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止不殆」方能長久
「知止不殆」,出自《道德經》,意思是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對廣大領導幹部而言,知止不殆就是要把握好為官的分寸,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信守宗旨、心存敬畏、慎獨自律。 知止不殆是清醒的為官認知。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力就意味著有責任,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重。「幹部」頭銜是一種政治榮譽,但更意味著政治責任。
-
讀《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 《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何謂知止?《大學》中沒有明說,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知止,即應當為其所應為,不為其所不應為。《周易》中有「艮」卦,講的就是「止」的智慧。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名言警句。老子循循教導我們,能知足的人,不會受到侮辱。能知進退的人不會衝向災禍。知足常樂,其生命和陰德都可長保。人類最寶貴的是生命!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能把握好分寸的人,才能做到雲淡風輕、榮辱不驚,這是因為他有強大的自控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都是人生應該遵循的規律。我們把握好一個度的目的,就是要知止!
-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最後實在受不了了,扣碗罷喝,老媽方悻悻然作罷。 我想,我大概至少一年內都不會再想喝雞鴨魚肉各種湯了。 老媽本想讓我們充分地享受美味,卻不想這太多的寵溺卻讓我們壞掉了胃口,反而失去了喝湯帶來的享受感。我想到了老子的一句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的道理,在這個各種物質欲望能被無限滿足的今天,還有多少人在意呢?
-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原標題: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的人不會自取其辱,知止的人不會身陷險境。一生的吃穿用度能有多少,當下活得快樂才最重要。永遠有人不如你,也永遠有人活得比你好。人生在世,把自己活圓滿,餘生才不會抱憾。
-
道德經解讀: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解讀: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道德經》第44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我讀經典】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不顧危亡。一般人只想到沒有錢如何吃飯,拿這個理由來孜孜為利。《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上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乃是人之常情。
-
《道德經》: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便可長生久視
老子在《道德經》中教給我們知止不殆的道理,就是要懂得追求目標不要盡極致,否則只會起反效果。《道德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譯文:名望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財物與生命相比哪一樣較重要?
-
老子為什麼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講,老子提倡貴生重己,適可而止,知足的思想。因為他認為這樣就可以減少風險,少受損失。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最安全的策略。這是作為弱勢群體的個體農民的處世態度,而且這種思想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直到今天還起作用。
-
老子為什麼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知道知足就不會招致屈辱,做到知止才能長久。這裡講得還是「不欲盈」的道理。老子在經文第九章中講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堅持某一意志欲實現最大限度的圓滿,不如馬下停止!為什麼呢?你看,極力踮起腳跟,要將自己的身體舉到最高,反而會站立不穩;極力分開兩腿,想加大行進的步伐,反而不能邁出下一個腳步。所以,沒有休止欲盈會導致向初始目標相反的方向發展。
-
古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小富則安,小愛則滿。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對知足者而言,本來不多,他卻會說不少;對貪婪者而言,本來已經很多,他卻會說很少。所謂知足,始終保持著善意的心態,對於自己所在的環境感到滿足和感恩,因為對於生活的要求較為簡單,也就總是能夠得到滿足的感受。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和覺悟,那麼即便並不擁有極高的權利和地位,或者無法計算的金錢和利益。
-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
知止不殆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知止不殆,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近義詞有:知足不殆,知止不殆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
淺論老子先生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之道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寓意就是人應該學會滿足、知足,這樣的心態做事為人,就不會受到欺辱;在我們努力而為中,當得到巨多的收穫,我們應該學會滿足,根據實際情況適可而止,不能為了多獲得,而去做違背良心和政策的事情;這樣的處事,才會長久平安。
-
《道德經》---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矣。知止不殆:做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現實生活中,拿開車這件事來說,都喜歡加油一直開,不喜歡剎車,加油的感覺固然好,但遇到紅燈也不剎車豈不要撞車了。
-
《道德經》: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便可長生久視
老子在《道德經》中教給我們知止不殆的道理,就是要懂得追求目標不要盡極致,否則只會起反效果。《道德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譯文:名望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財物與生命相比哪一樣較重要?
-
放乎四海:怎樣才能長久?
怎樣才能長久《繫辭》有云:「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何謂有親?易知則有親。如何才能易知?即是易,即是容易、變易。窮途末路,往往讓人能靈活變化;靈活變化,常常讓人打通思維;打通思維,得到領悟,才能長久。《道德經》有云:「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即是講要有根,方能不知其極,方能長長久久。又云:「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也還是講要有根,方能長久,不然便要流離失所,求長久而不可得。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即是要知足知止,如此才能不辱不殆,方能長久。
-
道德經解讀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譯文】名聲和身體哪個更值得親近?身體與財物哪個更值得關注?獲取與失去哪個更令人擔憂?過分喜愛必然要付出更大的耗費;斂聚的多喪失的必然也多。知道什麼樣是夠數就不會被辱沒,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就可以長久。
-
關於「知足」的10句金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是對個人物質利益而言,並不是說對人生和事業的追求也可以知足,面對利益而有所限制,是一種高貴的品質,關於「知足」的10句金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 知足之足,常足矣。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知道滿足而止步的人,永遠是滿足的。2.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評論丨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道德經·德經》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知止方可遠離屈辱、長久平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亦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即,如果欲望得不到節制,最後只會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經擁有了還不知滿足,最終也必將會失去原有的一切。知足知止,就是要有所取捨,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克制內心的欲望,既能幹事成事,又能保持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