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5周年國慶「有點慌」:經濟下滑,精英政治遭受衝擊

2020-12-24 澎湃新聞

2020年8月9日,新加坡第55個國慶日。

受疫情影響,新加坡今年取消了國慶群眾大會,慶典改在室內舉行。

2019年8月9日,新加坡慶祝建國54周年。

半個世紀的時間,扼守要衝的新加坡,從遭遇瘋狂掠奪的殖民地到獨立自主、躋身「亞洲四小龍」,創造了經濟奇蹟。2018年,新加坡人均GDP高達6.4萬美元,位居全球第7。

然而,近年來,新加坡的問題逐漸顯現:

經濟增長愈顯乏力,此番新冠肺炎疫情中受世界市場需求疲軟影響,2020年,新加坡經濟預計將萎縮4%-7%;

截至目前,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國家,累計確診病例已超5.4萬;

隨著經濟下滑,傳統精英政治遭受衝擊、反對黨繼續壯大、社會矛盾愈發激烈……

在此種形勢下,邁向「花甲之年」的新加坡,還能重現往日輝煌嗎?

1

資源匱乏,身居要位

新加坡地處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海上交通樞紐。

它是個城市國家,無省市之分,整體地勢低平,土地資源十分有限。截至2019年,新加坡人口總數達570萬,國土面積僅724.4平方千米,在世界口密度排行榜上位列第2。

受地形地勢影響,這裡河流短小、沒有天然湖泊,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生活和工業用水主要依靠儲存雨水和從鄰國進口淡水。

新加坡地標性建築——聖淘沙魚尾獅。

8世紀時,新加坡地區歸屬印度尼西亞的室利佛逝王國,被稱為「淡馬錫」。大約在12世紀中期,室利佛逝王國的聖尼羅尤多摩王子在此建立了信訶補羅王朝,即「獅城王朝」。

這裡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商人們多在此補充淡水資源和其他物資。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地區逐漸繁榮,成為著名國際港口。

14世紀,由於爪哇和暹羅的侵略,此地走向衰落,歸屬馬六甲王國;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佔領馬六甲,又被劃給新建立的柔佛王國,由該國派遣天猛公統治。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開啟新一輪殖民統治。

長期受殖民影響,新加坡成為典型的移民國家,人口主要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組成。

19至20世紀,為躲避戰亂,大量中國人從東南沿海地區移居新加坡。1821-1931年,華族人口增長了360倍。截至2014年底,華族人口為287.4萬,佔新加坡居民人口總數的74.3%。

長期以來,華族人在當地政治、經濟部門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土著民族馬來族是第二大民族,約佔總人口的13.2%。在一個多世紀的殖民地時期,馬來族長期受到排斥和壓迫,處於社會底層。

印度族人多來自英國殖民時期,目前,人口已超過35萬,約佔總人口的9%。

2

抗日華人遭遇瘋狂報復

1815年,拿破崙在反法戰爭中失敗,荷蘭奪回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重新控制東方貿易。於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據點陷入荷蘭包圍。

英國東印度公司駐馬來亞助理秘書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意識到,他們急需在馬六甲海峽東面尋找新港口。

萊佛士選中了新加坡,1819年初,率先登島,佔領港口。

萊佛士雕像。

隨後,英國在新加坡建立貿易站,將其開放為自由港,由東印度公司獨佔。

1823年,兩國籤訂新約,柔佛蘇丹和天猛公放棄關稅權,新加坡全境歸屬東印度公司管轄。

次年,英國再次修約,新加坡島連同附近海域、海峽和島嶼永久割讓給東印度公司。至此,新加坡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

1826年,英國將其在東南亞的3塊殖民據點——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併為單獨省區(即海峽殖民地),劃給同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

此後,依靠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借英國工業革命的東風,殖民政府招募大量勞力,新加坡迅速發展起來。

1864年,貿易額達到1295萬英鎊,佔海峽殖民地貿易總額的70%以上;至19世紀末,已成為東南亞轉口貿易的中心。

1910年,英國確立在整個馬來半島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被改劃為英屬馬來亞的一個邦,到二戰前,已發展為世界第五大港口。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迅速入侵東南亞地區,轟炸新加坡兩個軍用機場,擊沉兩艘英國主力艦。各界華人迅速成立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並組建抗日義勇軍,開赴前線。

然而,在日軍的炮轟下,英國匆匆投降。1942年2月,日本佔領新加坡和馬來亞全境,曾奮起抗日的新加坡華人遭到侵略者的瘋狂報復。

新加坡淪陷後,日本軍政府大肆迫害當地華人,對他們展開「大檢證」,篩查抗日團體成員和支持者,並要求華人繳納5000萬元「奉獻金」作為「懲罰」。

據相關統計,超過7萬華人被軍政府「檢證」,至少2.5萬人被槍殺或活埋。

為滿足戰時需求,日本採取涸澤而漁的財政金融統制政策:

*軍政府大量使用軍票和當地貨幣,濫發「南方開發金庫券」,斂財無數;

*指使日資銀行吸收存款、回籠貸款,恢復鴉片貿易;

*甚至強行推行「獎勵儲蓄運動」,強迫土地所有者存款;

……

新加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新加坡經濟已陷入癱瘓,轉口貿易停頓,工農業生產嚴重萎縮,紙幣一文不值,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3

英國覬覦,鄰居「拋棄」

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新加坡人仍未獲得自由。

二戰結束後,英國不願放棄在新加坡的利益,企圖將其變為直轄殖民地,在大英國協框架下走向自治。於是,英國著力推動新加坡政治改革,設立議會並舉行大選,扶植進步黨政府。

當時,情況並不樂觀:50年代中期,歐洲戰後重建初有所成,新加坡橡膠和錫出口急轉直下,政府收支情況波動不定;經濟形勢惡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新加坡工潮不斷,暴動頻發。

新加坡戰後時期 (1946-1963年)的社會暴動事件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內部新興政治勢力崛起,尋求自治的聲音越來越大。李光耀,便是其中一員。

上世紀80年代的李光耀。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自曾祖父起,家族開始在新加坡定居。日本軍政府統治期間,他曾遭肅清調查,日軍投降後赴英留學。1950年,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對英國的直轄殖民倍感失望。於是,他廣泛接觸華校生和工人群體,1954年,成立人民行動黨,積極爭取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為壯大自身力量,人民行動黨選擇與新加坡馬來亞共產黨和勞工陣線合作。

註:馬來亞共產黨(簡稱「馬共」),是1940年代新加坡反對殖民主義的重要力量;1948年英國頒布緊急狀態法令後遭鎮壓。

勞工陣線,由馬紹爾和林有福於1954年組建,前身是新加坡工黨,同樣致力於新加坡獨立。

1955年大選,勞工陣線贏得勝利,組建聯合政府,並向英國提出新加坡自治要求。

次年,英新第一次談判破裂,馬紹爾辭職。林有福接管聯合政府後,強力鎮壓馬共組織的左翼運動,藉此獲得英國信任,雙方隨後重啟談判。

最終,英國同意新加坡自治,自治政府由選舉產生。

1959年,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53.4%的選票,李光耀組建新加坡自治政府。

此時,新加坡形勢依然嚴峻——資源有限、市場狹小,經濟蕭條、社會秩序混亂,25%的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為走出困境,李光耀政府積極促成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合併,馬來亞東姑政府欣然接受提議。

馬共擔心東姑最終會完全控制新加坡,強烈反對合併計劃,1961年,因政見不合脫離人民行動黨。

為控制黨內分裂負面影響,李光耀連續進行12次廣播講話,並組織全民公投,說服民眾支持合併計劃,同時繼續與東姑商談合併細節。

馬共自行剝離後,英國對人民行動黨也更為信任,幫助李光耀政府推動新馬合併。

1963年,新加坡、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先後宣布獨立,與馬來亞合併;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

然而,合併後,新加坡非但沒能與馬來西亞共塑繁榮,反而矛盾衝突不斷:

*東姑勢力和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大選中針鋒相對,相互攻訐;

*雙方在財政收入上交比率問題上爭執不下,新加坡爆發反徵稅運動;

*馬來西亞推崇馬來人特權制度,新加坡則是華人佔優,馬華之間相互敵視,引發多次種族騷亂……

4

自力更生,「小龍」飛騰

政治、經濟和族群關係等矛盾愈演愈烈、難以調和,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重獲獨立。

人民行動黨繼續壓制反對黨,迫使反對黨議員退出國會,進而壟斷全部議席,牢牢掌握國家權力。

政局穩了,新加坡面前還橫著一道道經濟難關:

*離開馬來半島廣闊的經濟腹地,工業發展失去原料產地和市場;

*英軍撤離,帶走了每年5000萬英鎊的消費,國內消費市場進一步縮小;

*戰後人口激增,住房緊張,40%的人住在貧民窟裡……

新加坡獨立初期,約有30萬人居住在棚戶區的半永久性庇護所中。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啟動了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全方位改革。

經濟上,實行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

其一, 新加坡政府鼓勵興辦企業,讓企業自由競爭;對私人資本實行資助計劃,擴展投資領域,同時對外資投資給予稅收優惠。

到1987年,新加坡的外資直接投資已達76.78億美元,佔當年投資總額的82%;9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7大外資引進國;海外投資項目發展迅速,1995年,該項收入佔當年GDP的13%。

其二,適時調整貿易政策和產業結構。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政府從鼓勵進口替代工業化轉向重點發展工業和出口。到1970年,國內製造業產值和出口額不斷增加;借東南亞地區石油開採風潮,發展煉油工業,新加坡成為世界第3大煉油中心。

70年代,進行產業結構優化,限制勞動密集型工業,鼓勵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

進入80 年代,強調海外服務業的優先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中電子電器、機械設備的比重加大。

政治上,在鞏固威權政治的基礎上推動民主化進程。

調整政治權力結構

1968-1980年間,人民行動黨完全控制國會,行政權力高度集中於總理,總統無實權。隨著工人黨在安順區補選中獲勝,80年代,人民行動黨「一統國會」的局面被打破。

1959-2011年人民行動黨歷屆大選情況

註:「贏得議席(席)」一欄括號中的數字是國會議席總數。

90年代,人民行動黨適時調整政治權力結構,增加總統權力,總統選舉方式改為選民直選,以保障權力制衡。

其次,重視廉潔機制建設和黨政人才儲備。

新加坡設立貪汙調查局嚴查貪腐犯罪,採取高薪養廉、廉政教育多項舉措,保證政府廉潔。據統計,1995年,全國7萬多名公務員中,犯貪汙罪的僅9人。

此外,新加坡遵循「老一代主動讓賢、新一代自定領袖」的權力交接模式,保證政黨活力。1990年,李光耀總理主動退位,由新一代領導層選定吳作棟為下任總理。

社會政策上,完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

60年代,推出「居者有其屋」等住房計劃,興建組屋近10萬套,解決82%新加坡人的住房問題;

80年代,制定系列「3M」計劃,完善醫療保障體系;

推出教育優惠計劃,公積金功能覆蓋教育保障;

堅持政教分離,促進各種族政治、經濟地位平等……

註:「3M」計劃,指「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基金計劃」。

在李光耀、吳作棟政府的努力下,新加坡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

1968-1970年,新加坡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8%,至80年代,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1996年,經合組織將新加坡升格為發達國家;

1997年,人均貿易量居世界第一;

進入21世紀,外匯儲備、國民儲蓄率均屬世界最高水平。

5

新加坡其實「飛」得很累

在領跑亞洲的光環之下,新加坡身上始終背負著黨爭、人口等問題帶來的發展壓力。近年來,這些負重已漸漸拖緩了新加坡的發展步伐。

第一,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2011年,新加坡實際GDP增速驟然跌破10%,開啟經濟下滑之路;

2015年,經濟增長率僅為2%,創6年來最低紀錄,製造業連續5個季度萎縮;

2016年,新加坡失業率升至6年來最高點。

製造業疲軟,經濟持續增長乏力,新加坡經濟面臨斷崖式衰退風險。

實際上,自獨立以來,新加坡曾經歷多次經濟衰退,這與其高度依賴世界市場緊密相關——「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模式雖給予新加坡無限的發展空間,但也是一枚「定時炸彈」。

80年代,因國際油價震蕩,新加坡經濟20多年來首次負增長;

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GDP增長率從8.5%驟降至0.1%;

2001年,全球經濟下滑,新加坡第三季度失業率高達4%……

此外,新加坡經濟對外資依賴較強。90年代,新加坡外國企業控制的資產佔所有公司資產的73%。在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中,59%來自資本投資,一旦投資國經濟發生波動必受波及。

第二,黨爭愈發激烈,影響執政有效性。

一方面,反對黨力量明顯增長,精英統治傳統面臨挑戰。

從2011年開始,各反對黨著手進行協調和布局,集中力量對抗人民行動黨。這一年大選,人民行動黨首次輸掉一個選區,得票率跌至歷史最低點60.14%。

另一方面,第三代領導人內鬥嚴重。

2017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弟、妹二人發布聯合聲明,指責李顯龍濫用職權、協助其妻何晶「幹政」、為其子李鴻毅接班做鋪墊。李氏家族內訌被擺上檯面。

第三,人口危機日趨嚴峻。

進入21世紀,新加坡人口增速持續放緩,為了發展經濟大量引進外籍勞工,截至2013年6月,共計約130萬,約佔總人口的24%。外籍勞工等非居民人口增速明顯快於居民人口。

2000年以來部分年份新加坡人口情況(萬人,%)

2000年,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10.6%,預計到2050年將上升至39.6%,新加坡將成為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力、社保體系將面臨沉重壓力。

第四,社會矛盾激化,公平問題、族群衝突等頑疾再現。

2010年,總理李顯龍年薪高達205萬美元,各個部長的平均年薪為126萬美元。相比之下,建築工人、貨車司機、貨運碼頭搬運工等外籍工人集中的職業,月薪等級在1800新元以下(約合1300美元),且工作環境差、時間長、居住條件惡劣。

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中下層民眾未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新加坡社會穩定性遭遇衝擊。

2012年,近百名中國籍巴士司機因不滿薪資待遇舉行罷工,打破新加坡26年「無罷工記錄」;

2013年,新加坡發生近40年來的首次騷亂事件,在印度族群聚集地「小印度」,約400名外籍勞工打砸、燒毀私家車、警車和救護車,數十人受傷;

2014年,芳林公園6000人集會,抗議中央公積金養老制度,批評政府運作不透明……

6

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獨善其身?

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與自身條件的限制,共同建構了「新加坡困境」——地處馬六甲海峽要衝,新加坡既要面對鄰近國家的潛在威脅,又要在在大國之間尋求生存。

來自於鄰居馬來西亞的威脅

其一,領土爭端。

新馬領土爭端集中在白礁島——位於新加坡海峽東入口處,對兩國海上防衛和對外貿易十分重要。

白礁島最早由英國殖民者佔領,1965年新馬分家後由新加坡控制。1979年底,馬拉西亞將白礁島標為自己的領土,白礁島主權爭奪由此開始。

因長期外交談判無果,1994年,兩國提請國際法院裁決爭端。2008年,國際法院做出判決,白礁島主權屬於新加坡。然而,馬來西亞柔佛州並不接受這一判決,一直在搜集證據,尋求覆核裁決。

其二,供水爭議。

因嚴重缺水,新加坡超過50%的供水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

根據1962年新馬供水協議,直至2061年,新加坡每天最多可從柔佛河抽取2.5億加侖水。而隨著經濟發展,新加坡用水量逐年增長,2018年已達到4.3億加侖/天。

多年來,馬來西亞供水價格始終保持3分林吉特/千加侖不變,新加坡則將原水淨化後,按50分林吉特/千加侖賣回柔佛州。

註:1林吉特約合人民幣1.6594 元。

雙方就供水量和價格調整爭執至今,馬方甚至多次口頭恫嚇停止供水。

藉助美軍的沉重代價

有限的國土與人力資源限制了新加坡的軍事能力。為了強化軍備、抵禦鄰國威脅,新加坡選擇藉助美國的力量。

通過籤署1990年諒解備忘錄、2005戰略框架協定和2015年加強防務合作協定,美新防務合作領域不斷擴大。

2005年以來,新加坡國防開支維持在80億美元以上。2008-2010,新加坡武器採購費用年均10億美元以上,這筆巨款主要流向了美國。

此外,新加坡還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和軍艦深水碼頭。2012年,新美達成協議,以輪換方式在新加坡部署4艘瀕海戰鬥艦,美軍事實上「常駐」新加坡。

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

1990年與中國建交以後,新加坡政府便提出「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的政策。

1993-1995年,新加坡掀起對華投資熱潮,3年投資金額是以往對華投資總額的8.65倍;

1996年9月11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國際學校參觀。

2000年,中新雙邊貿易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

2009年,中新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4年後,中國超過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

2008年9月9日,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

然而,新世紀以來,李顯龍政府秘密進行「星光計劃」、訪問臺灣地區,損害了中方的核心利益,在南海問題上也屢次偏離中立立場,給中新兩國的經貿合作關係蒙上陰影。

7

疫情撞上大選,「壓力山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新加坡經濟復甦之路更為崎嶇。

為抑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新加坡從4月起採取封鎖措施,大規模停工停產。

同時,受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衰退、外部需求疲弱,經濟供應鏈因此被迫中斷,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的新加坡再遭重創。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數據顯示,新加坡2020年第二季度GDP環比萎縮41.2%,創單季度跌幅最大紀錄。5月底,貿工部年內第三次下調經濟預期,預計2020年新加坡經濟將萎縮4%-7%。6月,新加坡製造業產值同比下滑6.7%,跌幅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疫情之下,新加坡長期存在的社會治理漏洞暴露無遺。

新加坡新冠病毒感染情況。圖片來源:CNA

4月起,新加坡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現跳躍式增長。截至目前,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國家,累計確診病例已超5.4萬,其中90%都與外籍勞工的聚集性傳播有關。

當下,新加坡約有25萬名外籍勞工集中生活在43個私人經營的大型宿舍區內。這些宿舍區分布在郊區,每間臥室通常居住著12-20名外籍勞工。

因人口密集,衛生條件較差,加之新加坡政府長期忽視外籍勞工的基本權益,新冠病毒在外籍勞工宿舍肆虐,成為防疫盲點。

4月6日,在新加坡西雅卓源外籍勞工宿舍,幾名外籍勞工從宿舍樓中向外張望。

隨著大量外籍勞工確診,新加坡大批建築、海事工程項目缺乏勞動力,只得繼續延期。政府針對不同群體的防疫政策存在差別待遇,最終反噬新加坡經濟。

同時,2020年是新加坡大選之年,李顯龍政府的防疫政策成為國內反對黨詬病的焦點,疫情淪為黨爭工具。

7月初,新加坡民主黨主席淡馬亞公開指責李顯龍政府抗疫政策——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忽視醫學專家建議,阻止僱主讓海外勞工接受核酸檢測,錯失控制外籍勞工群體疫情的良機,甚至從3月開始就對大選「朝思暮想」,導致防疫政策失焦。

對此,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予以駁斥,稱這是反對黨為大選造勢、將疫情政治化、牽制執政黨勢力而捏造的「毫無根據的虛假指控」。

7月11日,新加坡第13屆大選結果公布。人民行動黨贏得國會93個議席中的83席,李顯龍繼續執政。

然而,在本次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僅為61.24%,低於2015年大選時的69.86%。主要反對黨工人黨在此次大選中贏得10個議席、3個選區,反對派議席數創歷史新高,勢力仍在擴大。

顯然,贏得這次勝利的李顯龍絕非高枕無憂。

接下來,如何從商業活動停擺中挽救經濟、緩解社會矛盾、處理好與各國的關係?如何走出「新加坡困境」?

李顯龍政府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參考資料:

1.《外媒:因忽視抗疫盲點 新加坡付出高昂代價》,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2020年5月15日;

2.孫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形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

3.劉穎,《新加坡獨立問題研究》,贛南師範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

4.李曉娣,《新加坡經濟振興與衰退的原因及啟示》,當代財經2004年第9期;

5.李晨陽、邵建平,《論白礁島主權爭端及其對新馬關係和東協發展的影響》,東南亞研究2009年第1期;

6.陳世鳳,《應對大國崛起:新加坡對華對衝戰略評析》,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7.馮桂、羅章武,《和為貴:從馬來西亞、新加坡供水爭議談起》,世界知識2019年第9期;

8.劉勝、胡安琪,《「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政策發展展望》,東南亞研究2016年第2期;

9.《新加坡暴亂 不公正待遇引發社會矛盾激化》,中國新聞網2013年12月11日;

等等。

(原標題:《55歲了,這個國家最近有點慌……》,文 :回家種菜、丁貴梓(實習生),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相關焦點

  • 新加坡38周年國慶 「受傷雄獅」欲圖再次奮起
    中新網8月10日電 法新社報導,曾作為亞洲高經濟增長的國家,新加坡昨天舉行了隆重的建國38周年的國慶活動。但是,高失業率、經濟增長遲緩以及嚴峻的地區競爭給慶典活動蒙上了一層陰影。新加坡人民希望國家再次奮起。  新加坡人並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狀況。近三年的經濟緩慢增長,尤其是2001年的經濟衰退,已使新加坡人沉不住氣。
  • 胡毓堃:今年55歲的新加坡是否已到了政局的「分水嶺」?
    導讀:今年8月9日是新加坡55周年國慶。因為遭遇到了新冠疫情的衝擊,總理李顯龍在國慶致辭中呼籲全國團結起來應對困難。事實上,由於疫情帶來的經濟困境,在新加坡執政長達數十年的人民行動黨正面對著巨大壓力;而年輕世代想打破它一直以來獨大的訴求無疑進一步削弱了它的政治版圖。因此,雖然人民行動黨在上個月的大選中仍然勝出,相對優勢已經有所下降。
  • 新加坡2019年GDP增速創10年最低 今年經濟增長料下滑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1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區域經濟,新加坡2020年經濟增長料將下滑。新加坡貿工部昨天(17日)發布2019年第四季及全年經濟增長數據時,將2020年的增長預測範圍從原本的0.5%至2.5%,下調到負0.5%至1.5%。在記者會上,貿工部常任秘書林明亮指出,疫情預料將從三方面衝擊新加坡經濟。
  • 新加坡舉行國慶54周年慶典
    8月9日,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左二)出席在新加坡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舉行的國慶慶典。 新加坡9日在政府大廈前大草場舉行國慶54周年慶典。由於今年適逢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慶典圍繞回顧歷史、攜手共創未來的主題,將國慶氣氛推向高潮。
  • 新加坡50周年國慶 福利也太多了吧
    如果你最近的周末恰巧在新加坡,一定會碰到煙花、軍演、列隊等熱鬧場面,那是因為他們在為8月9日盛大的50周年獨立日演出在排練。為了慶祝這個偉大的50周年,早在2013年,新加坡特別成立了50周年慶委員會(Singapore50 Committee,簡稱SG50),還公開表示「鼓勵各界自發籌辦慶祝活動」。
  • 經濟戰「疫」錄:新加坡經濟滑坡對亞洲意味著什麼?
    (財經天下)經濟戰「疫」錄:新加坡經濟滑坡對亞洲意味著什麼?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李曉喻)疫情不算十分嚴重的新加坡,經濟所受衝擊卻相當嚴重。據官方數據,一季度新加坡GDP折合年率環比下降10.6%,創10年來最大降幅。  北京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新加坡經濟遭受重創與其經濟結構密切相關。
  • 新加坡慶祝建國51周年
    新華社新加坡8月9日專電(記者包雪琳 馬玉潔)新加坡9日迎來獨立51周年紀念日,盛大的國慶慶典在新加坡國家體育館舉行。新加坡總統陳慶炎、總理李顯龍、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等出席慶典。  除了閱兵式,此次以「共創未來家園」主題的國慶慶典還融入諸多創新元素,如大量運用全新3D投影技術和無人機、利用國家體育館內的懸掛系統以及引入室內煙花等,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  國慶慶典匯演分為6個篇章,以土著勇士峇堂和新加坡石的故事開篇,峇堂這一形象也代表著新加坡人直面挑戰、堅忍不拔的精神。
  • 建國才55周年,新加坡居然有這麼多百年名校?!
    雖然新加坡建國才55周年,但這個小島確實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 可能許多人都知道以下這些學校,但是伴隨這些學校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小文整理了新加坡10所最古老的學校,一起來了解下塑造了新加坡歷史的百年名校。
  • 同樣遭受疫情影響,為何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譚浩俊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影響,以及有些國家不積極抗疫,反而大打貿易戰,導致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的預測也普遍十分悲觀,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較大下滑。
  • 國外經濟觀察: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國外經濟觀察)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近期將2020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幅由此前的「-7%至-5%」調整為「-6.5%至-6%」。新加坡貿工部預測,2021年新加坡經濟將恢復增長,預期增幅是4%至6%。新加坡貿工部稱,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未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表現,以及新加坡的疫情防控形勢。今年以來,疫情嚴重衝擊新加坡經濟,政府接連出臺一系列刺激政策舉措,成功止住經濟下滑趨勢。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後,今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經濟環比增幅達9.2%。
  • 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國外經濟觀察)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近期將2020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幅由此前的「-7%至-5%」調整為「-6.5%至-6%」。新加坡貿工部預測,2021年新加坡經濟將恢復增長,預期增幅是4%至6%。新加坡貿工部稱,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未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表現,以及新加坡的疫情防控形勢。今年以來,疫情嚴重衝擊新加坡經濟,政府接連出臺一系列刺激政策舉措,成功止住經濟下滑趨勢。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後,今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經濟環比增幅達9.2%。
  • 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
     人民日報12月15日報導: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近期將2020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幅由此前的「-7%至-5%」調整為「-6.5%至-6%」。新加坡貿工部預測,2021年新加坡經濟將恢復增長,預期增幅是4%至6%。新加坡貿工部稱,新加坡經濟呈現漸進復甦態勢,未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表現,以及新加坡的疫情防控形勢。
  • 累計破900經濟持續惡化 新加坡政府:別慌,還有錢
    新冠疫情發展到今天,已經影響了全球經濟,而且這次的衝擊將比非典時期更嚴重,比全球金融危機更沉痛。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新加坡更是首當其衝, 今年很可能會經濟萎縮。不過,新加坡政府表示,即便經濟衝擊持續惡化, 政府具備足夠資源推出更多援助措施。
  • 新加坡經濟形勢凸顯國際合作重要性
    今年是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抗疫合作成為中新關係新亮點,在地區和國際層面發揮了很好示範作用。雙方互施援手,共克時艱,確保兩國及區域供應鏈穩定。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日前表示,中新關係在疫情考驗中升華。
  •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舉行國慶70周年招待會
    國際在線(記者 孫牧寧):26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舉辦招待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與新加坡政界、商界、學界、媒體界以及華人華僑、旅新中國同胞代表共慶華誕。在招待會致辭中,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表示,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極大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發展的軌跡。
  • 新加坡英國經濟大幅下滑,陷入衰退
    先說說,新加坡,根據7月14日,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公布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新加坡經濟預計將較上一季度萎縮41.2%,使該國進入技術性衰退。 此次新加坡官方公布的數據,主要由4月和5月的數據計算後得出。這一表現,較此前分析師的普遍預測更差。路透社此前進行的調查顯示,第二季度新加坡經濟預計將較上一季度萎縮37.4%。
  • 新加坡:疫情下舉行國慶慶典 團結一心共克時艱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9日是新加坡獨立55周年國慶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新加坡沒有像往年一樣舉行大規模的慶祝集會活動,而是選擇在空曠的政府大廈操場進行三軍儀仗隊檢閱、鳴放禮炮,新加坡武裝部隊同時在海陸空向國慶獻禮。 當天上午10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通過電視發表國慶致辭,他呼籲全國團結一致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威脅和挑戰,並感謝醫務工作者及各界人士所付出的努力。
  • 土耳其精英政治最顯著的特徵是政治精英之間高強度的衝突 - 魚兒...
    一黨獨大時期,軍官和文官等「公務人員」佔據絕對優勢;多黨制時期,醫生、工程師、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佔據主導地位,並且商人、企業主、貿易者、銀行家等「經濟人員」所佔比重日益增加。由此可見,土耳其的政治精英經歷了由革命官僚型→經濟技術型的轉變。
  • 【新加坡金管局:中國與韓國疫情控制得當 經濟衝擊力度小】新加坡...
    【新加坡金管局:中國與韓國疫情控制得當 經濟衝擊力度小】新加坡金管局今天發布報告指出,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中國、臺灣、香港、韓國等經濟體疫情控制得比較好,經濟受到的衝擊幅度也較小。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國慶致辭 呼籲全國團結一致戰勝困難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9日是新加坡建國55周年國慶,總理李顯龍發表國慶致辭,呼籲全國上下一心,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威脅和挑戰。在演講中,李顯龍感謝了新加坡醫務工作者及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他表示,在歷史上,新加坡人民攜手努力,共同建設新加坡,並多次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機等帶來的挑戰。無論在如何困難的情況下,新加坡都堅持舉行國慶慶祝活動,鼓勵新加坡人民共克時艱。 李顯龍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加坡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