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於這一天。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七月半起源於亡靈信仰和祖先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宗教生活的兩大要務。
對於庶民百姓來說,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祀祖尤為有意義。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民間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農曆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農曆七月半,就是送祖的日子。
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