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落實『四個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深入研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旅遊業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旅遊扶貧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發揮著「生力軍」作用,為脫貧增添了「新動力」,也必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引擎」。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旅遊業大有可為。
一、扶貧為旅遊業的發展開闢了「一方沃土」
以前,中國旅遊業主要集中在名山大川、A級景區和一些歷史文化場所。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因交通不便、自我封閉、觀念落後,美麗風光長期處在「深閨」人未識。隨著扶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貧困地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展露出來,極大豐富和拓展了旅遊發展的空間。
(一)扶貧政策的落地——為發展旅遊打下了堅實基礎。長期以來,基礎設施滯後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貧困山區,山高路遠、道阻且長,通行十分不便。精準扶貧則盯緊貧困癥結,直擊貧困根源,著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壯大村集體經濟。於是,一條條通村公路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奔跑了起來,一根根自來水管鋪排到了農戶家中,一盞盞路燈點亮了美麗鄉村的夜晚,「廁所革命」的大力推進也有效改變了群眾的生活觀念、改善了生活條件,這讓貧困地區的好山好水有機會得以展露在外界面前,具備了最基本的接待能力。鳳凰縣竹山村的進村公路由原來的3.5米寬、彎陡險峻的水泥路改擴建為國家三級「炒砂」路後,旅遊業迅速發展起來,由原來的「落後村」一躍成為了新興的「旅遊村」。同時,「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了廣大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從溫飽線上獲得自由的他們也有了精力和餘力參與到發展旅遊中來,共同奔向致富的道路。
(二)扶貧工程的實施——為發展旅遊增添了全新景觀。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我國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嶄新的瀝青公路連通了原生態的鄉村之美,豪情滿懷的扶貧隊伍激發了鄉村活力,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扶貧工程的落地實施則為鄉村之美增添了全新內容。鳳凰縣麻衝鄉老洞村的89戶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房屋依山而建,整齊排列,房屋將民族的和現代的建築風格有機融合,青瓦黃牆,桃紅柳綠,與老苗寨隔空相望、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景觀在同一個畫面裡呈現,給人獨特的視覺審美體驗。圍繞著易地搬遷安置點,村裡已經開發了荷花觀光池、帳篷露營地、無邊遊泳池等業態,扶貧工程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旅遊元素。再如筆者曾經工作過的慈利縣通津鋪鎮,利用產業扶貧項目在集鎮附近種植了200畝油菜田,每年三四月油菜花盛開季節,滿目皆是絢麗的金黃色,鎮裡已舉辦了多屆油菜花節,吸引了上萬遊客前來觀光。
(三)扶貧攻堅的聚焦——為發展旅遊吸引了更多目光。脫貧攻堅戰是全國人民共同參與、共同戰鬥的偉大事業,「五級書記」親自抓,體現了重視程度之高,全國上下一盤棋,展現了影響範圍之廣,而且在脫貧攻堅之後接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顯示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在黨中央心中重中之重的地位。隨著頂層設計的規劃引領、工作重心的逐漸下沉、自身優勢的不斷挖掘,貧困村的發展蛻變之路開始吸引眾多目光。政府的目光、社會的目光、投資者的目光、遊客的目光紛紛匯聚,像是一盞強力聚光燈照射在貧困村的土地上。於是優勢、特色被發現被放大,資本、人力等資源逐漸傾斜,迸發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而這種強烈的關注度,成為發展旅遊業不可多得的優勢,為宣傳營銷推廣帶來了諸多便利。
二、旅遊業的發展為脫貧注入了「強大動能」
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激活鄉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鄉村環境,像是一注「催化劑」,攪活了 「一池春水」。與簡單分錢、給物相反,旅遊扶貧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造血式」扶貧,可以為脫貧提供「持久動能」,為貧困地區帶來多層效益。
(一)帶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旅遊業是產業要素豐富、產業鏈條長、結合緊密的綜合性產業,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當發展旅遊將山區的大門敲開,青山綠水成為遊客最想遊覽的目的地,農戶自製的土特產品成為不可多得的「伴手禮」,依山傍水的農家樂成為必須要品嘗的美味,古樸雅致的客棧民宿也成為遊客夜晚留宿的理由。遊客的接踵而至,為餐飲、住宿、景區等各行各業帶來收入,而農戶通過務工、入股分紅、售賣農產品等方式很快讓錢袋子鼓了起來,直接共享旅遊產業發展的成果和收益,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慈利縣羅潭村2014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貧困村」,有貧困戶67戶253人,人均純收入僅2140元。自2015年開始發展旅遊, 2016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已增加到6580元,貧困發生率由31.94%降至0.88%,提前一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目標,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範村」。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旅遊扶貧精品線路上531個貧困村均全部成功脫貧出列。旅遊業的發展富了百姓,也帶動了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全產業的發展,為地方財政貢獻更多稅收,在帶動周圍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同時,更輻射帶動了整個區域的脫貧摘帽和經濟社會發展。
(二)改變了貧困群眾精神面貌。長久以來,貧困地區的人們被高山隔絕、被險灘阻擋、被自我封閉,環抱的「好山好水」卻認為是造成不便、發展落後的「窮山惡水」。而通過發展旅遊,緊閉的大門被打開,曾經的「窮鄉僻壤」搖身一變成為 「風水寶地」。他們習以為常的青山綠水成為遊客嚮往羨慕的度假勝地,他們平凡普通的日常勞作成為遊客好奇追逐的「新事物」,他們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風俗習慣被尊重被認可,對自身環境、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心底油然而生,脫貧致富的信念更加堅定,追逐美好生活的鬥志更加昂揚。很多長期在外務工的青年也紛紛回到家鄉,參與發展旅遊、建設家鄉,曾經的「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隆回縣向家村打造的牛天嶺景區,景區內遊樂項目免費給本村村民開發經營,吸引了眾多外出青年回到家門口就業、創業。而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農戶們也逐步掌握了種養殖方法、管理營銷技巧,提升了接待服務水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旅遊是用「扶志」、「扶技」來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為脫貧提供了內在的、根本性的動力,徹底切斷了「窮根」。
(三)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貧困地區發展旅遊最大的優勢是優越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要發展旅遊、吸引更多遊客、提升旅遊產品品質,就必須要打造、維護一個更好的鄉村生態環境,讓山更清、水更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是有利於千秋萬代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浙江餘村在上個世紀通過開石礦、辦水泥廠發展很快,但環境汙染也越來越嚴重。近年來該村轉變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都顯著提高,環境也越來越好,走出了一條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也在敦促鄉村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更好的形象迎接遊客的到來,於是村子更美麗了,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更完善了,老百姓的行為習慣更加文明有序了,鄉村治理更加有效了。這些改變,都通過旅遊這樣一個窗口來向外界展示,與此同時外界新的思維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發展模式、新的時代潮流也通過旅遊窗口時時傳送到村子裡。如今直播帶貨能讓十幾個村的農產品幾小時內全部售罄,從前的「封閉村」、「落後村」也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及時吸收運用新的發展成果,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更能搶抓新的發展機遇,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徹底切斷了返貧的「路子」,牢牢穩固了脫貧攻堅的成果。
三、用好脫貧成果,以旅遊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旅遊扶貧已將不少貧困村變成了旅遊村、度假村。但是如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用好脫貧成果,用好「四個不摘」政策,引導更多貧困村以旅遊業的發展助推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還需要各級各部門搶抓機遇、主動作為。
(一)增強旅遊意識,引導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旅遊開發。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迅速推進讓城市變得擁擠、嘈雜、壓抑,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感到被鋼筋混凝土「圍牆」束縛,嚮往鄉村的寧靜、悠遠、開闊。而城市居民又具備很強的消費力和購買力,於是他們會利用假期遠離城市、回到鄉村,呼吸新鮮空氣,欣賞自然美景,體驗傳統農耕方式,獲得心靈棲息,發展鄉村旅遊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優越的發展前景。而我國不少貧困村坐擁綠水青山、特色民俗,通過脫貧攻堅改善了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具備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發展基礎,因此,貧困村應充分利用脫貧成果,瞄準鄉村旅遊這一巨大市場,增強旅遊發展意識,立足地方特色發展鄉村旅遊。在政府部門引導的基礎上,要更多地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吸引專業的企業、人才來開發經營管理,將農村特色產業、生態環境、農耕文化等優勢資源有機融合,創造出貼近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同時,要引導和鼓勵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到旅遊產業鏈條中來,扶持有條件的農戶修繕、改造自有住房發展民宿、農家樂,讓農村勞動力以農田、山地等資源入股參與產業經營或是直接參與旅遊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自製農副土特產品,共享旅遊發展紅利。
(二)突出鄉村特色,因地制宜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對於城市遊客而言,鄉村旅遊的魅力在於傳統農耕景象、農家民風民俗、優美自然風光,可以從煩擾現實中得到超脫,回歸到自由、本真的一種狀態。正是城市與農村生活形態和水平不一,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成為城市居民前往農村度假的動因。因此貧困村發展旅遊業要旗幟鮮明突出鄉村特色,依託鄉村優勢資源,充分挖掘獨有地域文化內涵,打好「農」字招牌,以「農業+旅遊」開發自然觀光、農業觀光、農耕體驗等旅遊產品。在產品設計中要注重遊客的參與度,讓遊客在遊覽自然山水的同時,可以親自體驗採摘、耕種、農產品製作等勞作過程,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體會農事的艱辛、獲得放鬆身心的快樂,得到一種全新體驗,從而進一步增強旅遊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鄉村旅遊在內涵上要突出鄉村特色,在外觀上更要保留鄉村原貌。在村容村貌、建築的規劃設計上切忌效仿城市,大肆修建現代化建築、娛樂設施,整體風格要與當地民居建築、村莊環境風格保持一致,避免城鎮化和商業化,保持鄉村的原汁原味。
(三)完善配套設施,全面升級鄉村旅遊品質。經過多年的持續攻堅,山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貧困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已經獲得極大改善,而要推動旅遊品質的提升、促進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要在現有扶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動鄉村旅遊設施的優化升級。要整合部門項目和資金,結合地方民俗建築風格建好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遊步道、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提高旅遊的便捷度;要進一步提升住宿、餐飲、文娛等設施的接待水平,用好脫貧攻堅成果,打造以脫貧攻堅工程為載體的亮點項目,不少貧困村圍繞易地搬遷安置點開發新的旅遊業態已成為遊客必打卡的「網紅點」;要緊扣地方文化內涵,以地方風俗、文化為內核設計豐富多樣的晚間娛樂活動,增加遊客的多重體驗;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提升鄉村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網絡覆蓋面,滿足人們的新時代生活需求。
(四)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升農民旅遊服務水平。旅遊業屬第三產業,服務業特徵明顯,因此服務的意識、能力、品質對旅遊業至關重要,是留得住遊客的關鍵。而鄉村旅遊發展的主體是農民,服務主體也是當地農村勞動力,他們大多沒有接受專業系統的旅遊知識、服務能力培訓,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應對新時代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還有差距。因此相關部門要定期邀請旅遊專家、老師,對鄉村旅遊從業人員進行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等分層次、分崗位的學習培訓,讓他們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掌握旅遊服務基本技能,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要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幫助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培育文明習慣、提升對鄉村綠水青山和農耕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要加大鄉村旅遊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在本地培養一至兩名鄉村旅遊帶頭人,重點吸引大學生村官、外出務工青年、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回鄉創業,為農村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整合營銷資源,有效提升市場影響力。從前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村」通過發展旅遊業成為「新興旅遊村」,但畢竟處在深山人不識,需要藉助外力、整合營銷資源,以此擴大知名度、促進客源增長、提升市場影響力。在充分利用傳統媒介、宣傳手段的基礎上,在網絡時代更要靈活運用新媒體手段,藉助網際網路集畫面、聲音、視頻於一體的優勢全方位展示鄉村旅遊的特色和魅力。要加大對旅遊精品線路的推介,還可以開闢文旅扶貧成果專欄,講好系列扶貧故事,記錄發展蛻變,展示鄉村風貌,宣傳旅遊產品,進一步拓寬消費市場,提升貧困地區美譽度和知名度。各級各部門還應主動作為,加大對貧困地區旅遊業的鼓勵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各界關注支持,持續開展好「送客入村」等類似活動,在政府引導層面從更大範圍內向貧困地區導流遊客,為貧困村帶來客流和收益,促進鄉村旅遊產業提質升級。
(作者:劉焱琳 工作單位: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