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是什麼地方?安史之亂,楊貴妃就被逼自盡在這裡,但是貴妃墓沒有讓它火,卻是鄉村旅遊這把乾柴,讓它燒遍了全國。
一個鄉村旅遊超級「網紅」——馬嵬驛,在關中平原上火箭般地升起。馬嵬驛於2013年國慶期間試營業,僅僅兩年多時間,接待了國內外遊客超過600萬人次,遊客接待人次一躍超過兵馬俑、華山、華清池、古城牆、法門寺等陝西著名景區,勇奪陝西省旅遊桂冠。
而5年前,馬嵬驛所依託的興平市馬嵬鎮李家溝村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馬嵬地處關中腹地,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自古以來商貿流通活躍,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秦蜀古道的重要驛站。
據了解,甄家灣古村建於蒙古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距今已有754年歷史。甄家灣古村落現存古窯洞66院167孔,是陝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堪稱「陝北第一古村」,由於這些古窯洞生活條件受限,上世紀80年代,大多村民都搬離了古窯洞,修建了新的院落居住。
這裡是一個真正的古村,歲月的痕跡清晰可見,置身其中,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心中很是淡然。順著石板路,拾級而上,院子裡的石窯已無人居住。
這兩年,甄家灣村被許多影視劇組看中,成為民國或抗戰題材為背景的影視劇拍攝基地。為了讓日子過得更好,身兼數職的脫貧鞏固戶劉志權除了當「群眾演員」,還在村上新打造的窯洞民宿酒店裡幹起了水電工。
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雙水村一樣,甄家灣村在改革開放前後也經歷了從貧困飢餓到分田到戶初步解決溫飽的發展歷程。但受自然條件所限,在此後的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人仍然難以擺脫缺衣少穿缺錢花的困境。
巴楚民居最典型的外部特徵就是功能用於防火的馬頭牆。遠遠的,不論從哪個角度,你都覺得這民居像一群清閒的穿著長衫的老人,迎風而立,滿懷著民族大義。
古為商埠重地的蜀河老街倒是一處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巴楚古鎮。邂逅相逢,只一眼,我仿佛看見了我前世的姻緣。走過千年,她卻早在千年之前等我。
蜀河一名,最早可推為西周建立之處,周武王封藩屏周時,封蜀國於河南南陽以北,貧瘠積弱的蜀國迫於楚國的擴張,率民西遷,曾在此停留,故此得名。
當你走進蜀河古鎮,歷史感撲面而來!古老的建築歷史比比皆是。因此處地處偏僻的大山裡,解放後交通極端不方便,所以才保留下來這些古蹟。去過許多古鎮,許多地方都談不上古,只能說是仿古。但蜀河古鎮不一樣,支撐這裡的是經過歷史沉澱下來的建築和文化底蘊。
姜氏莊園位於陝西米脂縣,是陝北大財主姜耀祖投巨資建造的私宅。莊園佔地40餘畝,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牆、井樓等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為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
姜氏莊園莊主姜耀祖,其祖父姜安邦是楊家溝馬氏財主的女婿。姜耀祖以賣沙鍋起家,是清末到民國初期米脂東鄉富甲一方的大財主,擁有土地上萬畝,年貯糧數千石,財源廣進,積蓄豐厚,於是修建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由該村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計,招聚縣內能工巧匠興建而成,前後用時十三年。姜氏莊園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布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於防患,院內互相通聯,是陝北罕見的莊園建築。
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也是「寶蓮燈」故事的發祥地,是華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山人文文化的軸心。西嶽廟,素有「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美譽。1988年,西嶽廟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是明清建築風格的宮殿御苑式古建築群落,其軸線與華山主峰形成一線,布局為坐北向南長方形的重城式大廟,朝向華山主峰,主要建築沿著南北軸線左右對稱。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製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御書「嶽蓮靈澍」石額。
道家有這樣的說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灝靈門又被稱作叫「連三門」。中間門洞上方的石額,書寫著「敕修西嶽廟」五個大字,彰顯了這裡皇家寺廟的崇高地位,古時候此門為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的掖門,直對後方午門的東西掖門,應為文武官員所走的門。
位於涇陽縣,一條水系在村外蜿蜒,水車骨碌地轉著,為小鎮增添了份水靈氣韻。水邊茅草屋裡飄出陣陣香氣,上百種關中特色小吃一字排開,茯茶酸奶、茯茶雞等一系列「茯茶」美食更是讓人躍躍欲試。
就像涇陽將茶和嶺北相結合一樣,茯茶小鎮的風格也將關中的豪爽、古樸和江南的秀美相結合,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雞、鴨、孔雀、羊駝漫步藩籬,也可以寧靜的坐在一邊品味茯茶。
古樸整齊的關中特色街道、潺潺流水環繞小鎮、在一間其貌不揚的茅草鋪子裡參與古老茯磚茶製作,在這裡不僅可感受神秘的茯茶文化,體驗制茶樂趣和各種關中民俗風情,也能品到各種以茯茶為原料的特色小吃。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傳說北宋時期一涇陽籍茶商過涇河時,茶包掉入河中,撈起晾曬後自行發酵,出現金花,泡其茶湯紅濃明亮,嘗其味舌根生津,夾雜著茯苓草藥香,後經漫長歲月,逐漸形成茯茶。
陳爐古鎮是宋元以後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是繼古耀州窯後西北地區最大的瓷業生產基地。據記載:其燒造陶瓷的爐火1000多年來灼灼不息,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
陶瓷密切相關,民居、民膳、民藝蘊藏豐厚的陶瓷文化內涵。陳爐民居年代久遠。陶腹、陶穴、罐罐壘牆,依山排布,密如蜂房;瓷片鋪路,富有油畫效果,極具觀賞性,被譽為「腳下的藝術」。
走進陳爐這古老神秘的地方,依山築閣的窯洞布滿了梁瓦溝坎,用廢棄的匣缽和殘破缸堆砌的罐罐牆儀態萬千,進入小鎮沿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青石板小路走著,撫摸著用廢棄陶罐壘砌的院牆,感受著用陶片鋪就的小道。
靈泉村位於黃河西塬畔,距離合陽縣城東約有15公裡。據說,早先村東南深溝內有一眼甘泉,極有靈氣,有一年,合陽遍傳瘟疾,有人飲泉中之水而病疾自消,村人競相傳議,爭先恐後去泉中取水,故謂之「靈泉」,村子也因此而得名並流傳至今。
刻有「人心安許」四個大字的南城門,足以說明這裡的人曾經生活的悠然自得!在靈泉古村漫步,不經意間就可以遇到在其他村子已經不多見的毛驢套著的四輪車,扛著犁犁牽著耕牛的老人從南城門前的關帝廟前走過。
古老的城門和高大滄桑的城牆,讓人即刻感受到村子悠久的歷史,令人肅然起敬。據說兩千多年前,這裡已形成村落,至唐初村落已有一定規模,是王氏人家的居住地。
漫川關歷史悠久,名勝繁多,而漫川古鎮,也有別於關中古鎮的驢拉碾子、粉湯羊血,一起走進漫川古鎮,品一品千年的歷史和傳奇。
旱碼頭是騾幫和船幫交易的中心市場。每年三月三為騾幫交流會,要在鴛鴦戲樓唱大戲;五月端午是船幫會館交流會,水碼頭賽龍船,旱碼頭唱大戲,繁榮商務。商貿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形成了漫川關獨特的文化特徵。
一條青石鋪築的小巷,一街兩邊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一聲聲柔腸軟語的問候,一群群婀娜多姿穿街走巷的青春少女,構成了漫川關古鎮特有的風貌。走進漫川關古鎮,一如走進了唐詩宋詞的煙柳畫橋,又好似走進了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
華陽古鎮大氣、古樸、神秘。位居秦嶺腹地,太白山南坡,距陝西洋縣城78公裡,迄今2000多年歷史。自漢唐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盛極一時。
古鎮曾是歷代古軍事要衝,古經濟、政治重鎮。唐玄宗開元18年(公元730年)設縣治,是為華陽縣,唐天寶8年更名為真符縣,後改回華陽。
華陽的流水很美,但是它可不光是用來照影子的。在華陽,水力資源非常豐富,當地人利用立式水車獲得動力,製作出了水碓、水磨等重要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大約在四十多年前,這裡兩條河上架滿了水車,帶動著水碓水磨,水磨是用來磨麵的,水碓是用來舂米的。老街水車是作為一個觀賞標誌立在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