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走來,格陵蘭島就是向世界證明,我們的事情不要丹麥來管。而丹麥人的態度也很明確,正如首相弗雷德裡克森如此回應川普的購島計劃:「格陵蘭島不是丹麥的格陵蘭島,而是格陵蘭島的格陵蘭島。」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又開了一個「國際玩笑」——他要收購格陵蘭島。
比這個玩笑更冷的是,這居然不是一個玩笑。
當地時間上周日,川普向美國媒體證實,自己確實對收購格陵蘭島感興趣。有記者問他是否會用美國領土來交換,他答道,「本質上講,這是一單地產大買賣。」
川普輕描淡寫地說道:「從戰略上講,這個交易有點意思,我們也有興趣,但我們只會跟對方簡單聊一下。我可以告訴你們,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幾乎所有人看到消息的反應都是:「這老頭兒又在胡說八道了!」丹麥首相梅特·弗雷德裡克森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她用「荒誕」來形容川普的設想,並表示「我堅信他不是認真的」。
很可惜,他是認真的,而且還假裝不認真。
周一,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傳了一張照片:一棟金光閃閃的川普大廈佇立在一個格陵蘭島小村莊旁。配文是:我保證不會對格陵蘭島這麼做的。就在大家以為川普會一笑了之的時候,他又變卦了。
川普在接受採訪時回擊弗雷德裡克森:「我覺得貴國首相的言論非常無禮。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言論。她只需要說不就行了,我們不會再感興趣。」
他補充道:「她不是在對我喊話,她這是在對美國喊話。你不能這麼跟美國說話,至少在我的任內不可以。」
最後,他無限期推遲了原定的丹麥之行。全世界恍然大悟:原來你不只是對格陵蘭島有興趣,你是只對格陵蘭島有興趣。
01. 川普的地產與格陵蘭島的物產
世界那麼大,誰都想看看。彭博社統計了川普入主白宮前的私人飛機行程——
作為商人和總統,川普可以很自豪地說:「西方哪個國家我沒去過?」
丹麥沒去過。丹麥是北約的元老,也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國之一。2003年,丹麥政府曾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兩艘軍艦「不遠萬裡」支援美軍。即使是現任首相弗雷德裡克森,也不忘在吐槽川普「荒誕」之後大表忠心,「不開玩笑,我們當然樂於同美國發展更為緊密的戰略關係」。
在「未知版圖」上有這樣一個「死忠粉」,川普自然有興趣見識。然而此次丹麥行,川普絕不僅僅出於好奇,更無意與盟友鞏固關係,他的潛在目的就是「買島」。那麼格陵蘭島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英國廣播公司幫川普算了兩筆帳。首先,自然資源是格陵蘭島最明顯的優勢。據統計,全世界13%的未開採原油和30%的未開採天然氣儲備在北極圈內。巧合的是,川普是一個燃料狂粉。
2017年3月,他曾籤署行政令,要求美國各地放寬化石燃料開採限制,以便國家能夠開採、使用更多燃料。同年,他率領美國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
其次,曾經叱吒地產界的川普確實看中格陵蘭島這塊風水寶地。理由也很簡單: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格陵蘭島面積210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56500。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土面積是其4.5倍,人口是其25000倍。當然,不太關心氣候變化的川普可能會忽略一個小細節:格陵蘭島75%的土地常年被冰蓋封鎖。
去年六月,在「特金會1.0」後的發布會上,川普曾高度評價朝鮮,「他們有非常棒的海灘,這些地方非常適合開發公寓、酒店等海濱房產」。敢在「火山口」蓋旅店,又何妨在冰蓋上造大樓?
這是玩笑話,但英國媒體顯然低估了格陵蘭島的重要性。因為在地緣政治上,格陵蘭島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而英國人恰恰曾是最大受益者。
GIUK缺口
兵家將格陵蘭島所在的地理位置稱為「GIUK缺口」。二戰期間,德國軍艦曾利用這個缺口向外拓展,進而攻擊盟軍護航運輸隊。然而盟軍在北海組織封鎖,並奪下GIUK缺口以阻止德軍突圍。1940年4月,英軍佔領法羅群島,5月又拿下冰島;同年,美軍奪取了格陵蘭島的實際控制權。然而在同年6月,法國淪陷,德國海軍士氣大振。自此之後,德國潛艇可以從法國沿岸出動。
此後兩年,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的丹麥海峽,成為極少數英國皇家空軍反潛機不能飛抵的盲區,因此也是交戰各國開展大量行動的區域。「GIUK缺口」的名稱也正是在此期間誕生。1943年,英國水上巡邏轟炸機「桑德蘭水上飛機」和B-24轟炸機投入使用後,這個盲區被徹底覆蓋。
冷戰期間,「GIUK缺口」又一次成為各國海軍的焦點。由於蘇聯潛艇駐紮在科拉半島軍事基地,GIUK缺口成為北約國家進出大西洋的唯一通道。北約成員國擔心一旦冷戰升級,蘇聯潛艇若能在北大西洋開展行動,那麼美海軍對歐洲國家的護航艦隊將受重創。因此英美海軍在冷戰期間的主要工作就是填補缺口盲區,他們在該海域水下安裝了眾多潛聽哨,以此阻止蘇聯紅旗北方艦隊潛艇秘密行動。
1946年,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曾出於冷戰的需要向丹麥求購格陵蘭島,但遭到了拒絕。
根據美聯社當時的報導,杜魯門的顧問團隊非常重視格陵蘭島的地緣優勢,因為佔據此島就能防止蘇聯戰略轟炸機飛越北極圈而直搗黃龍。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羅納德·杜爾分析稱:
「1946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規劃與戰略委員會幾乎所有委員一致認為美國應該買下格陵蘭島,因為他們覺得這塊地方對丹麥而言毫無價值,但對於美國國家安全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杜魯門團隊的報價是價值一億美元的黃金和部分阿拉斯加石油使用權。時任美國國務卿伯恩斯回憶稱:「丹麥外相拉斯穆森被我們的需求嚇到了,但他沒有直接回絕我們的建議。他只表示會仔細研究我們提供的一份備忘錄。」
最終,兩國並未就購島達成一致,但同意以其他形式將格陵蘭島劃入美國防禦體系。1951年,美軍獲準在格陵蘭島建立圖勒空軍基地,這是美軍最北的軍事基地,規模也創下當時的紀錄。與此同時,為了給美軍騰地方,丹麥政府主動要求圖勒當地的因紐特人群體收拾鋪蓋向北遷居。
杜爾表示:「這個斯堪地那維亞小國本可以拿到一筆錢,但它畢竟也有民族自尊,而買島在當時被視作一種羞辱。」
圖勒空軍基地
02. 美國人的瘋狂「海購」史
杜魯門也許是第一個用真金白銀求購格陵蘭島的美國總統,但不是第一個覬覦該島的美國總統。早在1860年代,美國國務院就曾向時任總統安德魯·詹森呈交一份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格陵蘭島的魚類和礦物資源是很有價值的投資對象。
有趣的是,這份報告還指出,美國不僅可以買下格陵蘭島,還可以買下冰島。雖然冰島的物產價值有限,但是集齊兩島就能包圍加拿大,以待日後吞併。這份報告最終不了了之,據說美國參議院各議員收到後只是一笑了之。
十八、十九世紀的美國並不是世界老大,反而遭遇了內戰的摧殘。當時的美國政府無心考慮在海外買島自衛,但是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倒是頗似川普的「經商頭腦」。
從1737年到1917年,美國人開啟了180年的「買買買」模式。今時今日的美國疆土中,相當一部分是當時開拓所得。
1718年,大殖民者威廉·佩恩去世,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正是以他命名。佩恩在世時素以「公平交易」聞名於萊納佩土著部落,然而在他死後,兩個兒子約翰·佩恩與託馬斯·佩恩一改先父的溫和做派。
1736年,兩兄弟突然拿出一份1686年的契據,並以此聲稱萊納佩人當時同意將一塊地皮出售給佩恩家族。這塊地皮從德拉瓦河和利哈伊河匯流處起始,但界限不明。契據只寫明,起始位置與終點位置的距離等於一個人步行一天半。這份契據史稱「步行協議」,其真偽難以考證,因此大英百科全書也將其定義為「土地詐騙」。
時隔50年,突然冒出來一份真假難辨的契據,萊納佩人當然不買帳。於是佩恩家族委託當地地產中介詹姆斯·羅根在地圖上做手腳,讓萊納佩人誤以為爭議地皮只是很小一塊,也就不再計較。
萊納佩人以為佩恩家族只要划去40英裡左右的地,但是就在測距當天,羅根找來了當地的三位跑步健將。經過一天半的「步行」,三位健將中只有愛德華·馬紹爾一人堅持了下來,他的成績是——70英裡。
最終佩恩家族一舉吞下了4860平方公裡的地皮,以至於到了21世紀,萊納佩人的後裔還在不停上訴,討要270年前的說法。
圖中墨綠色部分為「步行協議」圈定的土地範圍
進入19世紀,熟門熟路的美國人開始大舉海購。
1803年,美國人從法國人手裡以1500萬美元的成本買下200萬平方公裡的北美土地,史稱「路易斯安那購地案」。
1819年,美國與西班牙幾經周折籤訂亞當斯-歐尼斯條約,美國獲得佛羅裡達的控制權。這筆交易雖然「零成本」,但是美國向西班牙支付500萬美元,賠償美國公民叛亂造成的損失。
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完成「加茲登買賣」。美方用1000萬美元向墨方購買了76800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如今的亞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西南部。這筆買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墨西哥政府面臨的財政危機。時任總統聖塔安納在經歷了1846-1848年的美墨戰爭後認為,美國人即便生搶,他們也攔不住,還不如拿一筆錢。
1867年10月18日,阿拉斯加的主權正式由俄國轉讓給美國。俄國人早在十七世紀上半葉就已經涉足北美,只是很少有人居住在阿拉斯加。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就準備變賣阿拉斯加,因為這塊地方打起仗來根本守不住。最終,剛剛結束內戰的美國政府選擇接盤,他們花了720萬美元買下了這塊151800平方公裡的土地。
美俄關於收購阿拉斯加的協議
1898年12月10日,美西戰爭結束,兩國籤署《巴黎和約》,戰勝方美國政府向西班牙支付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
1917年,美國人第一次跟丹麥人談土地買賣,當時他們以2500萬美元買下丹麥屬地西印度群島,後改名為美屬維京群島。自此之後,全世界再無國家之間的土地買賣。
這也是為什麼丹麥首相弗雷德裡克森會忍不住感嘆:「萬幸的是,買賣其他國家和人口的時代已經終結了。這件事到此為止吧。」
03. 想買格陵蘭島?川普敲錯門了
這件事恐怕真的要到此為止了。自然資源、地產前景、戰略優勢……不論出於什麼動機,川普想要在21世紀的今天從丹麥人手裡買下格陵蘭島,難度甚至遠超杜魯門。在過去的百餘年內,格陵蘭島本身的主權發生了實質轉變。而促成這一切的,恰好又是美國人自己。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一度將其勢力擴展到格陵蘭島,而時任丹麥駐美國大使亨利克·考夫曼先是拒絕承認德國佔領丹麥,進而在1941年9月「以國王的名義」與美國籤署協議,授權美國保護格陵蘭島,抵禦德國侵略。
這份協議得到格陵蘭島當地官員批准,卻被丹麥政府否決。丹麥方面立即解僱考夫曼,並以叛國定罪,勒令其即刻回國自首。考夫曼一概回絕。
得益於考夫曼的「反水」、丹麥政府的自顧不暇以及冰晶石等礦物的出口,格陵蘭島自二戰起逐漸享有獨立的地位。美國與加拿大則承包了該島的物資供應。
美國總統杜魯門籤署《北大西洋公約》(圖中左二為考夫曼)
冷戰期間,格陵蘭島的地緣優勢逼迫丹麥政府進一步向美國作出讓步。雖然購島最終未能成行,但格陵蘭島與丹麥也漸行漸遠。
自1948年起,格陵蘭委員會就開始研究獨立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丹麥方面則大力推動格陵蘭島的「城鎮化」,力圖通過醫療、教育、交通的建設改變島內沿海居民的生存方式。然而丹麥人好心辦了壞事。
城鎮改革推行不久後,各種問題就不斷湧現。本來依靠海產生意自給自足的格陵蘭人,遇到了現代「失業危機」。丹麥政府在島上建設的歐式住房更是「水土不服」。很多因紐特人發現自己穿著冬裝根本走不進房門,而房子的消防通道更是常年被捕魚工具堵塞。
1978年,格陵蘭島的丹麥議會解散,次年開始實施地方自治。1982年,島內民眾以53%的微弱多數投票贊成脫離歐洲共同市場。1985年,格陵蘭協約籤訂,島內自治正式啟動。
自此之後,格陵蘭島逐步走上了「去丹麥化」道路。1979年,首府戈特霍布改名為努克;1985年,格陵蘭島的島旗升起;2008年,格陵蘭島自治公投通過,當地議會權力進一步擴張;2009年,丹麥語從官方語言中證實移除。
一步步走來,格陵蘭島就是向世界證明,我們的事情不要丹麥來管。而丹麥人的態度也很明確,正如首相弗雷德裡克森如此回應川普的購島計劃:「格陵蘭島不是丹麥的格陵蘭島,而是格陵蘭島的格陵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