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聖谷山
庚子初秋,應聖谷山茶場主人高建華、程娜伉儷邀請,七八好友赴山東日照巨峰鎮深山問茶、瀕海論道。
巨峰鎮被稱為「江北綠茶第一鎮」,這裡三面環山,一面瀕海,氣候宜人,原始生態風貌保存良好,森林覆蓋率41%,是中國江北最大綠茶基地和世界三大海岸綠茶基地之一。
這裡也是「聖谷山」故事的發源地。
我們要去的第一個茶山,在離鎮子大約30公裡的大梁山地區。車子在盤山公路上輕快奔跑,大家的情緒也隨著起伏的山勢昂揚起來。山海之間,薄霧流嵐輕輕掠過,一直飄到峰頂。
忽然,眼前出現一片黑松林。黑松的造型美極了!每一株都姿態各異,翹首以待,等著你來。過了黑松林,就到了聖谷山茶園的地界。
深山。安靜得出奇——除了各種昆蟲的鳴叫。終於,車子停在了一個農家小院,有兩位老人出來迎接我們,他們常年在這裡守護茶園。
聖谷山深山茶園
《茶經》上說上等茶生於「爛石」。「爛石」是指雜有碎石的土壤,它不僅能保證土層的通透性,還能提供各種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好茶出深山。高建華說,這些年的做茶經歷使他懂得:決定茶葉質量的根本是茶園,茶園最好選在遠離現代文明的淨土。
高建華介紹說,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前一直處於「蠻荒狀態」,從未開發和耕種。放眼望去,周邊植被鬱鬱蔥蔥,一路上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出沒其中,隨處山泉淙淙、清澈見底。土壤、植被、大氣、水的純真,保證聖谷山茶葉有著優越的生長環境。
美國雨林認證的官員也被這裡的環境徵服了——2014年7月24日「聖谷山」獲得美國雨林聯盟的雨林認證證書。雨林聯盟審核人員考察了聖谷山茶園的水土、大氣、建築物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情況,了解茶園工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相關勞動福利,考察了茶場與周邊社區關係的建設:總共100條審核標準,聖谷山全部達到,在「自然生態」「社區關係」以及「員工福利」等方面更是達到滿分。
我們一路走,一路看。這裡的茶叢與其它雜樹相伴而生。路邊的野花,大多叫不上名字,藍的、紫的、白的,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吸引著各色的蝴蝶飛舞其間。尤其是黑蝴蝶,多姿又多情,它們不怕人,有一隻就落在了一位夥伴身上,揮之不去。野葡萄熟了,一串一串的紫色,最宜入畫,引得同行畫家躍躍欲試。地上鋪著綠色的「草毯」,厚厚的,一直鋪展到遠方……
第二座茶山離鎮子不遠,不過這裡可不簡單——是日照南茶北引最早的實驗田。
茶本出產南國,《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上世紀50年代起,山東就開始探索從南方引種茶樹,效果不盡人意。1966年,日照引種取得成功,並逐漸成為山東茶的最大產地。這個叫做「老牛頭頂」的大山中的一片陡坡就記載了這個重要的歷史開端。
從鎮上出發,很快就到了山腳下。由於這段山路人跡罕至、荒草叢生,所以只能徒步上山。我們一行人每人拿一把長柄雨傘,兼作手杖,魚貫而行。山澗溪流一路相伴,並數次截斷去路,我們只得投石問路,步汀而過。
聖谷山深山茶園
目的地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映入眼帘。主人介紹說,這竹林是與茶樹一同從南方引種成功的,50多年的老竹林參天而發,這在北方比較罕見。
茶樹生長的山坡非常陡峭,人爬上去頗費氣力。主人說,當初看中這片茶園,並非產業考量,而是為了妥善保存這段寶貴的歷史。茶園之旁、竹林之下有一間當年的看管房,只剩殘垣斷壁,被竹子包圍。一位同行的夥伴說,此情此景,真想留下在此「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這片茶園出產的茶,被高建華命名為「初味」——南茶北引最初的味道。
「南茶北引」的成功是中國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打破了長期統治茶界「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理論,擴大了茶葉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區域。更重要的是,南茶北引後,茶葉口味明顯優化。
以日照茶為例,由於它生長於山海之間、經歷冰雪淬鍊、晝夜溫差大、生長緩慢,使它具備了南方茶所沒有的特點,例如:香氣高、滋味濃、葉片厚、耐衝泡。現在市面上的日照茶比同等級別的南方茶價格高很多,以至於市場上一度出現用南方茶冒充日照茶的現象。
生於斯、長於斯的高建華,把日照茶當成天大的事來看、來做,用初心守護著初味。
我們探訪的第三個茶園在高建華的祖籍地,也是「聖谷山」品牌的發源地——聖公山。當年,高建華取「茶生山谷間」之意,把家鄉的聖公山修改一字,成就了一個地理品牌。
這裡的茶園採用了更先進的培植理念。例如將茶樹的株距從二三十釐米擴大到50釐米,行距從一米二三擴大到1.8米,雙株改為單株,茶樹呈三角形排列,並且在1米多深的茶葉根部施上發酵牛糞、有機肥等,有效改善了茶樹的生長空間和條件。
他們還引進了以色列的節水滴灌設備,日本專家建議使用的「綠色」農膜,在田間地頭建起小型氣象站,搭建起「智慧茶園」,在電腦和手機上就可以監控生產現場,調控生產設施……
聖谷山深山茶園
當然,以前堅守的「笨方法」不會放棄:選用無性系品種,保證其來自有機農業系統;對於茶園的蟲害,堅決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而是使用物理防蟲法;全部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劑……
目前,聖谷山擁有有機認證的茶園400餘畝,通過美國雨林聯盟認證,歐盟、美國和日本國際有機認證茶園115畝,綠色無公害合作社茶園1000餘畝。2020年4月,又完成新建標準化現代茶園面積300餘畝。
毫無疑問,這讓聖谷山的「品質實力」傲視群雄。
坐而論道的地方,選在了「聖谷山1966茶博園」——再沒有比這裡更合適的地方了。
聖谷山1966茶博園
這裡原來是鎮上的糧倉。聖谷山茶場總經理趙會會說,糧倉珍藏著每個巨峰人的歷史記憶,但後來被廢棄,通過文化的注入,聖谷山使它煥然一新,變成了一個茶博園,包括茶空間、茶展覽館、茶民宿、茶學院、茶餐廳等文化要素。
之所以叫1966茶博園,一是為了紀念「南茶北引」這個日照茶發展史上的開啟之年;二是因為高建華出生於1966年。為了建設茶博園,聖谷山已投資5000多萬元。高建華說:建設這個項目,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打造一個「形而上」的東西,它屬於文化範疇。在這裡,人們可以了解茶的歷史,品味茶的文化,感受精神的愉悅。
聖谷山茶展館
新建成的聖谷山智能化生產車間也在茶博園內。我們戴上鞋套、頭套,穿上白色的工作服,進入生產車間,這裡一塵不染,潔淨明亮,一條密閉的生產線正在工作中。
高建華介紹說,這套生產線全部由電腦控制,自動稱重,進入殺青和碾揉環節,溫度、溼度均可以通過計算機設定和調節,與人工炒茶不同,這套設備多了解塊和復揉兩道工序,而且可以循環烘乾,直至炒出最好的綠茶。
聖谷山智能化生產車間
在聖谷山研發中心,我們感受了一杯茶背後的技術含量。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韓國韓瑞大學教授、博導姜育發,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教授,浙江大學甘智華教授團隊,日本靜岡縣立大學茶學中心主任中村順行教授團隊等高端茶行業技術人才,成為聖谷山的「大腦」和智庫。
在山東農業大學茶學系的幫助下,聖谷山研製成功日照紅茶,於2009年獲得山東省第一張工業生產許可證,給「南茶北引」40多年日照只能生產綠茶的歷史畫上句號。2012年,聖谷山花茶問世;2017年,聖谷山又瞄準黑茶;2018年,在茶葉專家劉仲華和包小村的支持下,利用來自聖谷山茶園的日照綠茶夏季原料製作出黑茶產品「茯磚」……
到現在,聖谷山已經覆蓋綠茶、紅茶、花茶、黑茶、白茶等多個品種,成為北方茶的「全能王」。
「東夷瑞草」獲得世界綠茶評比會最高金獎
在品茶室,主人介紹了一款叫「東夷瑞草」的高端茶。它從原料、制茶工藝等方面入手,全部採用初春一芽一葉的原料,5萬個茶芽才能製成一斤東夷瑞草,攤晾和殺青時間更長,不揉不壓,保持了日照綠茶自然的感官。「在保持了日照綠茶特有品質的同時,提煉出了味道鮮美、甜味濃鬱和口感清爽等特點。」高建華說。
2019年8月,在日本靜岡舉行的世界綠茶評比會上,「東夷瑞草」獲得「最高金獎」,在全世界總計103件參賽茶樣中排名第三,堪稱日照綠茶的奇蹟,也證明了日照綠茶品質達到世界頂級綠茶的水平。大家飲之,果然鮮甜清爽、沁人心脾,妙不可言。
「聖谷山」創始人高建華先生
茶博園的顯眼處有一句標語「仁者樂山——聖谷山」。我們覺得,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宣傳語,而是聖谷山人發自內心深處的宣言。
高建華曾經說過,做茶是一個良心活。做好茶不正需要仁者麼?朱熹在解釋「樂山」時說,「仁者安於義禮」像山一樣「厚重不遷」,所以樂山。我們認識的高建華不就是這樣一位志存高遠、擇善固執的仁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