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曉博
◎來源 | 劉曉博說財經(liuxb929)已獲授權
近日,央行公布了 「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
這份意見,是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聯合印發的,一共有30條。它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發展,送上了一堆利好。
受這份文件的影響,今天A股裡「大灣區板塊」有明顯的上漲,部分個股還出現了漲停。
仔細研究這份文件,你會發現:廣州收穫的利好更多一些,是大贏家;香港、深圳也有利好,但力度一般(深圳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是今年資本市場最大動作,因為已經公布,所以沒有寫入)。不過跟去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比,也沒有明顯超越的東西,只是豐富了很多細節。
至於澳門和珠海,有收穫,也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鬱悶……
先看一下澳門和珠海的鬱悶——澳門證券交易所,沒有被提及!
2019年2月18日,國家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裡,曾明確提出「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
到了2019年10月12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在一個公開論壇上透露,「我們協助澳門特區政府做了一個澳門證券交易所的方案,希望澳門證券交易所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為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做一些準備。這個已經報給中央了。」
而且他還透露,具體幫助澳門規劃設計證交所的,主要是深圳和深圳證券交易所。
隨後,坊間一直有強烈預期: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澳門證券交易所可能成為中央送給澳門的一個大禮。
但是,這個願望落空了。
澳門證券交易所再次被提及,是2020年4月特首賀一誠發表的《2020年施政報告》。報告說:澳門將設立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正在研究和探索設立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交易所。澳門還將探索「允許資本在澳門和橫琴之間自由流動」。
雖然澳門、廣東這邊言之鑿鑿,但央行、證監會等四大部門發布的最近文件裡沒有提及,這就有點惹人猜測了。
「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裡,提到澳門金融的時候是這樣表述的:
支持港澳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推動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支持澳門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絲路基金及相關金融機構在香港、澳門設立分支機構。
但這份文件裡還有一句話——「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赴港澳融資、上市。」
「上市」的前提,必須有證券交易所。澳門目前沒有,何談「赴港澳融資、上市」?所以,澳門證券交易所還是要設立的?其實也未必,因為這句話是港澳並稱,或許想表達的意思是,支持創新企業到港、澳融資,到香港上市。
那麼問題來了。澳門證券交易所,為什麼有降溫的趨勢?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在中國範圍內,已經有4個正式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臺北、上海和深圳。即便臺北交易所用途不大,也有港滬深3個股市,再加上北京新三板,要說也夠用了。
近年來,國家試圖把金融資源進一步集中到上海,以便在全球爭奪金融話語權。金融要素市場太分散,不利於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在上海設立科創板,並率先實行註冊制,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在澳門設立證券交易所,意味著中國除臺灣外的4個交易所,3個在大灣區,其他片區肯定有看法。而香港、上海也未必願意看到金融資源的分散。至於澳門本身的稟賦,說實話距離金融中心也比較遠。
澳門證券交易所到底還搞不搞?目前尚無定論,估計仍然在內部討論中。央行等四部門的最新文件沒有提及,顯然不是遺漏,而是等待結論。
證券交易所對一個城市的經濟拉動作用比較大,如果「澳交所」誕生,澳門顯然可以邁上一個新臺階,也讓珠海跟著受益。如果最終沒有實現,當然會比較失望。
相比之下,廣州則通過這份文件重申了一些利好。主要有四項:
1、研究探索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2、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
3、依託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立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廣州碳排放交易所的平臺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臺。
4、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
在金融方面存在短板,一直是廣州的痛。但金融跟高科技不同,它的布局是歷史形成的,只能通過「頂層設計」改變。近年來,在廣東省的支持下,廣州一直在跟中央政府溝通。終於藉助大灣區的東風,迎來了「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的利好。
為此,廣州在南沙橫瀝島尖規劃金融島(上圖),專門為廣州期貨交易所、大灣區銀行等接生。如同當年天津建設濱海新區的CBD——于家堡、響螺灣準備給「新三板」接生一樣。
不過,天津最終沒有能迎來新三板。那個新娘子的花轎在從深圳(老三板)抬往天津的途中,被北京搶走了。
廣州南沙橫瀝島尖規劃圖
至於廣州的期貨交易所,能否安安穩穩地降生?這個也要走一步看一步,因為前有「濱海新區的新三板之夢」,後有「澳門人民幣計價證券交易所之夢」。很多事情不落地,都可能有變數。
要知道,去年10月12日的時候,廣東省金融辦是預計廣州期貨交易所「年內獲得批准(見下圖)」的,現在不仍然要「研究研究」嗎。
目前中國內地有三個城市有期交所,一個是上海(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一個是鄭州(鄭州商品交易所)、一個是大連(大連商品交易所)。很多城市都有交易所的夢想。
從國家政策的趨向看,金融要素市場進一步向上海集中,才是方向。還是那句話,中央想做大做強上海,去跟紐約、倫敦競爭全球金融話語權,這是國家戰略。為此,深圳和上海資本市場的分工都可以打破,深圳有創業板上海仍然搞了科創板。
順便說一句,在給大灣區出臺金融支持30條之前的2個多月,央行等四部門還聯手上海市政府,印發過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同樣也是30條。
「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放在了金融支持長三角的前面,上海獨特的地位昭然若揭。在那份30條裡,政策含金量顯然要高不少,比如有「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等純乾貨。
在金融上,國家顯然對上海「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無論是香港還是深圳,或者是廣州、澳門,都無法撼動上海的金融地位。只有北京,可以悄悄地匯聚比上海更多的資金。在匯聚資金上,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杭州=深圳×2=廣州×3。
站在廣東省、大灣區的立場上,我們當然希望廣州期貨交易所和澳門證券交易所都能平安順產。
雖然大灣區的經濟體量沒有長三角大,但大灣區更緊湊、更集中、更市場化,也更有活力。這是大灣區的優勢所在。
◎本文作者 | 劉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