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伯牙子期傳說」赫然在列,成為蔡甸區第一個國家級「非遺」。
此次公布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各153項。其中,共有30項民間故事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選,「伯牙子期傳說」成為其中之一。這不僅標誌著蔡甸區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而且對弘揚知音文化精髓、打造知音文化品牌,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伯牙子期傳說」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以古代音樂人物為主體的傳說故事,基本內容為人熟知。晉國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國,行船至馬鞍山一帶撫琴自娛,與當地樵夫鍾子期結為知音,約定來年再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約,不想鍾子期已抱病身亡,伯牙痛惜世上再無知音,在子期墓前割弦斷琴,發誓終身不再彈琴。
該傳說起源於戰國時期,兩千多年來不僅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於民間,古籍中也多有文字記載。至明萬曆,出現了記錄伯牙子期傳說的民間話本《貴賤相交》,馮夢龍據此創作了話本小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使其故事更加生動曲折,內容更加豐富完整。作為伯牙子期傳說的發源地,蔡甸及周邊至今還留存著許多與之相關的地名風物,如馬鞍山、集賢村、鍾子期墓、知音亭等。
近年來,蔡甸區以伯牙子期傳說為基礎,深入挖掘知音文化內涵,打造知音文化品牌。不僅編輯出版了《知音九章》、《知音故事集》等文化專著,創作編寫了《知音故裡行》、《請到知音故裡來》等音樂作品,而且在新農中心小學設立了「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知音文化藝術」也已成功舉辦五屆。【以上內容來源於蔡甸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