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基本地理事實,建立空間概念
複習某個區域時,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基本事實:位置(包括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地形單元(山脈、河流、湖泊、平原、高原)、國家、城市、交通線等,要把知識點落實在地圖上,形成空間概念。
二、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地理思維
對一個區域,我們要在了解其區域位置、地形的基礎上,根據氣候形成和分布的規律,認識本地區的氣候,並由此掌握其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狀況,進一步地可以了解該地區農業生產、人口、城市、經濟等人類活動因受自然條件影響而呈現出的特點。
例如:
日本:
中亞:
印度:
三、突出重點、難點
要特別注意各區域典型的地理現象和突出的社會與經濟問題。如東亞及南亞季風的成因、東南亞的物產、印度的氣候與農業、西亞和北非的石油資源及民族與宗教問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及環境問題、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等。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四、滲透高中地理
有意識地運用高中地理有關理論來解釋區域地理中的某些現象,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並增強區域地理知識的記憶效果。如複習世界四大漁場的時候,用世界洋流的分布來解釋;學習各地氣候時,運用氣候形成和分布的規律加以解釋;通過分析日本、印度、俄羅斯、英國、美國、德國工業的分布來複習工業布局的類型和工業布局的變化等。
五、加強對比與總結
對不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加以對比和總結,可以使規律性的東西凸顯出來,有利於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如東亞和南亞季風在成因、風向上的對比;歐洲和北美在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差異上的對比;從魯爾區、五大湖區的工業發展條件總結老工業基地的布局因素;從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的出現總結暖流、信風、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等。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