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湘不成軍」,在那個中華民族全體奮起抗戰的年代,作為全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人以血性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光輝燦爛的樂章。
正如湖南湘潭人楊度在其《湖南少年歌》中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鳳凰衛視曾經有一個節目討論這個問題說,不管中國其他省份如何,湖南一定不會淪亡,因為湖南人絕不會投降!
看看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當年在湖南的那個熊樣,不得不相信:鬼子後悔來過湖南。
在日本鬼子入侵湖南之前,中國抗戰已經經歷四大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我軍處處被動防守,節節敗退,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戰役算得上勝利,比如主要由林彪聶榮臻指揮的平型關戰役,鬼子傷亡2900人,我軍傷亡39042人;比如主要由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鬼子傷亡2萬人,我軍傷亡5萬人。
從1939年9月14日日本鬼子踏進湖南第一腳,第一次長沙會戰開始,至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約6年時間,日軍一直陷在湖南這片神奇土地的泥閒潭裡,無法自拔。湖南沒有一塊容易佔領的土地,中日雙方在湖南先後展開了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等大規模的絞殺戰,是相持階段戰鬥最多的主戰場之一。湖南進行的7次會戰佔全國正面戰場22次會戰近1/3,日軍在三湘大地丟下了20多萬具屍體,有一個說法是:日軍在湖南傷亡人數佔全國的一半。
第一次長沙會戰
戰爭發生於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4日,日本集中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至10月9日,中國軍隊第195師恢復到進佔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陸續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至10月1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日軍傷亡3萬餘人,我軍傷亡5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
戰爭發生於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歷時一個月,經歷大雲山戰鬥、新牆河戰鬥、撈刀河和長沙附近戰鬥等戰役,日軍達到戰役目的,但10月1日,我軍找到日軍戰線過長,消耗過大,立腳未穩的缺點,突然主動攻擊,至10月中旬,迫使日軍節節敗退,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中國軍隊重新收復全部失地,恢復戰前態勢。日軍傷亡48327人,我軍傷亡17426人,還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第三次長沙會戰
戰爭發生於1941年12月24日,日本第十一軍出動12萬兵力從湖南新牆河南進,第三次長沙戰役(第三次長沙會戰)開始。1941年12月31日,日軍攻入長沙市區,雙方展開巷戰。此時日軍認為長沙已經拿下,日十一軍司令阿南惟幾發賀電到國內報喜,以一洗前兩次長沙會戰未勝之恥。然而嶽麓山炮兵旅的攻擊以及日軍的補給被切斷,情勢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日軍的賀電成為國際笑話。1942年1月4日,中國軍隊在長沙包圍攻城的日十一軍。阿南惟幾仍然錯誤命令繼續攻打長沙,從而在既無援兵又無補給的不利情況下,最終只好強行突圍。從汨羅河到新牆河80公裡,日軍在空軍不斷空投的補給下狼狽逃走,損失非常慘重。1月6日,日軍退回新牆河北岸,會戰以中方勝利結束。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同盟國自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第一場大勝,其戰果甚比臺兒莊戰役更輝煌。
第四次長沙會戰
戰爭發生於1944年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日軍傷亡19380人,我軍傷亡17000人。
衡陽會戰
戰爭發生於1944年6月22日至8月8日,在中國的湖南省衡陽市發生過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之間震驚世界的一戰,這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在湖南衡陽以孤立無援的病憊之師抗擊近6倍於己的日軍,血戰了整整47天。這一仗的影響,震動了日本朝野,直接促使東條英機內閣為之下臺。縱觀整個中國抗日史,這一仗持續之彌久、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中國戰場所有的城市防衛戰,似乎沒哪一仗可與堪比。日軍傷亡3.9萬人,我軍傷亡1.7萬人。此役,雖然衡陽城最終淪陷,但日軍傷亡遠遠大於我軍。
常德會戰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2日至12月20日,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湘西會戰
戰爭發生於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裡。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自從進入湖南後,鬼子就沒有過過好日子,一天一天熬啊,最後,想明白了,還是投降了吧,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日本鬼子在湖南芷江七裡橋村磨溪口投降。湖南,湖南,還是在湖南。
在中國大地上,還有哪個省能有這麼輝煌的戰績?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的秉性,使湖南在中國抗戰歷史上再一次證明了其在中華民族面臨危亡時的剛強與血性、堅韌與擔當!這就是為什麼湖南人如此多的開國元帥,開國大將、上將、中將人數均排全國第一!這就是為什麼抗日戰爭相持在湖南,反攻在湖南,勝利在湖南!
如果說打仗僅僅是軍隊的事,當然十分錯誤。打仗,打的就是消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一個戰士,至少要三個百姓來支持,才能把仗打下去。湖南的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擊斃任何一個鬼子,都離不開每一位湖南人不怕犧牲、舍家為國、捨身取義的奉獻。據統計,8年抗戰中,湖南人提供了的糧食、棉被等等各種軍需物資均排在全國第一,按人口比例,提供的兵源也排全國第一。在衡陽保衛戰中,很多百姓把自己家裡的食品衣物全部捐獻給部隊後,還堅持在前線挖戰壕、背彈藥、燒火做飯,直到最後時刻。毫無疑問,這是衡陽保衛戰在孤立無援中創造堅守47天奇蹟的最大因素。
而在犧牲的士兵和百姓中,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留下姓名和事跡的三湘兒女。不知道又有多少其他省市的戰士為了全國的解放犧牲在湖南這片熱土上。下圖為衡陽市張家山發掘出的抗戰英烈遺骨。
另外,提醒大家注意,當年如此羸弱的中國,全部淪陷的只有9個省,部分淪陷的省只有13個,仍然尚有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等8個省,鬼子沒有動過一個手指頭。就中部地區湖南來說,也還有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谿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會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等26個縣,鬼子腳都沒有踏進一隻,花姑娘花枝招展地在大街上盡情招搖。
日本這樣的小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打,正如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說的,基本就是來送死。鬼子進入湖南就陷入了泥濘,主要原因是湖南人民和革命軍隊的英勇頑強,其次才是「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抗戰戰略使然,到後來也有日本鬼子這樣的小國已經無法支撐這場戰爭,到了強弩之末的原因。
中國就是再窮,再弱,也沒有日本鬼子覬覦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