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遇見焦慮?接納、適度宣洩、積極應對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 瑾

見習記者 陳 鼎

「焦慮感一般都來得很突然,大多是在深夜,看著書、刷著朋友圈或是與朋友聊天的某個瞬間,就會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無法繼續專注於手中正在做的事,甚至有時候會很想大哭一場。」今年27歲的許潞(化名),是一名外企職員。他說自己曾經會因為處於沒有理想和目標的狀態而感到焦慮,而現在卻又因為有了理想,卻不知能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而焦慮。「工作了之後,總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滿意,害怕看到別人搶先一步完成我想做的事,害怕在我從事的領域被拿來和人比較,我不想輸,不想平庸地度過這一生,當不甘於人後的情緒逐漸被放大的時候,要強就變成了焦慮。我也經常想:當你放縱自己焦慮情緒的時候,或許別人正在努力,你要立刻行動。而越是如此想,便又愈發焦慮了。」

與許潞相反,曹殊(化名)的焦慮則是「做著不喜歡的事但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曹殊今年23歲,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替他選的,但他對這份工作完全沒有一點興趣。「有一陣子工作量和壓力都很大,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我夢裡不是在做報表就是跟領導和同事吵架,醒來後躺床上覺得腦子一片空白。後來,在沒有跟我父母商量的情況下,我辭職了」。

辭職後的曹殊跟父母有過幾次暴風驟雨般的爭吵,吵到疲憊後,他把自己鎖在房間裡,聽爸爸隔著房門喊「那你到底要幹嘛?」冷靜了幾天後,他決定去留學,可後來遇上疫情,留學計劃便擱置了。「我現在時常會因為不知未來該如何而焦慮,沒有明確的目標,又不願違背意願做不想做的事。總覺得在找到方向並證明自己之前,焦慮會一直纏著我。焦慮時會忽然覺得手足無措,做什麼事都不能持續,心裡總覺得踏實,煩躁不安。甚至此時去回憶那種感覺都會覺得痛苦」。

【專家建議】: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評估中心主任石川:

焦慮的核心就是不確定,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焦慮可以表現為擔心害怕,也可以表現為各種身體症狀。

焦慮的形式是多樣的,從表現上可以分為精神性焦慮和軀體性焦慮,從發作上可以分為慢性的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的驚恐發作。

精神性焦慮表現為精神上的過度擔心和泛化。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個體會表現為易激惹、易發脾氣、易生氣,而且會影響個體的大腦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情況。長時間的焦慮會使大腦處於一種異常活躍的狀態,從而導致個體容易失眠。而失眠又會引起新的問題,例如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等。

焦慮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軀體症狀,比如心慌、胸口發悶、口乾、尿頻、出汗,甚至是感到憋氣或者是過度的喘氣,肌肉也會表現出特別緊繃的現象,容易酸痛,甚至發抖。急性發作的焦慮,也叫驚恐發作,個體會表現為:突然感到心慌、胸悶、出汗,覺得失控,甚至有一種瀕死感。急性焦慮發作時間比較短,一般持續幾分鐘或十幾分鐘,最長不會超過一個小時,特點是突然發作、突然中止。

焦慮其實也有它的功能和意義。焦慮是人類在面臨病痛、災難等重大事件時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一種正常現象。它實際上是生物本身應該有的一種防疫功能,在遭遇比較重大的事件時——比如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焦慮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它是一種身體的保護機制。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楊甫德:

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是正常的,應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並適度宣洩情緒。面對壓力,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例如在穩定的居所、定時吃飯、按時休息。維持日常的生活和穩定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減輕壓力。穩定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一些穩定化技術來實現,比如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訓練等。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還包括規律的生活,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持,與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交流和溝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能有愉悅感的事情。同時大家注意要避免消極應對,不要過量飲酒、吸菸、服用藥物,也不要過度工作和過多睡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過度焦慮 事倍功半 適度焦慮 事半功倍
    焦慮症日漸成為都市人的「心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過度焦慮 事倍功半 適度焦慮 事半功倍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最新數據,美國一年當中受焦慮症困擾的成年人約有4000萬,相當於總人口的18%。焦慮症患者輕則表現為無端憂慮,重則甚至出現抑鬱症和偏頭痛、高血壓、心臟病和消化系統紊亂等身體疾病。
  • 應對焦慮,關鍵要做好情緒管理
    本報記者 陳曉麗實習生 趙曉昕  適度焦慮有助提高面對外界刺激的應激能力  隨著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從孩子到老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壓力山大」、「焦慮感」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標配。但是,大家也沒必要談「焦慮」而色變。
  • 如何應對中高考前焦慮?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健康科普堂 | 如何應對中高考前焦慮?》。隨著中高考的臨近,陸續有大量家長和學生走進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進行諮詢。在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心理醫生告訴家長,以下這些都是典型的考前焦慮案例。
  • 對疫情感到焦慮別緊張,適度焦慮是你的人生寶藏
    適度焦慮 並非猛獸焦慮及相關疾病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大衛巴洛曾在《焦慮與焦慮失調》一書中解釋道,焦慮的功能是對潛在的危險情況發出警告,並激發內在的心理機制。應激機制是人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於客觀要求和人的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
  • 《應對焦慮》你的焦慮無處不在,應對只要三步
    「焦慮問題」專家教我們管理焦慮今天的這本書——《應對焦慮》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近期和長期的壓力。不管壓力是過去的、 近期的還是現在的,運用書中提供的壓力管理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焦慮和擔憂, 更好地應對焦慮。本書的作者之一埃德蒙·伯恩,被稱為「焦慮問題專家」,從事焦慮症、恐懼症和其他應激相關障礙的治療工作有20年。他撰寫的自助書籍已經幫助了100多萬人,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
  • 面對焦慮,5個小方法,幫你自我調節度過焦慮
    其實誰都會有焦慮的時候,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但如果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態,或者因為某些問題承受過度的焦慮,讓你感覺透不過氣、生活看不到希望,那麼也許你需要給自己的焦慮找一個出口。患上焦慮症該怎麼辦?
  • 擺脫焦慮:積極心理學中的幸福新答案(視頻)
    來源:和君商學院作者:彭凱平教授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國際積極心理學會中國理事我們身處一個「焦慮」的時代。雖然「焦慮」也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身心反映方式,是我們在面對應激反應時的自然保護機制。但我們對此充滿了誤解,採取了錯誤的應對方式。亞里斯多德就曾誤認為"宣洩"可以釋放心理壓力, 就像開水必須冒氣一樣。
  • 焦慮情緒:這5種人最容易焦慮了,看看你在不在列?如何應對?
    而焦慮的產生,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需要謹慎去做事,它的產生是在保護我們不要犯錯誤。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焦慮適度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使我們在做事情上,多了一份敬畏,少了一份隨意。比如,你吸菸害怕對身體有傷害,而這種害怕,其實就是焦慮情緒的一種,這種焦慮的情緒一旦產生,就會督促、刺激你去改變這個不好的習慣,從而斬斷這個焦慮的根源。
  • 深度解析:焦慮因何產生,應該怎麼應對?——下篇
    上篇我們說到了焦慮的產生焦慮的原因與影響,接下來將會提供焦慮的有利的另一面,並且提供3種改善方法。你是不是會感覺焦慮很可怕?其實不然,我們前面提到的情況都是屬於高焦慮的類型。焦慮之所以不可怕,是因為我們需要焦慮。
  • 50%的80、90後存在職場焦慮,這4字錦囊教你如何輕鬆應對
    適度的職場焦慮可以激勵人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深思熟慮,從而防患於未然。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自己的管理之道,正印證了焦慮的積極作用。然而,焦慮也可能降低工作績效。焦慮會干擾員工的認知和思考過程,有損工作記憶,限制信息處理能力。
  • 克服焦慮,積極面對 | 濟南二中校長林昭軍為2017級同學做心理輔導...
    為了讓同學們以輕鬆、平和的心態迎接高考,6月10日和15日,濟南二中林昭軍校長親自為2017級高三同學做了兩場以「克服焦慮,積極面對」為主題的考前心理講座。兩場講座先後由高三年級主任楊建銀、楊桐主持,副校長石秀芹、校長助理楊文盛和高三全體班主任老師聆聽了講座。
  • 怎樣才能不被焦慮纏身?做好這4點,你就不焦慮了
    不要用完美主義要求自己,也不用這樣的標準要求別人,這樣就不會讓自己老是陷入焦慮中。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努力跳出舒適圈,故意打破自己的生活模式,養成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的習慣。人一旦不滿足於現狀,就會對現狀焦慮,就無法在眼前的舒適區中安心待下去。通過改變一成不變的日常模式,享受生活中出現的「小意外」,能提高對壓力的耐受度。
  • 我叫焦慮,不叫焦慮症
    焦慮還是一種能量,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定程度的焦慮,能提升自身對外界的反應速度,適度的焦慮會促進和加強軀體和智力等各方面的表現,使人具備超強的預判力、專注力和執行力…… 在你的生活中,焦慮也對你有很多好處,比如說你在馬路上遇到一輛飛馳而來的汽車,因為你的身體做出了快速的反應,你及時地就躲過去了;
  • 心理學:你對待焦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這是因為,個體性格差異所導致的,即使應對同一個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帶來不同的結果。焦慮的影響焦慮,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心理影響,還會伴隨身體上的不適應。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反應,生理上會感覺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糖升高等,而心理反應則會表現為情緒反應和自我防禦反應以及應對反應等。例如,有的人在陷入焦慮時,會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他們會煩躁、生氣,導致自己的思維混亂,並會產生一系列的排他行為。
  • 九種自我療愈方法,輕鬆應對焦慮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應對焦慮:九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簡單方法》本書作者,一位是埃德蒙·伯恩暴露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應對暴露和完全暴露。應對暴露階段:當事人需要通過輔助手段進行暴露治療。輔助手段包括陪同治療的人、練習腹式呼吸等。完全暴露階段:當事人要直接進入恐懼情境,不依靠輔助手段進行治療。它是為了讓治療者完全控制恐懼情境。比如以克服電梯恐懼症。應對暴露階段,可以找人陪同乘電梯。
  • 販賣焦慮的人那麼多,你更不要過分焦慮
    也因為販賣焦慮的人很多。。。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傳播不發達的時代,你聽到的消息有限。這本是應對生存的的良好對策。 而現在,一個手機能夠看到全球的壞消息,遠在天邊的小概率事件看多了,也總感覺就要發生在你身上。
  • 高考情報站丨心理專家教你如何識別考前焦慮,緩解焦慮……
    識別自己的焦慮狀態高考前過度壓力而導致焦慮狀態,可能會是考生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包括生理、行為、認知和情緒上都可能產生一些變化,如何識別焦慮?並及時進行調整。軀體反應:考前焦慮的考生可能會高考臨近期間一些出汗、發抖、心跳加快、口乾、昏厥和噁心。
  • 關於教育活動方案-考試焦慮
    焦慮君(初中二年級)二、設計依據:考試焦慮是學生常見的以緊張憂慮為特點的複雜而延續的情緒狀態,而中學生受身心發展特點的制約,難以客觀對待考試焦慮。兼顧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以期通過這一班會幫助學生正視考試,擺脫焦慮。
  • 《應對焦慮》讀後感:讓我們擺脫焦慮,重獲恬靜快樂的人生!
    《應對焦慮》讀後感:讓我們認識焦慮擺脫焦慮,重獲恬靜快樂的人生!很多人喜歡把學習讀書和應對焦慮聯繫在一起,似乎人們是為了解決焦慮的問題才去學習,其實我個人不贊同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學習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而不是義務。你不願意學習,你希望過一個非常簡單的沒有知識的生活。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問題的。
  • 「心理健康」6個簡單的心理小技巧,輕鬆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4、增加自信自信是應對焦慮的必要前提。缺乏自信的人,對自己應對事件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因此,應對焦慮,你必須要先增強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點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可以反覆地告訴自己「沒有問題「、」我可以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