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讀」鄭永年:「文明衝突論」為什麼是錯誤的?

2020-12-12 俠客島

【俠客島按】

這邊廂的北京,中國主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探討了文明交流互鑑之道。而在不久前的大洋彼岸,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的一席話,讓「文明衝突論」又火了起來。

這位女士在華盛頓一論壇上談到與中國的關係時稱:「這是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她說,「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的強大競爭對手」。

此言一出,輿論譁然。美國媒體和網民紛紛表示這是「種族主義」言論。諷刺的是,斯金納本人是非洲裔美國人,竟然忘記了自己也是「非白人」。

(註:Caucasian意思是「白種人」或「高加索人」)

不同文明之間到底是註定衝突?還是有另一條道路可走?

俠客島剛好見到了在北京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島叔請鄭老師吃了頓便飯,轉達了島友的問候。席間的話題很豐富,島叔把涉及「文明衝突論」的文字做了整理,也添加了部分當天下午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對鄭老師的採訪內容。

一起來看。

偽命題

這兩天「文明衝突」話題又熱了起來,其實這是個偽命題。兩個文明從來不會衝突,都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打著文明的旗號發生衝突

歐洲大規模的衝突,都是他們自己文明內部的衝突。一戰、二戰不都是西方同一個文明、同一個文化裡的衝突嗎?比不同文明間的戰爭要厲害得多。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說,真正的矛盾是階級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

亞洲的例子更為明顯。你看東南亞,不同的文明類型都有(俠客島按:緬甸、柬埔寨、泰國、寮國屬於佛教文化;越南和新加坡主要是儒釋道文化;印尼、馬來西亞、汶萊主要是伊斯蘭文化;菲律賓和東帝汶則為天主教文化),但東南亞基本上沒爆發過什麼大的衝突。

即便是二戰時日本的侵略,也不能說是文明的衝突。本質上這些都是很具體的利益衝突,而非所謂的文明衝突,都是具體的既得利益集團「挾持」著文明,與別人發生衝突。

況且,就算亞洲這些文明之間爆發衝突,也沒出現過西方十字軍東徵那種大規模的衝突。但十字軍東徵也不能說完全就是基督教文明跟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背後還是西方統治集團為了財富、地盤等等利益,打著宗教、文明的旗號發起的戰爭。

十字軍東徵發生於1096-1291年,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支持下,西歐封建領主和騎士對阿拉伯穆斯林所在的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戰爭,前後共計9次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明衝突論」當然是錯誤的。實際上當年亨廷頓把這個理論拋出來後,學術上沒多少人認同的。經驗證據證明不了他的結論,反而都是證明他錯的。

但他的理論比較吸引眼球,尤其在「911」發生,中東地區恐怖主義興起之後,文明衝突論更是一下火了。但話說回來,ISIS(伊斯蘭國)就能代表整個穆斯林人民嗎?能代表整個伊斯蘭文明嗎?顯然不能。任何一個主義走到原教旨的極端,都會產生衝突,但這不是文明、主義本身的衝突,而是被人利用來製造衝突。

那麼亨廷頓當時提出「文明衝突論」有什麼考量呢?他是擔心西方文明內部的認同和凝聚問題。

這一點不僅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裡有所體現,更明顯的是在其後出版的《我們是誰?》裡,亨廷頓非常擔心美國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白人數量的減少。

非洲裔、西班牙裔、亞裔人口數量不斷增多,使得美國本土的白人要成為少數了。因此他焦慮地問:我們是誰?他發現未來的危機可能不在國與國之間,而在一國之內的不同族裔、不同文化間,因此他的問題意識要求他自然把視野提高到了文明的角度。

但亨廷頓所面臨的情況,其實在西方早期的歷史中也出現過。中世紀西方就是一個宗教文明。宗教文明就是以宗教為單元,民族國家並不重要。

我的身份是宗教上的,可能不同教派的不同分支的認同,比民族、國家層面的認同感要強得多。當宗教時代過去後,歐洲進入民族國家時代,國家利益、民族認同才變為最主要的認同。

而亨廷頓提出「文明的衝突」,某種意義上是想把分析框架拉回到之前的宗教時代上去。只不過他又包裝了一些不是那麼「宗教」的新成分,比如民主、自由等意識形態因素也加進來了。

而且,如果用宗教文明的範疇來套中國的話,又會出現問題。中國不是一個宗教文明,中國是個世俗文明。中華文明講究和而不同。在中國,有文明產生以後,都是把其他的文明吸收消化進來,和平共處。

優劣?

「文明衝突論」的背後,其實暗含著文明優越性。我這個民族的文明優於你,我的文明是普世的,大家必須接受。你的文明是劣等的、野蠻的,應該被淘汰,這才會起衝突。如果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它根本就不存在衝突。

事實上,只有西方人才有「我是誰」——所謂認同的問題。因為你一講到「我是誰」,就要問「你是誰」。中華文明沒有這個問題,中華文明叫:有教無類。中華文明語境裡,一個人「文明」不「文明」,就看他有沒有受過教育

中華文明裡從來沒有種族、種性的概念,沒有用嚴格的等級高低區分人,即使「夷夏之辨」也僅是文化教育意義上的區分。人只分為兩類:受過社會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而且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叫有教無類。

只有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曾短暫出現過南人、北人、色目人、蒙古人的等級制度,中華文明原來的傳統裡面根本沒有這個東西。這樣的一種人種學上的等級思想,到了近代受達爾文主義影響,又死灰復燃。

等運用到種族學說中去以後,就變成了希特勒所謂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的說辭。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是難以發生的。

其實西方殖民主義都出現了這種問題,他們跑到東南亞,把人看成動物一樣。西方有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就是不把人當人看,殖民時代的黑奴貿易也是如此。在中國的傳統裡面,有家丁、家僕、家奴,但始終沒有出現西方歷史中的奴隸階層。

1769年,美國一個黑人奴隸拍賣會的廣告

對話

「對話」本來就是文明的起源。你去看古希臘文明,如果沒有像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對話,哪來的文明?中國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哪有中華文明?

所以,對話是文明的起源,也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就像一條河流,你封閉狀態下總有一天要乾枯的,不管你原先怎麼強大。如果你是開放的,跟其他的河流都是打通的,那麼你永遠會生生不息。

對於亞洲來說,亞洲文明對話,我想亞洲各個國家有這種需要已經很多年了。近幾十年來,亞洲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然而長期以來,卻沒有西方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我們亞洲現象。

同時,我們也還沒有形成以亞洲國家為主體的亞洲秩序。這是很危險的,如果沒有亞洲自己主導的秩序,外來國家、外來勢力很容易對亞洲分而治之。

那麼,這種秩序怎麼建立?怎麼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這就需要亞洲國家群策群力,達成共識。共識哪來?需要商量、對話,包括文明對話。

這是因為,文明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一定要有它的文明性。

中國這幾年提「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更為重要、更為基礎。制度從哪來,還是從文化演變過來。道路如果偏離自己的文化,不就走偏了嗎?理論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還叫理論自信嗎?理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所以文化自信很重要。

不符合本國文明的東西可以從天上掉下來,但是沒有生存能力。很多國家都做過這種試驗,搬一套全新的制度進來,但生存不下去。所以任何的政治經濟都要符合它的文明。因為,文明、文化才是持久性的。

還有一點,亞洲文明之間要對話,也要有全球視野。這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除了邀請亞洲國家,還請了希臘、俄羅斯、拉美等國家的嘉賓,充分體現了對話的開放性。

亞洲的秩序肯定是開放的秩序。因為亞洲的發展過程,本來就沒有跟世界分開過。西方的發展也沒有同亞洲分開過,希臘總統這次還講他們要向東看、向東方學習。所以,文明交流不是封閉的、不是單向的,要放眼全世界。

5月15日,「亞洲文化嘉年華」在「鳥巢」舉行

採訪/獨孤九段、公子無忌

編輯/宇文雷格

對了,俠客島和鄭永年教授的對話錄月底出版

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島讀」鄭永年:「文明衝突論」為什麼是錯誤的?
    【俠客島按】這邊廂的北京,中國主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探討了文明交流互鑑之道。而在不久前的大洋彼岸,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的一席話,讓「文明衝突論」又火了起來。俠客島剛好見到了在北京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島叔請鄭老師吃了頓便飯,轉達了島友的問候。席間的話題很豐富,島叔把涉及「文明衝突論」的文字做了整理,也添加了部分當天下午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對鄭老師的採訪內容。一起來看。
  • 錯誤的預言:"文明衝突論"和全球恐怖戰爭
    False Prophet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錯誤的預言:"文明衝突論"和全球恐怖戰爭作者:理察·鮑尼(Richard Bonney)ISBN:978-1-906165-02-4價格:£12.99類別:政治/歷史           裝幀:平裝本          頁數:320   語言:英語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5日
  • 為什麼說「文明衝突論」是偽命題
    亨廷頓的理論就是「文明衝突論」嗎?  哈佛大學教授S·亨廷頓關於文明問題的一些著述廣為人知,被稱為「文明衝突論」。但必須指出,在亨廷頓的理論中,「文明」的概念是隨意的、不明確的。如果以嚴肅的世界史研究標準衡量,他著述中的歷史、地域和政治標準往往被任意替換,因此得出的結論有時是片面的,有時甚至是站不住腳的。
  • 俠客島對話鄭永年:西方輿論圍攻中國抗疫,是新冷戰的升級
    【俠客島按】近期以來,中美、中西輿論進行了多輪激烈鬥爭,俠客島也一直在跟進。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抗疫卓有成效,但在西方一些人眼中卻一無是處?就這些話題,我們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進行了一番長談,分上、下兩篇。
  • 「文明衝突論」不但是「偽命題」,而且還是蠱惑人心的「惡命題」
    作者 海軍山日前,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批判「文明衝突」稱,這是一個偽命題。鄭永年教授的觀點大致有四,第一,西方文明的衝突,其實都是在私慾或利益裹挾下,以文明為藉口的衝突;第二,東方漫長的文明發展史證明,各個民族的文明是可以相互依存,並非只有衝突;第三,提出文明衝突這個偽命題,本身暗含強調種族優越感;第四,人類歷史上的衝突,本質上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階級衝突,而非文明衝突。
  • 這一次,「文明衝突論」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這些批評如果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用文明衝突論來解讀中美關係或作為制定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是錯誤的、危險的。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如何回應崛起中的中國,這是美國近年來從政策制定者到理論研究者一直在討論的重大命題,目前來看,似乎強硬派在美國國內佔據了上風。儘管如此,當聽到斯金納從文明衝突甚至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角度來分析對華戰略時,反對的聲音還是比較一致的。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24日發表題為《後冷戰時代兩大學說是如何破產的》的文章,文章稱,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民主忠實信徒,也發現福山關於西方自由主義民主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替代」以及「我們對於歷史終結時將存在什麼樣的社會不應抱任何懷疑」的說法過於籠統、自大和宿命論。
  • 陸慷駁「文明衝突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陽關大道
    海外網5月16日電據「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消息,在5月16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我們注意到,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不少與會人士對近來出現的「文明衝突論」予以了強烈批評;有的還抨擊了「文明衝突論」背後作祟的「文明優劣論」。你對此怎麼看?
  • 齊前進:美國正把「文明衝突論」變為現實
    亨廷頓「文明衝突論」問世26年來,褒貶不一,相關研究著作不可悉數,有人說最大的受益者是出版商。長期以來,美國一些政府機構、極右組織、新保守主義分子等,都十分推崇「文明衝突論」,贊同其關於西方與伊斯蘭文明衝突的觀點。的確,美國在冷戰後打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反恐戰爭,對手都是伊斯蘭國家。
  • 外交部駁"文明衝突論":認為自身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很愚蠢
    中國網5月16日訊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所謂「文明衝突論」在國際關係理論界早就為世人所摒棄。只是當人類社會已經進步到今天,居然還有人鼓吹所謂「文明優越論」和「文明衝突論」,令國際社會普遍感到震驚,更令世人不得不警惕。
  • #嚴旭為你讀詩#《小小的島》
    「愁予」二字是筆名,出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鄭愁予16歲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隨後出版《窗外的女奴》、《衣缽》、《雪的可能》、《燕人行》、《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部詩集。
  • 俠客島對話鄭永年:美國選擇使領館下手,是精心算計過的
    【俠客島按】北京時間7月24日上午,中國通知美方關閉美駐成都總領事館。此前,美方悍然勒令中國72小時內關閉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國際輿論譁然。美國時間7月23日下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森故居發表演講,稱對華「接觸戰略」已經失敗,鼓動「自由世界」聯手對抗「共產黨中國」。如何看待近期局勢?我們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進行了一番對話。
  • 預定論的六大錯誤解釋
    我告訴你,當這位絕無錯誤、創造萬有的上帝,當這位決定一切偶存者能夠存在的創造者,用他特別的主權在一切被造物身上施行他的意願時,你竟敢說這是「獨裁」,那是你用錯名詞!是你大膽批判!如果他連這個權柄都沒有,他就不是神!     你把神當作誰?當作要聽你說話的那一位?那是「奴」,不是「神」。當你講「神」這個字的時候,你知不知道你在呼叫誰?
  • 重思「文明衝突論」
    1996年又出版了專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以文明間的衝突作為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由此形成頗具影響力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認為,在冷戰期間,人們對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意識形態來界定的。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
  • "文明衝突論"是指文明之間必然衝突嗎?
    這就是目前中國對「文明衝突論」的主流理解方式。國內媒體也對這種「文明衝突論」進行了猛烈批判,認為美國不應該用鬥爭的態度對待中國;並且認為,要用「文明和諧」來駁斥和代替「文明衝突」,認為前者才是世界發展應有的方向。但是,如果這種「衝突」理論是可能的,那麼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將到處發生衝突。
  • 違逆時代潮流的「文明衝突論」
    由此形成頗具影響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認為,在冷戰期間,人們對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意識形態來界定的。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為此人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衝突』這一模式強調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因素的注意。」
  • 俠客島對話鄭永年:如何看待全球疫情蔓延和巨大衝擊?
    鄭永年認為,疫情所引起的海外的「反華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浪潮」已經浮現。一方面,這是政客無能、推卸責任的做法,但更重要的是背後隱藏著的「議程設置」。 【俠客島按】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急速蔓延,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 【許介鱗】論「臺獨教父」史明(下)
    本文接續2017年8月號〈論「臺獨教父」史明(上)〉,刊載於《遠望》(2017年9月號;總348期)。史明曾參與王育德為委員長的「臺灣青年社」。在日留學的臺灣青年,因要取得日本大學的學位,採取戰前文化協會紳士的「政治鬥爭」路線;史明強調島內外的「武力鬥爭」,道不同不相為謀,不久史明遂離開在大學寫博士論文夢想升官發財的一群年輕人。王育德當委員長的「臺灣青年社」,在1960年4月創刊《臺灣青年》,旗下有許多攻讀博士學位的青年。
  • 王毅:鼓吹文明衝突論是開歷史倒車
    鼓吹「文明衝突論」的人,內心深處殘留著西方文明優越論的潛意識。他們沒有準備好,也不想接受任何非西方文明國家的發展和振興。但這是不公平的。各國都是平等的國際社會成員,都有發展的權利。西方國家已經先發展起來了,其它國家也要快速發展,這是我們應有的權利。只有所有國家都發展起來,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夠繁榮穩定,我們才能共同建設好人類唯一居住的地球村。
  • 「對華文明衝突論」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危險邏輯
    雖然斯金納解釋說自己的主張與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有些地方相同,但又有點不同」,但實際上,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是其理論淵源,兩者在根本的邏輯上是一致的。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說:「所有其他大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和蘇聯,在經歷高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同時或在緊隨其後的年代裡,都進行了對外擴張、自我伸張和實行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