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的時間年代並不詳細,只在清朝有過相關簡短的記錄,大都也是修葺方面的信息,寺廟本身也不是位於什麼旅遊景區,在眾寺廟古剎中,大悲寺算是「過分低調」,但也就是這份低調,又讓人心生嚮往。大悲寺吸引我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寺廟不設功德箱,不允許金錢供養,既然有這一樣硬性規定,那當然一定是不存在什麼門票啊,香火錢啊,不允許僧人有小金庫等等之類,這是大悲寺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第一次聽說這樣的寺廟,其實內心是不太相信的。
第二:行頭陀,也就是腳行萬裡路,遠行修行。其實我不太懂法門的這些修行的區別,在我看來,這就類似於苦修吧,包括說寺廟規定一日只吃一餐這樣的規則,想想真的蠻苦的,而且這種「苛刻」的規定,經常受人詬病。
第三:不化緣,不求人,但凡所有,依教奉行。這和我傳統認識的佛門不太一樣,又不化緣的和尚?果然是有的!不求,便不會苦,有求皆苦,放下即得到,摒除執念,便可得道……嗯,這是我個人理解的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同樣的,我也不知道這算是好或者是不好的。無論好壞,與那些被商業、俗世沾染的佛家法門而言,大悲寺這些要求看似苛刻,卻是有效隔絕俗世的誘惑。
以上是大悲寺最為吸引我的地方,實則如何,我沒有去過,不敢妄斷。關於大悲寺,其實褒貶不一,有的說極好,又有人說極為不通人性。對於說好的我能理解,對於否定的人我也能理解一些,畢竟在俗世主流中,大悲寺的很多規定看似「剝奪人性」,其實不然,若是有心靠近佛祖,你是有緣人,自然會覺得所有被剝奪也只是身外物,若是無心向佛,那自然覺得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和事務在等著你,吸引著你。這誰也怨不得,怪不得,只能說,我們不適合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