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諧的「鄰居倆」
聚少離多的中日兩國
12年間關係和諧時期不超過4年
小泉拜鬼
21世紀開端的中日關係似乎就已經為新世紀兩國關係定了調。在2001年至今的12年間,鄰居倆雙方真正心平氣和在一起「過日子」的時間,算起來不超過4年。
在2001年到2006年小泉純一郎任日本首相期間,小泉不顧中方反對6次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逼近冰點。2007年,還是小泉的接任者安倍晉三的破冰之旅將兩國關係再次拉回正軌。然而3年後,兩國關係再度因撞船事件、釣魚島問題等陷入低潮期。【詳細】
日本首相:「麻煩製造者」
靖國神社:參拜不止 抗議不息
日本在兩國外交上一直扮演著「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等無一不是因為日方原因所致。點一把火才知道煙大,捫一口酒才知道勁足,這是日本政客們知道卻總改不了的毛病,愛鬧脾氣的日本承受不了「斷交」的代價,一場購島鬧劇引發的示威就讓在華日企損失了8億人民幣,便是最好的例證。
於是,在製造麻煩之後,日本政要們總要主動跟中國套近乎,但卻總不承認錯誤所在,甚至演起「兩面派」。對此,中國自然不「爽」,對日本的百般示好擺出一副愛答不理的模樣,催促日本反思。【詳細】
中國愛答不理不肯原諒,日本為套近乎費盡心機
於是,當中日兩國關係處於低谷時,總是看到這樣一副尷尬場景:日本政要想盡各種手段想跟中國領導人搭上線,套套近乎,奈何總是「熱臉貼上冷屁股」,中國一副高貴冷豔、不肯原諒的模樣。而這一幕在近年兩國關係史上已經上演了許多次。走廊外交、偶遇外交、搭訕外交、站立外交、借筆外交……日本首相為見中國領導人一面,可謂費盡心思。
小泉首相反覆無常 鐵娘子吳儀拂袖而去
吳儀對日本說不
2005年,中日關係因釣魚島、靖國神社等問題陷入1972年以來的最低谷,兩國領導人4年未見一面。當年4月,為能在萬隆會議上見上胡錦濤一面,小泉在會議上主動為日本二戰時期的行為表示道歉,終於贏得了與胡錦濤見面的機會。誰知小泉回國立馬變臉,無視胡錦濤呼籲,參拜靖國神社。當時,時任中國副總理吳儀正在日本訪問,得知這一消息,她立馬知會日本,取消與小泉的會面並即刻提前回國。【詳細】
尷尬小泉耍心眼套近乎,溫總借筆不卑不亢
小泉刻意向溫家寶借筆
當年12月的東亞峰會上,小泉舊戲重演。在峰會前夕,日本就屢屢表示,要力爭與中國領導人會晤。豈料,中國外交部對此連連說「不可能」。後來,日本提出中日韓三國外長會同樣吃了閉門羹。小泉在會上尷尬不已,不斷尋找著與中國領導人攀談的機會,他跟中韓領導人談韓國電視劇,跟溫家寶談海鮮,跟隨行記者講中國的螃蟹。直到會議末期他還沒放棄機會。在籤字儀式上,與溫家寶鄰座的他靈機一動,傾身靠向溫家寶示意借筆,在尷尬的幾秒鐘裡,溫家寶都沒理會,直到最後還是不卑不亢滿足了小泉所求。【詳細】
麻生太郎尾隨李肇星,洗手間裡套近乎
次年7月,東協地區論壇上時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也來了這麼一招。在會談期間,為了能跟時任中國外長的李肇星「搭上話」,麻生尾隨後者到洗手間,上演了一場自導自演的外交喜劇。而對這場讓麻生十分滿意的「廁所外交」,日媒卻冷眼以待,害怕家醜外揚似的對此事「集體沉默」。【詳細】
溫家寶「不帶日本玩」,野田峰會上現眼
溫家寶「不帶日本玩」
小泉和麻生為跟搭上話,看起來有些「低聲下氣」,但跟野田相比,他們的遭遇已屬不錯。2012年11月的亞歐峰會,時任日本首相野田急盼著能跟溫家寶談上幾句。在開幕式結束領導人合影后,野田故意站在原地等溫家寶路過。當溫家寶路過身旁時,他面露微笑,眼神滿是期待,誰知溫直接將其無視,眼睛掃都沒掃野田一眼。這讓野田尷尬不已,難掩沮喪之情。兩人在會上第二次擦肩而過是在會議結束後,溫家寶離開時雖然早就看到野田,但卻徑直從其身邊經過,連旁光都懶得掃他一眼。野田望著溫家寶背影,抿著嘴,表情極為尷尬。日本讀賣新聞這樣評價道:中方在會議上根本「不帶日本玩」。【詳細】
短短5分鐘,習主席給足安倍面子
習近平接安倍親筆信
9月5日,安倍終於如願在G20峰會上見到了習近平。為了這短短的5分鐘,安倍費勁了心思。今年1月安倍就已經給習近平寫了親筆信,在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的當天,安倍就發來賀電。之後安倍派遣多名高官秘密訪華,並放風稱隨時願意與習近平進行首次會談。在這次會面前,安倍也早早通過日媒放出口信,十分期待能跟習近平見面。
而中方對安倍的熱情似乎很是冷淡。8月27日,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在回答G20「習安會」問題時,批評日本只會「耍嘴皮子,擺樣子,從不邁步子」。在8月底的東協防長會上,日本防長主動跟中國防長常萬全套近乎,常不客氣地對對方說:「現在是挑事者糾正錯誤的時候了」。如此說來,這次G20兩國首腦相見,習近平給足了安倍面子。【詳細】
結語
如果從1972年算起,中日「友好關係」已經走過了41個年頭,但是「兩家人」卻依然沒過明白。一座小島、一本教科書和一座拜鬼的廟,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了「鄰居倆」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兩國關係總在起起伏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感情穩定期」絕難再見,且糾紛頻率也越來越高。面對如此困境,中日兩國都應反思,島嶼之爭、靖國神社等問題是不是到了該徹底清算和解決的時刻了?兩國又該以何樣的方式做個最終的「了斷」?以便重新找回「初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