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文史精華》2013年第3期
作者:李東旺
對地理知識稍有涉及的人都知道中國三大島嶼,第一是位於東海的臺灣島,第二是位於南海的海南島,第三是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這是現在的中國地圖標示。150多年前不是這樣,在《大清一統輿圖》上,中國最大的島嶼是東北一隅的庫頁島,比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加在一起還要大。1860年,沙皇俄國通過《中俄北京條約》逼迫清政府割讓該島。從此,這個歷史上的中國第一大島變成了現在俄羅斯第一大島。
庫頁島面積7.64萬平方公裡,位於黑龍江(俄羅斯稱阿穆爾河)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及涅韋爾斯科伊海峽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相望。南隔宗谷海峽(俄方稱為拉彼魯茲海峽)與日本北海道宗谷岬相對。南北長達984公裡,東西寬6-160公裡。俄語「阿穆爾」的意思是「黑水」;「韃靼」一詞作為對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泛稱傳到西方,蒙古軍西徵,西方人即稱他們為韃靼。到清代,西人又把滿族也稱為韃靼。
庫頁島的名稱來自於滿語,意為「黑江嘴頂」,俄文音譯為「薩哈林」,自然也是「黑」的意思。庫頁島在中國唐代稱「窟說」(說音悅)、「屈設」;元代稱「骨嵬」;明代稱「苦夷」「苦兀」;清代稱「庫葉」「庫野」「庫頁」。島上阿伊奴族語中,稱此地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日本稱庫頁島為「樺太」,也是「河口」的意思。日本還稱該島為「北蝦夷地」。「蝦夷」為北海道的古稱,蝦夷人則是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蝦夷」是指他們毛髮長如蝦須。不難看出,此乃夷狄之意,是大和族對他們的鄙稱,意即「野蠻人」;後改稱為「阿伊努」,在該族語言中是「人」的意思。
庫頁島氣候寒冷,夏季短暫;冬季長達6個月,平均氣溫在零下20多攝氏度,最低可到零下40攝氏度。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該島北部地勢較低,中南部多山。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河流多短而湍急,有瀑高140多米大瀑布。島上森林遍布,還有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漁業資源發達。
寒冷荒遠而又美麗富饒的庫頁島,位於中國之東北極、俄羅斯之東極,日本之北極的三國相望的鄂霍次克海。如此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註定這裡春秋多事,不得安寧。這裡在《大清一統輿圖》上稱為「北海」,或按外邦稱之為「北中國海」。《中俄北京條約》籤訂之後,中國東北部自圖們江以北漫長的海岸線全部喪失,東北成為內陸之地,「北中國海」成為歷史名詞,改稱由俄羅斯境內一條「鄂霍特河」而來的「鄂霍次克海」。「鄂霍特」之意是「狩獵」,在這裡,當時的中國是肥碩而蠢笨的獵物,俄羅斯和日本是兇狠而狡詐的獵人;當獵物被射殺,被吞噬,被清除出狩獵場,兩個獵人又互視為獵物,演出了一場波瀾起伏的百年徵伐大戲。
一
距今約1.8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庫頁島與大陸相連。島上原住民是以阿依努族和尼夫赫族為代表的古亞細亞人,以及以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繫,或有版權異議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聯繫後臺,我們會立即處理,謝謝!
精彩回顧:
超實用查詢家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