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國軍何不索性炸毀橋梁?老兵晚年道出實情

2020-12-15 歷史雜錄

引言

《菜根譚》有言:「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崇尚實幹精神,不信鬼神信蒼生,更信人定勝天。

例如古代的萬裡長城,雖然是為了戍守邊關,卻也是堪稱奇蹟的建築;現代的青藏鐵路,在中國修建完成之前誰也沒有想到凍土上也可以跑火車……可以說,中國人就是最相信「人定勝天」的一群人,因為這樣的奇蹟,我們完成過太多次。

▲青藏鐵路照片

01

在舉世聞名的長徵之中,紅軍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了700多座縣城,僅營級以上幹部就犧牲了430人以上。歷經兩年的長徵中,我軍穿越了14個省,翻越18座山,跨過24條河。在途中更是走過了近乎沙漠的荒草地,翻越了千年不化的雪山。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兩萬五千裡的奇蹟。在經歷了長徵之後,工農紅軍的整體實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力量。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當時紅軍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遇中——若用僅有的幾隻船將數萬將士渡過河,起碼需要一個月。而在士兵疲憊、武器也遠遠比不上國軍的情況下,打灘頭防衛戰也會吃大虧。

▲飛奪瀘定橋油畫

而另一條路就是從瀘定橋過河。瀘定橋是一條什麼樣的橋呢?它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名字為康熙親賜,意思是「瀘水平定」,橋頭碑文上的瀘定橋三字也是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鏈支撐,是一座典型的懸掛式鐵索橋。當時為了防止紅軍從此處渡河,國民黨軍隊拆除了橋上原本鋪設的木板,僅剩13根鐵鏈,將其變成了南渡的天險。

02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中,決策層最終選擇了走瀘定橋這條路。了解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們應該注意到,對岸負責防守的國軍只拆掉了鋪在橋上的木板,而並沒有將橋徹底炸毀,這一點也是飛奪瀘定橋的計劃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當時敵方為什麼不乾脆做絕呢?難道就沒有考慮到失守的可能性嗎?

▲瀘定橋現址

很多人猜測當時的國軍太過於自信,認為在裝備領先的情況下,只需要架起機槍,就可以將對面裝備簡陋的紅軍擊潰。這個理由說出來,蹩腳到有些貽笑大方。在當時委員長已經下了死命令的情況下,有哪個將領敢如此自大輕敵?必定要周全布置,嚴陣以待。那麼究竟為什麼,防守嚴密的國軍沒有選擇炸掉瀘定橋一了百了呢?學者們多方走訪後,才還原了當年的真相。

一名川軍士兵回憶稱,當時上級是要求了炸斷橋梁的,不過同時提出了一個前提:要等到負責圍剿的一個自衛團渡河。所以守衛部隊在權衡之後,選擇了拆掉木板但是不炸橋,這樣若是自衛團到來可以儘快鋪上木板通過;若是紅軍到來,則可以憑藉強大的火力守一段時間。在平衡上級命令的同時,又做好了意外情況的防範,這樣的決策也算得上兩全其美了。

▲川軍士兵舊照

03

然而,這個本來不算有疏漏的決定,偏偏遇上了處於生死存亡階段的紅軍,而人在絕境中往往可以爆發出200%的潛能。為了完成這次生死攸關的戰略轉移,跳出國軍的圍剿圈,紅四團冒著大雨,在崎嶇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前行了240華裡山路。成功搶在了參與圍剿的國軍自衛團之前,到達了瀘定橋。

在抵達之後,紅四團中又有二十二位勇士組成了突擊隊,實為敢死隊。這二十二位英雄率先爬鐵鏈,冒火過河,他們為戰友探路,卻也全部犧牲。目前,這二十二位勇士中只有八位能夠確認名字,只有一位有照片留存。幸好,當年的老兵中,還有人依舊在找這22位奪橋勇士的姓名,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名字可以被我們所有人聽到。

▲飛奪瀘定橋油畫

用鮮血和生命奪來的瀘定橋,成為了紅軍打破包圍圈逃出生天的關鍵。經此一役,紅軍保留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也開始培養與國軍對抗的資本。瀘定橋之戰,也成為了近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結語

《東周列國志》有言:「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正所謂事在人為,打敗我們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恐懼。而紅軍的長徵精神就像一座閃耀的燈塔,照在我們前行的路上,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就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參考資料:

《東周列國志》

《菜根譚》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之前,紅軍為何不直接將橋炸毀?真正原因讓人感慨
    長徵的路途十分漫長遙遠,並且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一路上發生了許多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長徵過程中發生了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其中一個就是飛奪瀘定橋。我方的一次反圍剿活動進行的並不順利,沒有獲得成功,失敗之後,他們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以及追擊,只得被迫長徵,開始了艱難的經歷。
  • 飛奪瀘定橋之前,紅軍為何不直接將橋炸毀?真正原因讓人感慨
    長徵的路途十分漫長遙遠,並且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一路上發生了許多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長徵過程中發生了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其中一個就是飛奪瀘定橋。我方的一次反圍剿活動進行的並不順利,沒有獲得成功,失敗之後,他們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以及追擊,只得被迫長徵,開始了艱難的經歷。
  • 川軍老兵回憶: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為何敵軍只拆木板而不直接炸橋
    在四川甘孜州境內的大渡河流域上有一座瀘定橋,想必大家對這座橋都相當熟悉,因為在紅軍最艱難的歲月裡,他們曾在這裡打出了一場堪稱是奇蹟的戰役,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飛奪瀘定橋」。從一個「飛」字便不難看出,這場戰役是相當艱險的,當時國民黨軍隊將瀘定橋上的橋板全部拆除,只留下了13根光溜溜的鐵索。但最終我軍硬是憑藉著不可思議的意志力和創造精神,成功的將瀘定橋重新鋪好,從而避免了我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當時瀘定橋除了相當險惡的自然環境外,在河的對岸還聚集了敵軍兩個團的兵力,他們將所有槍口對準橋面,企圖將我軍阻止在對岸。
  • 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只拆木板而不炸橋?川軍老兵說出了真相
    在長徵歷程中,紅軍戰士們可謂是吃盡了苦頭,二萬五千公裡的長徵歷程是紅軍們的偉大壯舉,也是中國在歷史上邁出的一大步。在長徵過程中,我們的紅軍戰士們不僅要克服艱苦的自然環境,還要和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在紅軍將士經歷的所有生死考驗之中,飛奪瀘定橋恐怕是最經典也是最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戰役了。「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飛奪瀘定橋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工農紅軍順利橫渡大渡河之後,當時紅軍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指揮部做出了飛奪瀘定橋的決定。紅軍戰士面對只有鐵索的瀘定橋沒有任何遲疑,憑藉勇氣和力量完成了這一次特殊的任務。
  • 偉人的長徵|瀘定橋是怎麼飛奪的?
    飛奪瀘定橋,只是幾十場大戰中,一場幾十勇士突擊奪橋的小戰役而已,為什麼被紅軍軍史定義為:紅軍長徵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一座橋而已,真的這麼重要麼?壹、絕處並未逢生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在劉伯承與聶榮臻率領下,奪下了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順場。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老川兵:傻瓜才炸
    壯士悲歌垂千古,新橋落成萬世歡—葉介吾前言: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在1934年第五次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將戰略轉移,退出了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漫長的徵途中,經歷了很多令人敬佩,令人震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也正是經歷了飛奪瀘定橋的事件,我們的紅軍變得更加團結,這也給我們後續抗日戰爭儲存了強大的力量。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中國的建國之路充滿曲折,在抗日戰爭之前國共就開始打仗,後來為了驅趕外敵才選擇站在一起。誰知道剛趕走了日軍,蔣介石又想一黨專政獨吞勝利果實,於是共產黨被逼無奈再次和國民黨打了起來,最後共產黨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中國的建國之路充滿曲折,在抗日戰爭之前國共就開始打仗,後來為了驅趕外敵才選擇站在一起。誰知道剛趕走了日軍,蔣介石又想一黨專政獨吞勝利果實,於是共產黨被逼無奈再次和國民黨打了起來,最後共產黨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 漲姿勢 紅軍「飛奪瀘定橋」根本不存在?
    紅軍戰士絕處逢生,創造了繼續北上長徵的軍事奇蹟。毛澤東《七律·長徵》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更讓紅軍英勇無畏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有關這段歷史「真實性」問題的謠言卻從未停息。 英籍華人作家張戎及其夫婿喬·哈利戴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說:「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大渡橋橫鐵索寒 變身紅軍一起「飛奪瀘定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是毛澤東著名詩詞《七律·長徵》中的句子,描繪的是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的場景。  「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
  • 飛奪瀘定橋虛構?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媒體求證
    率爾操觚地否定「飛奪瀘定橋」的史實而別有他圖,是不足為訓的。今年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5周年。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例。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如英籍作家張戎宣稱:「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1706年4月,大渡河上首座橋梁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之「瀘」,取「平定」之「定」,御筆親書了「瀘定橋」三個大字。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在瀘定召開。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已經從傳統的教育場所進化到時代所需要的歷史記憶場所,紅軍飛奪瀘定橋也是教育系統在教科書中再現的重大革命事件,我們應挖掘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的時代價值,在實踐中不斷傳承弘揚。姜廷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飛奪瀘定橋精神蘊含於長徵精神之中,長徵精神包含著飛奪瀘定橋精神,兩者相互包容,相輔想成。
  • 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的?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歷史不容污衊!
    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的?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歷史不容污衊!率爾操觚地否定「飛奪瀘定橋」的史實而別有他圖,是不足為訓的。今年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5周年。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例。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如英籍作家張戎宣稱:「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天險瀘定橋,一座與中央紅軍命運有關的橋梁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
  • 橫跨大渡河的著名鐵索橋,感受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險
    瀘定橋位於縣城最中心,旁邊的觀景臺能從側面欣賞到瀘定橋的全貌,急流勇進的大渡河水,不斷搖晃著的瀘定橋,對岸依著山坡而建的廟宇。1935年5月的「飛奪瀘定橋瀘定橋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一座橋梁,當時橋上已被敵軍拆去了木板只剩鐵索,而戰士們的勇敢和拼搏,消滅了敵軍,終於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徵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瀘定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
  • 他是飛奪瀘定橋的少年英雄,臘子口之戰一根竹竿定勝局
    由於道路狹窄,陣型施展不開,奪橋之戰勢必無法投入太多兵力。我軍派出一個連,作為奪橋突擊隊,向小橋發起進攻。結果國民黨軍憑藉地形優勢負隅頑抗,我軍激戰多時卻毫無進展。如此強攻下去,效果極差,事倍功半,怎麼辦呢?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陷入了沉思中。此時,一個嘹亮的聲音響起:「團長,政委,讓我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