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四川發電秦巴山區點亮幸福光
鄒春蕾 孫巖輝
2016~2020年,大唐四川公司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695.4萬元,真金白銀投入貧困地區,真扶貧、扶真貧;「一村一方案」落實幫扶任務,選派4名政治素質好、綜合能力強、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優秀扶貧幹部深入定點幫扶村,勤勉奉獻、砥礪前行,譜寫了一曲大唐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時代讚歌!
新一天的太陽照常升起,萬丈光芒照向群山層疊的峽谷溝壑,灑向松林茂密的丘陵平壩,也將秦巴山區千百年來的脫貧致富夢想照進了現實。2019年,大唐四川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唐四川公司」)對口支援的6個省級扶貧點——高原藏區甘孜州康定市下火地村、得榮縣布當村,以及秦巴山區蒼溪縣岫雲村、三會村、鳳山村、弓嶺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大唐四川公司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高度關注『三區三州』,發揮項目扶貧、產業扶貧的引領作用,以能源開發項目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堅持扶貧、扶志與扶智相結合,鞏固脫貧摘帽成果,提高扶貧區域自我造血能力,推動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繁榮發展。」11月3日,《中國電力報》記者在大唐四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利明的講述裡,讀到了一則聚焦精準戰深貧、咬定目標拔窮根的勵志故事。
扶志
「以購代捐」讓農民有尊嚴的脫貧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筆下的蜀道,穿越時光隧道,在今朝早已變換模樣。
從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城出發,驅車沿著蜿蜒的水泥路盤旋而下,大約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風景秀美的岫雲村。只見這裡薄霧籠罩,山色空濛,空氣新鮮溼潤,似是雲霧中若隱若現的仙境。「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個以陶淵明的詞而命名的小村莊儼然一副世外桃源的神奇樣貌。然而,因為身在群山丘壑之中,村民進出不便,岫雲村一直非常貧困。
「因為村子坐落在山腳,村民進出村都要走很長一段山路,極不方便。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家都要翻山而下,碰上下雨天,道路泥濘,幾乎連滾帶爬。後來,是大唐集團為我們修好了通村道路,解決了村民出行及農副產品運輸這個大難題。」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告訴記者。這位生長在岫雲村的「85」後村支書,懷揣著讓家鄉脫貧致富的夢想,於2008年毅然辭掉在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村裡當起了村幹部。但面對一窮二白,沒有路、旅遊資源以及支柱產業的「三無」貧困村,李君縱有一身抱負也難以施展。
要想富,先修路!作為對口支援單位,大唐四川公司對該村進行精準扶貧,首先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項目、新農村建設、公共事業及社會管理項目建設等入手,先後投入幫扶資金350萬元,幫助硬化村組道路8.9千米,實現全村6個生產小組全部通水泥路,相繼幫扶岫雲村購買6輛冷鏈運輸車轉運農副產品,打通了「田頭」到「鍋頭」、農村到城市的流通產業鏈。
進村道路通了,打通了李君的夢想之路,也打通了岫雲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眼光敏銳、思維獨到的李君,發現村裡家家戶戶都有飼養家禽的傳統,而城裡人對原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又日漸增長,他便考慮將兩者對接起來。2011年,大唐四川公司幫助岫雲村成立土雞合作社,並在全國首創「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模式,通過與城市的企業、家庭「一對一」「一對多」結親,把村民的產品銷售出去,實現貧困戶有尊嚴脫貧、參與者得實惠回報的良性循環。
在岫雲村第一次「以購代捐」招採會上,大唐四川公司率先響應,與岫雲村籤訂了長期採購協議,以略高於市場價購買村民的農副產品。此舉對於剛剛起步的岫雲村,猶如雪中送炭,大大增強了當地百姓勤勞致富的信心。
找到了產業,打開了銷路,2015年,岫雲村正式脫貧摘帽。進入「後脫貧時代」的岫雲村,有了更多新潮的致富金點子。2016年,「岫雲村」品牌正式成立,大唐四川公司支持岫雲村在成都開設全國第一家扶貧體驗餐廳,通過「餐飲+農產品」銷售模式,讓食客在餐廳直接體驗食物之餘,還可在店內直接購買食材。同時,創新應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了「時光雞」「歲月鴨」「年華豬」等11種家喻戶曉的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的傳播成功讓這些農產品火出圈。
如今,岫雲村已從當地有名的「極貧困村」成為四川省首批「四好村」。「岫雲村」不只是一座川北的小村莊,它已成為一種品牌,是連接城市和山區農村的窗口和橋梁,是新時代農村振興創新之路的樣本。它首創的「以購代捐」扶貧模式也被寫進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在全國推廣。2018年2月12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期間主持召開的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李君受到習總書記親切接見,當面匯報了大唐集團對岫雲村的幫扶脫貧事跡,得到總書記的認可。
「雪中送炭之情最令人感動,沙漠送水之恩最讓人難忘。非常感恩大唐集團,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扶了一把,到現在對我們的幫扶還在延續。」李君說。
在岫雲村一處山頭,村民們集資建造了一座感恩亭,「脫貧感謝習近平,吃水不忘挖水人」14個大字熠熠生輝。舉目遠眺,只見暖日生輝,白雲悠悠,脫貧致富後的岫雲村,在秀美之外更添一層閒適靜逸的光暈。那是被點亮的幸福之光,將生生不滅!
扶智
「文旅相融」建美麗生態鄉村
醉美梨鄉,水墨蒼溪;蒼山溪水,五龍三會。鍾靈毓秀的蒼溪水,孕育了大美三會村。
隱匿在山木林間的三會村,雲霧繚繞,青山如黛,綠樹滴翠,炊煙嫋嫋。步入村道,2000餘畝紅心獼猴桃、500畝羅漢果園沿著山坡次第鋪開,好一派豐收好景;走入村中,整潔亮麗的柏油路和紅色騎遊道四通八達,一棟棟新居坐落在綠林間,人們笑容熱情洋溢,好一幅安居樂業景象。眼前的一幕幕,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是遠在深山人未識的落後貧困村。
三會村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山區和秦巴連片貧困地區,土地貧瘠、產業單一、信息閉塞、設施落後,於2014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朱利明說。無獨有偶,大唐四川公司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挖掘到了屬於三會村獨有的文化內涵,並以文化為支點,撬動村民脫貧致富。
「三會村裡有面『紅軍牆』,講述了一家三代接力尋親,83年紅軍戰士沈元江終於『回家』的故事。這一段跨世紀曲折的尋親之旅,牽出了英勇頑強、無堅不摧的紅軍精神,以及漢藏一家親的民族大團結。大唐四川公司在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中注重傳承宣揚紅軍精神和紅色文化,時刻激勵三會村發展產業經濟,助農增收。」朱利明介紹,大唐四川公司攜手三會村,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川北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創新採用「農旅結合、文旅相融」的方式,助力該村打造「康養旅遊」美麗生態鄉村。
截至2020年,大唐四川公司累計投入扶貧幫扶資金500萬元,幫扶該村恢復重建了多年前曾廢棄的「文昌書院」,弘揚當地重文重教的傳統;幫扶該村高標準建成騎遊道4.5千米、遊步道10千米,相互交錯,四通八達;幫扶該村打造獨具特色的「樹尖上的餐廳」4處,均成為網紅打卡地;開發精品鄉村民宿酒店兩處,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鄉村「別墅」吸引不少省內外的遊客前往旅遊參觀居住;建設教育教學研究基地,成為蒼溪縣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和脫貧攻堅示範點;依託三會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三會村打造農業文化,推出獼猴桃種植體驗、獼猴桃採摘節等活動……一幅「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果、冬祈福」的「三會新藍圖」悄然繪就。
2018年1月,三會村脫貧摘帽。2019年,三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1.5萬元。短短4年時間,三會村就擺脫貧困舊貌換新顏,大步邁入小康。
在三會村昌石咀陡峭制高點,有一處標誌性建築——景雲臺。登上景雲臺,俯瞰三會全貌,道路、民居、廣場、大園區、小田園、微庭院等美景盡收眼底,這一幅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相融」的和諧畫面,正是秦巴山區農村脫貧奔小康的最佳註腳。
產業扶貧
能源項目帶動貧困地方經濟發展
2020年10月19日,大唐亭子口水利樞紐迎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老紅軍胡正先。
胡正先是安徽六安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西徵,爬過多座雪山,三過草地。1935年,胡正先參與強渡嘉陵江戰役取得勝利,這片土地於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今年汛期,長江洪水肆虐,胡老先生心中掛念嘉陵江,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亭子口水利樞紐參觀。
在巍峨的亭子口水利樞紐壩頂,看著滔滔嘉陵江水,胡老先生感懷地說:「亭子口攔住了這麼多次洪水,保衛了下遊人民,我的家鄉六安就因為沒有亭子口這樣的大壩保護,今年被水淹了,希望大唐集團也能去六安修一個亭子口。」
嘉陵江,是四川的四大河流之一,江寬水深湍急,兩岸多是懸崖峭壁。歷史上,沿江流域的閬中、蒼溪等地飽受洪水之苦。2013年,大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投產,圓了川東北老區人民魂牽夢縈半個多世紀的「水利夢」。
「得益於四川省豐富的光照、水利資源,大唐四川公司積極發展清潔能源項目,以能源開發項目帶動貧困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目前,公司在四川省境內『三區三州』貧困地區累計固定資產投資達762億元,在役項目總裝機約623萬千瓦。其中,亭子口水利樞紐項目是川北最重要的民生公益性項目,為當地區域整體發展作出了有力貢獻。」朱利明如是說。
大唐亭子口水電公司總經理馮國忠進一步介紹,亭子口水利樞紐自建設後,承擔著巨大的社會綜合效益,是治水興水的典範,被水利部定位為民生「一號工程」。「2018年『7·11』,嘉陵江流域亭子口段面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洪水,洪峰流量25130立方米每秒。經過科學調度,亭子口水利樞紐成功將超50年一遇標準洪水削減至6年一遇標準洪水,極大程度減輕了下遊城市防洪壓力,避免了下遊上百萬群眾緊急避險轉移,為戰勝長江2018年2號洪峰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嘉陵江主汛期,亭子口水利樞紐兩次削峰,3次錯峰,消減嘉陵江1號、2號洪峰達52%。8月16日,把今年最大洪水流量17900立方米每秒調減到15000立方米每秒,累計攔洪26.7億立方米,相當於20個西湖的水量,為長江下遊有效應對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作出突出貢獻,收到了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表揚信、感謝信。
「廣元1000噸級貨櫃班輪順利通過亭子口水利樞紐升船機,公益亭子口為川東北老區持續承擔著責任和使命……」9月29日,馮國忠在朋友圈分享亭子口樞紐無償為貨運船開閘通航的消息,瞬間獲得上百個點讚。
2019年6月,亭子口水利樞紐投資超10億元建設的通航建築物(升船機)投入試運行,標誌著該樞紐「防洪灌溉、城鄉供水、清潔發電、攔沙減淤、攔汙淨水、交通航運」六大功能配齊。
「最近我們還迎來一個歷史性突破,10月26日,亭子口水利樞紐年發電量實現31.75億千瓦時,首次達到設計值。截至當日,實現安全運行2634天,累計清潔發電近200億千瓦時,上繳稅收超13.5億元。亭子口水利樞紐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逐步完善城鄉供水、航運、攔沙減淤、梯級補償、攔汙淨水等公益功能,真正做到造福一方百姓。」該公司黨委書記李陽在言語間難掩自豪。
在川言川,在川思川,在川為川。大唐亭子口人言如斯,行亦如斯,修建一座大壩,保一江安瀾,造福一方百姓。
大唐亭子口水利樞紐,已與這一方水土的命運緊緊相連。在建設初期,它推動3萬移民和諧搬遷,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建成投產後,它為秦巴山區連片脫貧致富助力續航。看,依仗著它所帶來的安定,在下遊十來公裡的地方,沒了水患的杜裡壩正發生巨變——7年前,這裡一片荒蕪。如今,高樓大廈在這裡拔地而起,萬家燈火璀璨耀眼……
責任編輯:王萍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