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原泉】
本月,臺灣在非洲的一個「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在與臺灣當局就兩億多美元的援助談判不歡而散之後旋即宣布同臺灣當局「斷交」。雖然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聖多美普林西比是一個名字十分拗口、地圖上難以找到、一聽一過很難留下深刻印象的國家,但聖普與臺當局的翻臉卻在島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聖普的翻臉,使得臺當局的所謂「邦交國」減少到21個,更有可能成為臺灣新一輪「斷交潮」的開端,而使本已岌岌可危的臺灣「外交」雪上加霜。
與中國不完全陌生的聖普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是位於西非幾內亞灣的一個島國,由聖多美島和普林西比島組成,總面積1000多平方公裡,人口不到20萬。然而這個在世界地圖上幾乎看不到的彈丸小國,卻與中國頗有因緣。
聖多美普林西比早在16世紀便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在20世紀70年代非洲葡屬殖民地獨立的浪潮當中,中國給予了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道義上的聲援和物質上的幫助,這其中也包括了聖多美普林西比。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聖多美普林西比同中國建立了較為友好的關係,聖普在1975年7月12日宣布獨立當天,即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在中聖建交期間,聖普曾接待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的訪問,而聖普則有兩任總統,一任總理和一任外長訪問過中國。中國曾經向聖普提供過經濟援助,派遣過醫療隊,協助當地建立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而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初,雖然當時的中國外匯儲備並不豐富,但為了緩解聖普外匯短缺,國際支付困難的狀況,中國同意與聖普進行易貨貿易,努力幫助聖普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可以說,在中國與聖普外交關係存續的二十多年當中,中國對聖普可謂仁至義盡。
聖多美島聖多美市原中國大使館
雖然自1997年起,在臺灣當局小恩小惠的誘惑下,聖普當局背信棄義同其「建交」,中聖兩國之間的政府關係開始中斷。但中聖之間自聖普建國起就建立的政治和經濟聯繫使中國對聖普的影響力並沒有隨著雙方政府間關係的斷絕而消失。2015年,中聖之間的貿易額達到了800萬美元,這對一個人口只有20萬不到的小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相對於統計數據而言,當地人民的感受似乎更為直觀。筆者在俄羅斯讀預科的時候曾與聖普駐俄羅斯大使的兒子分在一班,他向我介紹說聖普人對中國並不陌生,在涉及到聖普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國產品和中國服務的影子,而很多華商更是直接在聖普經營著自己的生意,並與當地人民相處較為融洽。這使得中聖友好在聖普民眾中有一定的基礎,而中聖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在聖普當局和臺當局「建交」的逆流前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慣性」。
當然,臺灣也有些援建項目,也有臺灣人在聖普經商,為聖普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由於中聖友好的「慣性」存在,聖普老百姓記得的也是中國(大陸)的好,而不是臺灣的好,這顯然是苦心經營臺聖「外交關係」的臺當局所沒有料到的。
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經濟聯繫和民間友好傳統打底,所以中聖之間的其它關係並沒有隨著兩國的斷交而完全斷絕,相反還有所發展。2013年,中國駐聖普聯絡處掛牌成立,這在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當中是很不尋常的現象。而2014年,聖普總統以私人身份跑到中國,為該國的深水港項目招商。
從這些不同尋常現象當中不難推斷出聖普早有與臺當局「斷交」並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之心,只不過由於馬英九當政期間由於大陸默許了「外交休兵」的狀態,聖普「隱而不發」而已。而今,隨著臺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意孤行滑向「臺獨」,兩岸關係嚴重惡化,對於中國和聖普而言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外交休兵」來維護臺當局的「顏面」,因此聖普在此時宣布與臺「斷交」實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拿錢鋪路?難道誰都像臺當局那麼low?
聖普與臺當局翻臉,無疑狠狠地打了蔡當局一記耳光,臺灣「新政府」和「外交系統」再次變成眾矢之的,為了給自己遭遇的尷尬局面打圓場,臺當局暗示聖普與臺「斷交」是大陸「拿錢鋪路」,對臺灣「打壓」的結果。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說法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把戲,根本經不起任何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