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谷山問茶記

2020-08-17 儒風大家


問茶聖谷山


庚子初秋,應聖谷山茶場主人高建華、程娜伉儷邀請,七八好友赴山東日照巨峰鎮深山問茶、瀕海論道。

巨峰鎮被稱為「江北綠茶第一鎮」,這裡三面環山,一面瀕海,氣候宜人,原始生態風貌保存良好,森林覆蓋率41%,是中國江北最大綠茶基地和世界三大海岸綠茶基地之一。

這裡也是「聖谷山」故事的發源地。


(一)

我們要去的第一個茶山,在離鎮子大約30公裡的大梁山地區。車子在盤山公路上輕快奔跑,大家的情緒也隨著起伏的山勢昂揚起來。山海之間,薄霧流嵐輕輕掠過,一直飄到峰頂。

忽然,眼前出現一片黑松林。黑松的造型美極了!每一株都姿態各異,翹首以待,等著你來。過了黑松林,就到了聖谷山茶園的地界。

深山。安靜得出奇——除了各種昆蟲的鳴叫。終於,車子停在了一個農家小院,有兩位老人出來迎接我們,他們常年在這裡守護茶園。


聖谷山深山茶園


《茶經》上說上等茶生於「爛石」。「爛石」是指雜有碎石的土壤,它不僅能保證土層的通透性,還能提供各種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好茶出深山。高建華說,這些年的做茶經歷使他懂得:決定茶葉質量的根本是茶園,茶園最好選在遠離現代文明的淨土。

高建華介紹說,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前一直處於「蠻荒狀態」,從未開發和耕種。放眼望去,周邊植被鬱鬱蔥蔥,一路上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出沒其中,隨處山泉淙淙、清澈見底。土壤、植被、大氣、水的純真,保證聖谷山茶葉有著優越的生長環境。

美國雨林認證的官員也被這裡的環境徵服了——2014年7月24日「聖谷山」獲得美國雨林聯盟的雨林認證證書。雨林聯盟審核人員考察了聖谷山茶園的水土、大氣、建築物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情況,了解茶園工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相關勞動福利,考察了茶場與周邊社區關係的建設:總共100條審核標準,聖谷山全部達到,在「自然生態」「社區關係」以及「員工福利」等方面更是達到滿分。

我們一路走,一路看。這裡的茶叢與其它雜樹相伴而生。路邊的野花,大多叫不上名字,藍的、紫的、白的,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吸引著各色的蝴蝶飛舞其間。尤其是黑蝴蝶,多姿又多情,它們不怕人,有一隻就落在了一位夥伴身上,揮之不去。野葡萄熟了,一串一串的紫色,最宜入畫,引得同行畫家躍躍欲試。地上鋪著綠色的「草毯」,厚厚的,一直鋪展到遠方……


(二)

第二座茶山離鎮子不遠,不過這裡可不簡單——是日照南茶北引最早的實驗田。

茶本出產南國,《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上世紀50年代起,山東就開始探索從南方引種茶樹,效果不盡人意。1966年,日照引種取得成功,並逐漸成為山東茶的最大產地。這個叫做「老牛頭頂」的大山中的一片陡坡就記載了這個重要的歷史開端。

從鎮上出發,很快就到了山腳下。由於這段山路人跡罕至、荒草叢生,所以只能徒步上山。我們一行人每人拿一把長柄雨傘,兼作手杖,魚貫而行。山澗溪流一路相伴,並數次截斷去路,我們只得投石問路,步汀而過。


聖谷山深山茶園


目的地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映入眼帘。主人介紹說,這竹林是與茶樹一同從南方引種成功的,50多年的老竹林參天而發,這在北方比較罕見。

茶樹生長的山坡非常陡峭,人爬上去頗費氣力。主人說,當初看中這片茶園,並非產業考量,而是為了妥善保存這段寶貴的歷史。茶園之旁、竹林之下有一間當年的看管房,只剩殘垣斷壁,被竹子包圍。一位同行的夥伴說,此情此景,真想留下在此「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這片茶園出產的茶,被高建華命名為「初味」——南茶北引最初的味道。

「南茶北引」的成功是中國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打破了長期統治茶界「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理論,擴大了茶葉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區域。更重要的是,南茶北引後,茶葉口味明顯優化。

以日照茶為例,由於它生長於山海之間、經歷冰雪淬鍊、晝夜溫差大、生長緩慢,使它具備了南方茶所沒有的特點,例如:香氣高、滋味濃、葉片厚、耐衝泡。現在市面上的日照茶比同等級別的南方茶價格高很多,以至於市場上一度出現用南方茶冒充日照茶的現象。

生於斯、長於斯的高建華,把日照茶當成天大的事來看、來做,用初心守護著初味。


(三)

我們探訪的第三個茶園在高建華的祖籍地,也是「聖谷山」品牌的發源地——聖公山。當年,高建華取「茶生山谷間」之意,把家鄉的聖公山修改一字,成就了一個地理品牌。

這裡的茶園採用了更先進的培植理念。例如將茶樹的株距從二三十釐米擴大到50釐米,行距從一米二三擴大到1.8米,雙株改為單株,茶樹呈三角形排列,並且在1米多深的茶葉根部施上發酵牛糞、有機肥等,有效改善了茶樹的生長空間和條件。

他們還引進了以色列的節水滴灌設備,日本專家建議使用的「綠色」農膜,在田間地頭建起小型氣象站,搭建起「智慧茶園」,在電腦和手機上就可以監控生產現場,調控生產設施……


聖谷山深山茶園


當然,以前堅守的「笨方法」不會放棄:選用無性系品種,保證其來自有機農業系統;對於茶園的蟲害,堅決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而是使用物理防蟲法;全部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劑……

目前,聖谷山擁有有機認證的茶園400餘畝,通過美國雨林聯盟認證,歐盟、美國和日本國際有機認證茶園115畝,綠色無公害合作社茶園1000餘畝。2020年4月,又完成新建標準化現代茶園面積300餘畝。

毫無疑問,這讓聖谷山的「品質實力」傲視群雄。


(四)

坐而論道的地方,選在了「聖谷山1966茶博園」——再沒有比這裡更合適的地方了。


聖谷山1966茶博園


這裡原來是鎮上的糧倉。聖谷山茶場總經理趙會會說,糧倉珍藏著每個巨峰人的歷史記憶,但後來被廢棄,通過文化的注入,聖谷山使它煥然一新,變成了一個茶博園,包括茶空間、茶展覽館、茶民宿、茶學院、茶餐廳等文化要素。

之所以叫1966茶博園,一是為了紀念「南茶北引」這個日照茶發展史上的開啟之年;二是因為高建華出生於1966年。為了建設茶博園,聖谷山已投資5000多萬元。高建華說:建設這個項目,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打造一個「形而上」的東西,它屬於文化範疇。在這裡,人們可以了解茶的歷史,品味茶的文化,感受精神的愉悅。


聖谷山茶展館


新建成的聖谷山智能化生產車間也在茶博園內。我們戴上鞋套、頭套,穿上白色的工作服,進入生產車間,這裡一塵不染,潔淨明亮,一條密閉的生產線正在工作中。

高建華介紹說,這套生產線全部由電腦控制,自動稱重,進入殺青和碾揉環節,溫度、溼度均可以通過計算機設定和調節,與人工炒茶不同,這套設備多了解塊和復揉兩道工序,而且可以循環烘乾,直至炒出最好的綠茶。


聖谷山智能化生產車間


在聖谷山研發中心,我們感受了一杯茶背後的技術含量。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韓國韓瑞大學教授、博導姜育發,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教授,浙江大學甘智華教授團隊,日本靜岡縣立大學茶學中心主任中村順行教授團隊等高端茶行業技術人才,成為聖谷山的「大腦」和智庫。

在山東農業大學茶學系的幫助下,聖谷山研製成功日照紅茶,於2009年獲得山東省第一張工業生產許可證,給「南茶北引」40多年日照只能生產綠茶的歷史畫上句號。2012年,聖谷山花茶問世;2017年,聖谷山又瞄準黑茶;2018年,在茶葉專家劉仲華和包小村的支持下,利用來自聖谷山茶園的日照綠茶夏季原料製作出黑茶產品「茯磚」……

到現在,聖谷山已經覆蓋綠茶、紅茶、花茶、黑茶、白茶等多個品種,成為北方茶的「全能王」。


「東夷瑞草」獲得世界綠茶評比會最高金獎


在品茶室,主人介紹了一款叫「東夷瑞草」的高端茶。它從原料、制茶工藝等方面入手,全部採用初春一芽一葉的原料,5萬個茶芽才能製成一斤東夷瑞草,攤晾和殺青時間更長,不揉不壓,保持了日照綠茶自然的感官。「在保持了日照綠茶特有品質的同時,提煉出了味道鮮美、甜味濃鬱和口感清爽等特點。」高建華說。

2019年8月,在日本靜岡舉行的世界綠茶評比會上,「東夷瑞草」獲得「最高金獎」,在全世界總計103件參賽茶樣中排名第三,堪稱日照綠茶的奇蹟,也證明了日照綠茶品質達到世界頂級綠茶的水平。大家飲之,果然鮮甜清爽、沁人心脾,妙不可言。


「聖谷山」創始人高建華先生


茶博園的顯眼處有一句標語「仁者樂山——聖谷山」。我們覺得,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宣傳語,而是聖谷山人發自內心深處的宣言。

高建華曾經說過,做茶是一個良心活。做好茶不正需要仁者麼?朱熹在解釋「樂山」時說,「仁者安於義禮」像山一樣「厚重不遷」,所以樂山。我們認識的高建華不就是這樣一位志存高遠、擇善固執的仁者麼?

相關焦點

  • 這就是山東|聖谷山,還原茶作為一片葉子的本質
    日照聖谷山茶場創始人高建華取「茶生山谷間」之意,借山名修改一字,於是日照綠茶品牌「聖谷山」帶著茗香從這裡走出,也讓「日照綠茶」這一年輕的地理品牌聲名遠播,成為北方茶的典範。從黃海之濱到趵突泉邊日照聖谷山茶場大梁山有機茶園日照聖谷山茶場董事長高建華高建華和聖谷山的故事,緊密地與日照和濟南兩座城市相關聯著。
  • 茶香日照·聖谷山:2020中國日照茶產業標準與品牌發展峰會
    為推動日照綠茶標準化體系建設, 不斷提升日照綠茶品牌影響力,8月28日,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主辦的「中國茶業營銷年—2020中國日照茶產業標準與品牌發展峰會」在日照舉辦,全國各地百餘位茶企代表出席峰會,加強了日照茶企與國內知名茶企的交流合作。
  • 「聖谷山」杯8月剪影主題攝影月賽獲獎公示!
    日照聖谷山茶場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園種植、茶葉加工及銷售於一體的實體單位。其前身為2002年成立的日照聖谷經貿有限公司, 2012年更名為日照聖谷山茶場有限公司。「聖谷山」商標於2007年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2010年,「聖谷山」牌綠茶被評為山東名牌。
  • 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到訪日照聖谷山茶場
    大眾網日照11月21日訊(記者 萬嵩)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在日照聖谷山茶場有限公司和日照市嵐山區人社局的邀請下,到訪日照聖谷山茶場,從成功運作的湖南「保靖黃金茶」「白金茯」「桑植白茶」的角度,對正在推進的日照黑茶項目給予方向性建議,對正在建設中的日照聖谷山茶文化產業博覽園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 日照聖谷山招引日本茶葉專家 助力日照茶機械化水平提升
    參觀制茶車間進行座談為王亞雷會長頒發聘書為中村順行教授頒發聘書與王亞雷會長籤約與中村順行教授籤約合影留念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12月16日訊(記者 陳平平 見習記者 豐揚)12月14日,世界茶聯合會副會長、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日本靜岡縣立大學食品營養環境科學研究院茶學綜合中心主任、特任教授中村順行一行到日照聖谷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並洽談合作事宜,籤訂合作協議。
  • 聖谷山魯冰花:高品質茉莉花茶扭轉傳統印象走高端(組圖)
    借製作工藝植入高端概念  近日,記者走訪濟南茶葉批發市場,日照聖谷山專賣店工作人員現場泡製他們的花茶「魯冰花」,頓時滿屋飄香。記者品嘗了一下茉莉花茶的味道,清淡而香味撲鼻,唇齒久久留香。據專賣店工作人員介紹,魯冰花去年一經上市便吸引了眾多老茶客。
  • 第二屆日照茶會舉辦 以茶會友追求「無我」
    」的形式,大家圍成圓圈泡茶、品茶,19位茶席布置者以及百餘名茶友、遊客齊聚會場,大家以茶會友追求和諧平等的「無我」精神。在茶會中大家以茶對傳言,廣為聯誼,忘卻自我,打成一片。大家約定泡四道茶,分別奉給了旁邊的茶友和觀眾。活動其間,還配有優雅的古箏表演和搶紅包送春茶遊戲,活躍了茶會的氛圍。記者看到,茶友們布置的茶席各具特色,都有各自的主題。
  • 藝術鑑賞|武夷問茶
    5月8日三訪武夷山,劉牧先生開始「問茶」之行。之後,他到桐木關,順路而下看了多處正山小種紅茶的茶田,同時參觀茶場,觀看制茶流程,拜訪制茶師傅,請教茶葉專家、茶藝師。最重要的是他在走訪中喝到了許多名茶、好茶。巖茶最講巖韻,名茶、好茶巖韻各具特色。巖韻,在品飲時,茶人都能清楚的感覺到卻很難把它說明白,哪怕是高級茶藝專家。有人說巖韻,是「清、香、甘、活」;有人說,是「巖骨花香,味兼紅綠茶之長」;有人乾脆說,是「石頭味」。
  • 揭秘日照職業炒茶人的苦與樂!33的他成大師……
    評審茶樣  大眾網日照9月25日訊(記者 崔維成)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炒茶師是「越老越香」,多數都是年紀很大的師傅,但是李為峰就是一個例外,33歲的他在日照茶界已經小有名氣,他是日照綠茶前行的傳承者和希望
  • 臺灣「 有記名茶 」茶行
    大稻埕曾經有上百家茶行,茶行裡面師傅忙著將臺灣各地運送過來的茶葉分級、篩選、烘培。茶廠外面透著陣陣茶香,那是大稻埕風華正盛的味道。如今雖然歸於平淡,但是可以從「有記名茶」依稀找到當年的容貌。有記名茶來自福建安溪產茶世家,目前掌舵的經營者王連源是第四代。
  • 但問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茶必須與水結合才能成為飲品,在語義學上,我們會看到水與茶結合,產生了茶水,與果結合產生了果汁,果汁與茶水的並肩,就是一種涼性的製造,讓人安靜、平和、清冽。而肉類和酒,被視為熱性的食物,熱讓人想起發熱症、熱鬧、喧譁、煩躁不安……甚至是整個塵世。故玄學家與佛教徒將茶視為清淡、悟道的良友,意味深遠。   古人深信,人的身體和思想都會受環境影響。
  • 龍井問茶聯
    遊杭州不品西湖龍井茶是遺憾,品過西湖龍井而不到龍井問茶也是遺憾
  • 梅記茶行:一百年很短,無非是一杯茶的距離
    這是村中標誌建築,也是梅記茶行的發祥地,也被稱作「梅記土樓」。緊挨著在泰山樓附近三公裡處,還有祠堂、私塾、居房。建築物像是鐫刻著王家一百年來走過的風霜,連帶著敘說著往事的,還有王家院子的桂花樹。碩大的桂花樹開出了一樹巨大的樹冠,每當秋季來臨的時候,滿樹的桂花飄散地全村都是。為此,王智育的父親王曼堯還創製了梅記「桂花老鐵」。
  • 山水茶記
    南方有嘉木,生乎山水之間,長於巖土之上,採乎立秋之日,制乎傍晚之時。立秋晨,躬身採制,午夜茶成,聞之清香撲鼻,遂生品飲之思。翌日晨起,沐浴更衣,挽茶具籃,邀父母表弟妹入山覓泉,欲尋石溪幽靜處,置麻巾雅器,採山野蒔花,取流泉潔水,作立秋之茶席。山澗小溪,流水泠泠,漱於茶林之間,蜿蜒曲轉,竟成一盛景,祛人心之浮躁,消酷夏之悶暑。隔岸有巨石焉,頗平整可觀,背山林而面碧水,松竹相映,彩蝶追飛。
  • 十年育鬥記 ——鬥記2016陳茶鑑道茶之旅札記
    而此行最令我收穫良多的,是我再一次感受了鬥記「用心做茶,做好茶」的箇中深意。此行距離上一次的鬥記尋茶之旅,時隔四年。四年的時間裡,我在對茶的學習和領悟中成長,而鬥記,卻是在裂變,在爆發。而關於鬥記的茶,無論怎樣的描述,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所說的,不過是那茶滋味的冰山一角。抑或無論怎麼好的句子去描述,還有,還有,沒有說完的部分。鬥記的前世今生
  • 龍井問茶
    感謝南周地理版楊老師的約稿和鼓勵,本來以我對寫文章的抗拒心理,是不會有早春那篇香市以及這次的問茶稿的。)        九溪十八澗在西湖以西的群山之中,「北接龍井,南貫錢塘江」。自之江路的九溪徐村起步,往雲山深處行去,一路茂林、芳草、溪澗、茶田,觀之不盡,末了來到風篁嶺上的龍井村,便是龍井茶傳統四字號——「獅、龍、雲、虎」之最上品者:獅峰龍井原產地。
  • 約茶記,約上自己喝杯茶
    「約茶記」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尷尬,我們站在新茶友的角度出發,掙脫傳統茶文化的舒服,以輕鬆自由的方式分享茶知識、茶文化。我們以團隊成員為原型,將自己幻化成故事中的人物,並將茶的知識與文化融其中。他們都是個性鮮明,又各有所長的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