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重慶火鍋喜歡涮內臟?
重慶火鍋起源於哪兒?
到底是誰發明的這種吃法?
咋沒見重慶火鍋燙羊肉嘞?
因為食材便宜,甚至免費!
江北劉家臺,就是現在的鎏嘉碼頭!
高手在民間!
因為當時碼頭附近只有宰牛場。。。
到底咋回事兒呢?
明清時期,江北劉家臺是嘉陵江北岸的一個大碼頭,是川北地區物資進入重慶主城的必經口岸,南來北往的商貿物資都在其間相互轉口,當時的縴夫、腳力、「棒棒」們密集於此。那時的劉家臺,還有一個被當地人叫做殺牛場的屠宰場,從明清一直開到解放後。
明清時期牲口內臟賣不起價,屠宰場常將牲口內臟丟入附近的嘉陵江中。縴夫腳力們見其可惜,便順手將這些內臟打撈起來。清洗乾淨後,在河灘沙壩上撿幾塊鵝卵石,架起柴火,支起鐵鍋,配以自創的以辛辣為主的湯料,煮成一大鍋。這就是被當時縴夫腳力們戲稱為「大雜燴」的重慶火鍋雛形。
「大雜燴」也免費分享給路過的人。三五成群,圍而坐之,見者有份,邊煮邊食,談笑風生,十分熱鬧。夏天曰:「沙壩當涼床」,冬天講:「火鍋當衣裳」,久而久之,人們相互傳為佳話,爭相效仿。
這種免費火鍋漸漸成為嘉陵江河灘上的一景。但這些只是縴夫腳力的窮苦之樂,一時並未成為社會時尚。
最初的重慶火鍋只有8道菜品
清末時期,劉家臺的一些商販見「大雜燴」火鍋食客眾多,有利可圖,便專門在碼頭上做起了被稱為「水八塊」的簡易火鍋生意。
這些商販從屠宰場廉價買來包括毛肚、牛腿骨、心肺、肝腰、牛血旺等牛下水,生切成薄片擺在8個菜品不同的碟子裡。
商販在挑子的一頭放上簡易的泥巴小爐,上置一隻鐵盆,隔成小格,盆中翻滾著黑不溜秋、麻辣鮮香的牛油滷汁。另一頭則是盛滿已經切裝好的8個菜碟及裝有碗筷的櫥架,邊走邊叫,招攬食客。
碼頭上的縴夫腳力圖省事,加之商販選用的作料比「大雜燴」火鍋好吃得多,所以一聽吆喝,大家蜂擁而上。食客自備酒水,選定鍋中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裡的生片,邊燙邊吃,商販則按吃後所剩下的空碟子計價。
這種火鍋經濟實惠,味道可口,附近的貧民也爭相品嘗。後來,重慶的幾個主要水碼頭都有人經營「水八塊」,賣火鍋也從此成為重慶城的一個專門行業。
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風土什志》上發表的關於重慶火鍋的文章,就是講的江北劉家臺的「水八塊」火鍋。文中說:
「吃水牛的毛肚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淨煮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只,盆內翻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勞力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火鍋又是怎樣登堂入室名滿天下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民國初年了。
1926年前後,馬氏兄弟廉價收購牛毛肚和血旺,在渝中南紀門宰房街開了一家以毛肚為主要菜品的紅湯毛肚火鍋館。這家火鍋館模仿市井「水八塊」的製作和吃法,將毛肚漂白洗淨去梗,使其更加鮮嫩脆香,外加一碟配有芝麻醬和蒜泥的調料,以其美味贏得了食客們的讚揚,被專稱為「毛肚火鍋」。從此,火鍋正式在重慶登堂入室。
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為國民政府陪都,當時渝中區正陽街是山城最繁華的一條街,也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這裡先後出現了以「雲龍園火鍋」、「一四一火鍋」和「夜光杯火鍋」為首的「毛肚火鍋」一條街,很多達官顯貴經常出入於此,漸漸把這種獨特的飲食習慣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現如今,重慶火鍋遍地開花。但是,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吃不到重慶當地這樣純正的「火鍋」。
重慶火鍋從「大雜燴」到「水八塊」再至「毛肚」火鍋經歷了數百年歷史,以至後來重慶火鍋創出品牌,形成氣候,「染紅了大半個中國」。
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整個城市都是經過百年的時間沉澱,從劉家臺飄出的麻辣鮮香火熱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