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日前,在澳大利亞南部城市阿德萊德舉行的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俄羅斯同美國籤署了一項聯合聲明,同意就在月球軌道上建造太空港作為「深空門戶」開展合作。如果這一宏偉的國際航天項目得以最終實施,將為人類深空探測、登陸月球和火星乃至更遙遠太空旅行計劃創造條件。那麼,到底什麼是太空港?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澳大利亞記者張齊智報導,「深空門戶」太空港是今年3月由美國航天局提出的一個構想,本質上類似於一個小型國際空間站。按照構想,太空港建完後具備對接能力,可作為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深空目的的前哨基地,目前美國航天局已與6家美國公司合作研究「深空門戶」太空港和深空運輸所需要的居住艙,其中5家公司預計將於明年完成居住艙系統原形的研製工作,「深空門戶」目前仍處於最初的構想階段,美國航天局初步計劃於2020年代初與其主要航天機構夥伴在近月軌道開始建造這一太空港,首批艙室預計在2024到2026年送入軌道。
NASA此前曾表示,建設太空港是其計劃中的第一階段任務,第二階段任務是建設深空運輸系統,將包括「獵戶座」載人飛船和「太空發射系統」等的適用範圍,擴大到整個太陽系。如果一切順利,NASA將在2033年實施飛往火星軌道的載人任務,但不會在火星上登陸。
而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和前蘇聯就分別進行了一系列的月球探索活動,不過當時,這兩個國家在太空領域的關係不是合作,而是「太空競賽」。時至今日,如今的俄羅斯和美國在太空領域卻頗有「攜手共進」的勢頭。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介紹說,冷戰結束後,美俄兩國在空間領域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合作模式。1992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協定,在開發太空方面雙方開始深度合作,形成「太空活動依靠美國現有在太空的空間站,而從地球發往太空的運載工具更多的是依靠俄羅斯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合作模式。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在太空領域研究進展加快,兩個傳統的在太空領域的優勢國家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壟斷地位,雙方力圖通過合作鞏固優先地位。
在此次在阿德萊德宇航大會上,俄羅斯方面對參與「深空門戶」都有哪些具體表態?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總裁卡馬洛夫表示,參與「深空門戶」將為俄羅斯航天工業帶來新的機遇。俄美將合作制定「深空門戶」太空港的國際技術標準,雙方還討論了利用兩國火箭共同建設這一太空港的可能性。卡馬洛夫說,俄羅斯方面屆時可能會為太空港提供1-3個艙室,並使用目前正在研製的超級火箭向近月軌道運送物資。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俄羅斯的加入,「深空門戶」太空港可以從俄羅斯在火箭以及著陸器方面開發的專長當中受益匪淺。另據俄塔斯社的報導,卡馬洛夫還特別指出,經與美方商議同意擴大「深空門戶」的參與國家範圍,中國和印度等金磚國家都可以參與到「深空門戶」的聯合工作當中。除俄羅斯外目前已確定參與「深空門戶」的其他國家有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航天局。
即便太空合作已經進行多年,當前的美俄關係其實並不令人樂觀。最近幾個月,美國國會不僅追加了針對俄羅斯的制裁,還投票限制了美國總統川普解除對俄制裁的權力。外交遇冷的背景下,美俄太空合作是否也會受到阻礙?對此,姜毅指出,美國對俄羅斯的技術依賴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俄羅斯方面也對相關合作契機較為重視。美國國會在今年剛剛通過的對俄新制裁法案裡面特別規定,對俄制裁不適用於兩國在空間技術領域的合作,不禁止來自俄羅斯在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從美國方面來講,雙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不存在政治上的壓力、障礙。俄羅斯也希望與美國保持太空領域合作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羅斯決定參與月球軌道空間站「深空門戶」之前,日本等國家已經向美國表達了合作意願。如今,美國打開合作之門,似乎希望在環繞地球的國際空間站之後,建立新的國際太空合作「範本」。不過,在航天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看來,「環月軌道空間站」成本高昂,可以取得的科研成果卻相對有限,並不是探索月球的最佳選擇。未來對於載人登陸火星,月球其實最大的意義在於目前已經在月球找到了水,如果能在月球的表面建立基地,利用這些水生產燃料和其他的物資,意義非常巨大。如果這一點能夠實現,人類登陸火星變得更加容易。因此未來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形成人類的前哨站是各個國家都比較認可的目標。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中國、日本等等國家,未來都已經將視野投向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