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上元、中元、下元是我國三個滿月之際的節日。其中中元節,古已有之:當部分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但隨著佛教的傳入,漸漸演變為以超度亡靈和祭祀為主的佛教節日,也稱「盂蘭盆節」,日期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民間俗稱為「鬼節」,或含蓄稱為七月半。
「盂蘭盆」原本是指一種供僧和請眾僧進行超度亡靈的儀式,起源於佛陀時代。盂蘭是梵文音譯,倒懸之意,指餓鬼道眾生的生存狀態。盆,用來盛供(下施)品的容器。意為給餓鬼道的眾生下施飲食,儀式稱為「盂蘭盆供」。
根《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用神通看到母親在六道中的餓鬼道受苦,吃不到東西。目犍連非常傷心,就用神變將一缽飯遞到母親嘴邊,但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不論目犍連怎麼努力,卻由於母親的業力成熟,始終不能進食。
這一記載和佛教另一術語「放焰口」相符。焰口,是指地獄裡的餓鬼,用於表述餓鬼道眾生體形枯瘦,而咽(食道)卻細如針,所以進食十分困難。不但如此,還口吐火焰,常常令到嘴的食物燃燒成灰燼。
在我國漢地,將「盂蘭盆節」俗稱為「七月半放焰口」,就是指對餓鬼道下施飲食、救其饑渴之苦的一種佛教儀式。
目犍連實在沒辦法,就收回神變,回到佛陀座前,請求佛陀幫助救他的母親。佛陀告訴目犍連這些都是個人業力成熟的表現,是你母親生前慳吝之故,當有此果報。若想救助,靠個人的力量無濟於事,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要在七月十五日解夏這一天,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眾僧力量,救出你的母親。
目犍連按照佛陀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辦了盂蘭盆供,讓母親脫離了餓鬼道。
這就是盂蘭盆節的最初由來。目犍連將母親從餓鬼道救出這一事跡,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十分相符,所以在我國曆朝歷代受到自上而下的提倡和推廣。最早的盂蘭盆供始於梁武帝蕭衍,並一直延綿。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叫中元,是因為七月正在一年之中,按照我國的陰陽五行來說,七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方便救度「陰間」餓鬼。
這一天也是「結夏安居」解夏的日子。佛陀住世期間,規定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間,禁止出家人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因為這段時間正好是草木復甦、生長,地面蟲蟻開始繁育後代之際,外出會造殺業。
盂蘭盆供,不僅可以救助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同時也可為在世父母添福添壽。所以在我國,中元節也就有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的內涵。在南方地區,中元節還有放河燈的習俗,是用來超度、救助餓鬼道眾生之舉。
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是我國道教的節日。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此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