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更多體現在細節上,看似細枝末節的現象更能展示創建的成果。當前,我市正在大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而對照創城標準,還存在哪些短板和薄弱環節?10月15日,記者跟隨市創城辦巡訪組來到名人苑小區,給創城工作「挑刺找茬」。
曾在2014年被評為山東省物業管理優秀小區的名人苑小區,和其他老舊小區相比,整體環境要好很多,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指標多、考核細、要求嚴、難度大,任何瑕疵都有可能影響創建的成敗。
業主綠化帶私建停車位
巡訪組一行從東昌路的北門進入名人苑小區二期,小區總體環境較好,管理也較為有序,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沒走兩步,記者就看到綠化帶裡堆放著一堆廢紙殼、油桶等垃圾,而所謂的綠化帶因長期無人打理,長滿了雜草,裡面種著花草、果樹,還有的種上了菠菜、韭菜等,儼然一個個農家小菜園。
小區居民樓周邊綠化破損、車亂停現象較為突出,一些樓道口的綠化帶上,原本好好的草坪被汽車輪胎壓過,泥土裸露。雖然是上班時間,但記者一進小區就看到,道路的一側早已停滿了車輛。「我每天下班後必須火速回家,為的就是搶車位。」家住小區二期的趙女士說,為了方便停車,綠化帶裡被人鋪上了木板、鐵板等物,「硬化」成一個個小型停車位。一看到有人這麼做,大家紛紛效仿,展開了「圈地運動」。有的甚至在小區景觀池上搭了幾塊水泥板,變成了一個「停車橋」。
對於小區停車難的解決之道,有市民希望政府能出臺法規,寫明在改建停車位時應至少保留多少總體綠化面積、保留多少屋前綠化面積、拓寬不得超過多少範圍、哪些地方的綠化不得剷除、應按什麼標準補綠等細節,給老小區的停車位升級改建指條明路。
垃圾桶破損無人問
走訪過程中,眾多破損的垃圾桶給巡訪組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發現,小區內幾乎每個樓道口的垃圾桶都是不完整的,有的裂開了口子,有的沒蓋,有的底部破出個大洞,不少垃圾桶表面有很多油漬、汙垢,垃圾桶外也堆了幾袋垃圾。
「現在還好,夏天垃圾容易腐爛,有時候剩飯剩菜流一地,我們早就有人提意見還新垃圾桶了。」小區居民陳阿姨告訴記者,破損的垃圾桶也給清潔人員帶來了麻煩。有的垃圾桶破洞太多,不能用垃圾車翻倒,只能用鉗子一點一點地把垃圾夾出來。
除了破損的垃圾桶,小區還存在雜物亂堆亂放的問題。北側外牆與樓體的通道裡,破藤椅、破浴缸、舊木板、樹枝……各種垃圾堆放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小區的環境衛生。詢問附近居民,得知這些垃圾從未被清理過,有的大樹枝還是物業堆放在那裡的。此外,樓內地下室、樓道等角落,也能發現各種廢舊物品,如破床墊、輪椅、裝修堆料、包裝紙盒等,顯得樓梯間非常髒亂,而且消防隱患也大。
頂樓私搭閣樓存風險
巡訪組發現,小區的私搭房屋擴建居住使用面積的現象並不少見。在某棟單元樓一樓看到,有些居民在陽臺另闢一扇門用於平時進出,直接把自家窗前的這塊空地用欄杆圈起來作為自己的私用地,同時設置一扇柵欄門與外界相連,裡面種著蔬菜、瓜果,有的堆放著雜物。有的居民甚至利用自己家的「邊戶優勢」,把欄杆向外圈出十幾米,擺上了桌椅、陽傘等戶外用品。
而在部分單元樓的頂層,不少頂層住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採用鋼框架、各色的雨棚搭建了「空中陽光房」,還有些單元相通的天台,被頂樓業主私自用磚塊阻隔,又加蓋起一層房間。記者在小區轉了一圈,發現幾乎每棟樓的樓頂都能明顯看到加蓋的建築,加蓋部分和樓體的設計風格極不相符,就像新衣服上打的補丁。
該小區一位居民告訴記者,這些加蓋鐵皮頂、鋼框架的居民,都是利用頂層的公共面積用來養花草或是堆放雜物,可是這些看似結實的「陽光房」及「閣樓」似乎不太經得起歲月的摧殘。「這些違章建築不但破壞小區的整體環境,破壞了樓體結構,對住戶的居住安全帶來隱患,還影響了鄰裡團結。」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