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在問挖礦是什麼,特別是小白。對於挖礦的第一概念就是黃金,白銀的等礦物。其實現在所說的挖礦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挖礦變成了區塊鏈中的挖礦了。
首先我先說下區塊鏈中的基本概念。
第一個,「挖礦」:獲得記帳權的過程形象地叫做「挖礦」;
第二個,「礦工」:是競爭挖礦的人或組織叫「礦工」;
第三個,「算力」,就是假設一臺礦機為10T左右的計算量級,我們就可以說這一臺10T的礦機就有10T的算力,(挖礦的主要手段);
第四個,「工作量證明」,簡單理解是「幹的越多,收的越多」,簡稱「PoW」;
第五個,「權益證明」,簡單理解是「持有越多,獲得越多」,簡稱「PoS」;
第六個,「區塊」,平均每10分鐘網絡誕生帳本的一頁,我們稱之為區塊,可能想想成一種時間的挑戰遊戲;
第七個,「區塊鏈」,每個區塊被打上時間戳,按照嚴格的先後順序,連接起來,就叫區塊鏈(可以看做關卡,每個關卡都是有數序的)。
總共21萬個區塊,我們算一算,平均每10分鐘出一個區塊,出21萬個區塊需要多久呢?理論上需要1458.3天,也就是3.99年。這也就是大眾說的「比特幣每四年減半」的由來。
幣特幣的發行和競爭記帳綁定在了一起,記帳的人每獲得一次記帳權,就會獲得系統產生的新的比特幣作為獎勵。也就是說算的最快的計算機,就會「挖」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幾張的願意。看誰算在每一輪的競爭中,誰最先計算出正確答案,誰就獲得了本輪的記帳權力。他記錄的本頁帳單,大家都要以此為準。緊接著,大家在這一頁帳單的基礎上,爭奪下一頁帳單的記帳權。通過這種共識機制,帳本的唯一性的權益。
最開始算力競爭不激烈的時候,用CPU挖礦,但是隨的比特幣的不斷被認知,大量的礦工加入挖礦的行業,GPU算力已經跟不上了。於是就有了專門的礦機。礦機就是專門用來挖幣的電腦,搭載有專業的挖礦晶元,多採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礦機有兩個缺點:一是產生較大噪音——這也是為什麼家庭挖礦不太可行;二是耗電量較大,有網友一臺挖礦機3個月就用1000多度電,這麼高的電費,很有可能把挖礦賺的錢抵消,或倒貼賠錢。單個礦機作戰力還是跟不上,然後就有了礦場和礦池。為了減小成本現如今更是進化到雲算力挖礦。
想要了解挖礦,家(ccxyy2398)老礦工帶你挖礦。下載挖礦軟體: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