在舉行圍獵和閱兵時督促滿族八旗進行騎射,擴大騎射的適用範圍,並且多次開展閱兵和圍獵,以提高八旗子弟及軍士騎射技藝。

圍獵活動是一項要求參與者高度的配合性與服從性的團體性,因此,滿清統治者常常借圍獵鍛鍊軍隊、嚴明軍紀。

圍獵活動

在清朝立國之前, 《滿文老檔》就有記載,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初十日,皇太極率諸貝勒出獵,打獵的士兵因強行佔用老百姓的榛子柯,而受到鞭刑,為此事皇太極特地召集八大臣面諭:

「自今之後,不許私入莊屯,擅取民間堆積柴草。不許往尚未狩獵之山上伐木。亂行者執究。」

這是在射獵活動中,嚴明軍紀的體現。而據《滿文老檔》記載,天聰元年二月初五日(1627年),「汗(皇太極)幸校場,集齊二旗護軍,命擐甲冑,閱其步兵、騎射。閱兵畢,命護軍按甲喇、牛錄順序入座,殺牛四、羊十三、宴三。

射獵活動

由此可見,皇太極通過閱兵行圍等方式促進滿族騎射的發展,進而達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效果。

在清朝立國後,皇太極更是大力傳承了這種做法,甚至將圍獵騎射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倡導, 《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636年),

皇太極

「聖汗諭諸固山貝子日:『爾等敬聽』。昔太祖時,我等聞明日出獵,即於今日調鷹蹴球,若不令往,泣請隨行。觀今之子弟,唯知遊逛市井,耽於戲樂。在昔時,無論長幼、貧困之際,每聞出兵行獵,興致盎然。彼時隨從甚少,人各牧馬披鞍,析薪自縛。雖如此艱辛,猶各為主效力不絕。國勢之隆,非由此努力而致乎?」

這充分體現了滿清統治者通過圍獵活動、諳習騎射,藉以增強軍事實力的良苦用心。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

作者簡介:本文系雷哥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軍隊橫掃天下,為何後來戰力斷崖式暴跌?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朝強大的基礎。在八旗制度下,所有滿族適齡男子,戰時皆兵,非戰時皆民。這種制度,其實有點類似隋唐時期的府兵制。靠著這種制度,當時的滿族雖然人口並不是很多,卻可以輕易湊出一支戰鬥力極其強大的軍隊,得以和強大的明王朝正面抗衡。到了皇太極時期,又增設了蒙古八旗,陸續建成了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徹底完善,清朝軍隊,也開始徹底可以壓著明朝軍隊打了。 但是,讓人覺得意外的是,八旗軍隊的強大,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從多爾袞時期開始,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開始迅速下降。
  • 清朝的八旗制度——一切的源頭,帶你了解清朝政治體制的演變
    二、清朝政體的來龍去脈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基本統治制度。在八旗制度中,它將平民百姓納入八旗之下,這樣一來,便於統治者進行軍事管理,其實這以旗為單位的管理制度,最早是源於滿人為了狩獵而組織的小分隊。其實在「衛所制」中,我們是能夠窺見八旗制度的影子的。
  •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清朝是從後金過渡而來,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一共經歷了12位皇帝,其中10位皇帝是大統皇帝,坐朝北京,統治全國。在這12位皇帝中,誰是最開明的皇帝呢?是康熙還是雍正?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恰巧和珅是正紅旗,金大菸袋也是正紅旗,和珅立刻下跪給老主子請安,而這正紅旗就為清朝八旗之一,和珅怕金大大菸袋也說明在八旗裡等級很分明清朝八旗除了正紅旗還有哪幾旗?先說八旗的「旗」的由來,這要從清朝入關前說起,清朝前身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是(滿族)女真人,本是遊獵民族。
  • 神奇的長樂琴江滿族文化村 八旗文化「活化石」
    在美麗的閩江下遊南岸,長樂市航城街道,有個民情風俗獨特、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滿族村----琴江滿族村。這個神奇、有著輝煌歷史的滿族村古蹟眾多,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成為中華八旗文化的「活化石」,近年來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光,追憶那段光輝的歲月。琴江原為清「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是當年清代全國四大八旗水師之一,也是目前我國(中國)東南沿海僅存完整的清代水師城堡,迄今已有300年的歷史。琴江滿族村位於長樂北部閩江下遊南岸,村域總面積0.6平方公裡,總戶數157戶,共有418人。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與建立清朝的滿族類似,拓跋鮮卑最初時不過是部落聯盟而已,漢化程度不僅在鮮卑部是最低的,而且在五胡中也處於低水平。 為了跟上帝國擴張的節奏,拓跋鮮卑加快了漢化的步伐。北魏大量吸納漢族高門士族加入官僚體系。利用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知識,為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機器服務。北魏在漢化過程中,受益匪淺,國力倍增。
  • 除了清宮劇中的旗頭、馬蹄底鞋,你對滿族的印象是什麼?
    此外,滿族祖先的生產方式主要以狩獵和捕魚為主,以此來滿足生活中食物和穿著的需要,這種生存方式也使滿族人具有樂觀向上、開朗豁達、獨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堅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滿族的祖先以狩獵為主,在長時間的發展中,騎射逐漸成為了滿族最直觀的文化特徵。
  •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鐵騎,可以說是明末清初時期,中國土地上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甚至放眼當時的整個世界,在冷兵器對抗上也絕對是堪稱一流勁旅。在明末清初的戰場上,包括明朝的正規軍,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朝鮮的軍隊,以及同樣精通騎射的蒙古部落軍隊,都不是清朝八旗鐵騎的對手,並且往往是一觸即潰,從而也留下了那句經典的「滿萬不可敵」。
  • 八旗制度,清朝打江山之本、喪天下之根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八旗勁旅:「打江山」的根本從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大金國的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關佔領北京,一共只有28年,在這樣短的時間裡,這個水濱山野、主要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統一諸部、開國奠基、攻佔遼瀋、建立清朝並定都北京這一系列的功業,所用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震驚。
  • 鐵嶺鎮西堡鎮養馬堡滿族人家「噶山小鎮」:遼北滿族文化旅遊勝地
    東北是滿族世居之地,遼寧是清朝興起的地方,因此,遼寧省具有代表性的滿族歷史遺址比較多。而以「中國小品之鄉」聞名於世的鐵嶺也不會例外,以滿族文化打造的滿族人家風景區位於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養馬堡村北溝,為國家AAA級風景區。
  • 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
    那時的女真族(滿族前身)人口稀少、生產力落後、基本為原始部落狀態,可以說根本不可能是明朝對手。那麼為何明朝卻屢屢敗於後金(清朝前身),最終大明江山為清朝取代餒。一方面:明朝後期,吏治敗壞導致國家運轉不靈。努爾哈赤本為明朝遼東大將李成梁之義子。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
  •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明朝末年,在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女真族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最終於1644年入關,取得了全國統治權,建立了清王朝。 女真族在入關前後,開始改稱為滿族,隨著統一全國,滿族開始在全國各地落葉生根,成為清王朝的統治支柱。
  • 淺談清朝的八旗制度
    聽到八旗一詞,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今天要寫的是清朝的事情了。八旗制度是清朝統治軍民的一種制度,除了滿八旗以外,還有漢八旗和蒙八旗,今天要說的主要是滿八旗。八旗(一) 八旗制度的起源及發展努爾哈赤兄弟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以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
  • 八旗制度被清朝奉為立國之本,那麼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其實有些人認為元朝之所以這麼快就滅亡了,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去吸取中原的文化,也沒有為這些中原的百姓們來思考,最重才被朱元璋給推翻了政權。反觀清朝的漢化程度可是非常高的,他們吸取了非常先進的漢文化,所以說才能夠永久的存活下去。
  • 清朝滿族六百多姓氏中,八大貴族姓氏有哪些?
    歷史上,滿族姓氏演變十分頻繁,從金、元時期開始,滿族先祖的姓氏就在內部宗族中不斷裂變,從而產生新的姓氏。據《皇朝通志》中的《氏族略》記載,滿族姓氏共有646個姓加譜外姓氏33個姓,可謂枝繁葉茂。然而這六百多個姓氏中,僅有八個姓氏是清朝的貴族姓氏,你知道有哪些嗎?
  • 瀋陽故宮——反映清初開國歷史,體現滿清八旗體制
    文/圖 程哥[原創] [今日頭條]獨家發布——————程哥遊記 今日頭條——————瀋陽故宮——反映清初開國歷史,體現滿清八旗體制但無論叫什麼名字,瀋陽都不是整個遼東的最大城市,而只是遼陽府所轄的一座中等城市,直到1625年,努爾哈赤定都瀋陽。
  • 清朝政治和軍事機構的特點是什麼?清朝的文字又是怎麼一回事?
    清朝官制的特點,是各個機構的長官、副長官一般都配兩人,滿族、漢族各一,以籠絡漢族官僚地主,而實際上掌權的是滿族官員。這體現了清朝,是滿族貴族為主的各族地主階級的聯合統治。中央最高決策機構,最初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洲諸王和總理旗務大臣組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妨礙皇權的集中,康熙帝時開始削弱它的權力。
  • 清朝滅亡後,清軍殘部都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軍事力量是國家的心臟,對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起著關鍵作用。新軍事武器的誕生,必然會引發一場戰爭,弱肉強食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到足以成為世界之最,而軍事力量則佔據著相當大的比重。
  • 八旗子弟在哪裡?和珅的後人在黑龍江,至今仍保留著祖先的傳統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在講述清朝歷史故事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格格王子」這個名詞。自然,我們也聽到了「八旗子弟」這個稱呼,知道他們是清朝的尊貴子弟。如今新中國已經建立,不知道這些昔日的八旗子弟如今生活在哪裡。八旗子弟,階級象徵八旗實際上是清朝的軍隊組織和戶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