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演講類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以華人講故事為切入點,勾勒華人在海外的百年奮鬥與變遷,廣受好評。節目用精彩的故事講述,再現中華文化在海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在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動人圖景。
《世界聽我說》聚焦海外華人在當地的傳承故事,讓人耳目一新。節目中,海外華人為傳承中華文化各顯「奇招」,有人耗費13年時間搶救性錄製了一首首將要消失的華人鄉音,有人讓秦始皇兵馬俑在舊金山這樣現代化大都市「招搖過市」引來無數目光,有的讓少林武術成為警察克服心理壓力的秘方……或幽默,或質樸,過程艱辛,但效果顯著。
文化傳播要彰顯文化自信,堅守使命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深沉的民族精神,在當下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擁有強大生命力。我們理應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更應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節目《世界聽我說》中,馬來西亞華人張吉安為搜集各地的華人鄉音毅然辭去工作,輾轉全國將《過番歌》《月光光》等300多首反映華人深情回望故土的鄉音錄製下來,這是對傳統文化由衷的喜愛,也是一份傳承傳統文化的強烈使命感;92歲的著名影人盧燕一生致力於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曾將京劇《打漁殺家》《武家坡》等翻譯成英文折子戲在美國演出,反響熱烈。這些不懈堅持的背後,是他們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自信,更是對文化傳播的自覺與擔當。
文化傳播要與時代接軌,提升受眾體驗感。正如節目中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所言,「在西方語境下傳播中國文化有挑戰,但是也有巨大的潛力」。許傑致力於研究和保存中國的藝術遺產,並儘自己所能地讓西方民眾更好地理解亞洲藝術。他在推廣中國兵馬俑藝術時別出心裁,聘請演員扮演走失的「兵馬俑」走進鬧市,號召市民拍照上傳到博物館網站,拉近了亞洲藝術與海外受眾的距離。這從一個側面也啟示我們:文化傳播要穿越文化隔閡,必須讓文化可感可知,用貼近時代的方式讓受眾參與進來。如,節目《國家寶藏》就首先從網際網路火起來,解說語言清新活潑,網友彈幕討論熱烈,讓沉睡的國寶「活起來」,成為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傳播的生動範例。
文化傳播不是單向度、灌輸式的過程,而是雙向、互動式的傳播。匈牙利華人王德慶在傳播少林武術時,發現禪武中的八段錦等能幫助當地警察狙擊手調節心理,具有很強的實效性,也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巧妙融入,讓匈牙利狙擊手在世界比賽中始終佔據前三名;華人設計師瞿錚在英國推廣精美的龍泉瓷器時,發現茶洗和茶葉罐最受當地民眾歡迎,更符合西方人的實用特性;西方設計師將宜興紫砂壺改造成現代藝術感十足的咖啡壺;以中國傳統京劇藝術形式演繹的《浮士德》在德國廣受好評……傳統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融合當地文化、因地施策的範例在節目中比比皆是。
《世界聽我說》讓觀眾感受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海外傳播,既要有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也要有切實可行的落地手段,既要有時代性,還要有實效性,尊重文化差異,努力消除文化隔閡,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才能真正講好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故事。
(作者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