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上經常打敗仗,但他們總能打贏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例如1812年俄法戰爭和1941年蘇俄戰爭。蘇聯衛國戰爭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殘酷的戰爭之一。為了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付出了空前慘重的代價,極其巨大的損失。有多達三千多萬之巨的蘇聯人永遠長眠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蘇聯人口的總傷亡數字高達6千多萬人。
在1995年出版的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一書中披露:「衛國戰爭初期,在德軍的突然襲擊下,蘇軍猝不及防,有1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250個步兵師被德軍合圍殲滅。蘇軍部隊當時是極不穩定的,不僅僅是退卻,而且有逃跑,張皇失措。1941年6月至1942年底,蘇軍有576萬人被俘,損失了4.3萬門火炮,3.2萬輛坦克,和2.3萬架飛機。其中大量的坦克和飛機是在我軍匆忙撤退時被拋棄的」。
蘇聯紅軍和俄國人最可敬之處,在於他們經歷了1941年至1942年的潰敗和慘重損失,也沒有氣餒和頹敗,沒有絕望和尋求「曲線救國」,而是跟德國人死磕,反而在浴血鍛鍊中積累了戰鬥經驗,越戰越勇,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戰爭的最後勝利完全是用巨大的犧牲獲得的。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共動員了2960萬人入伍,其中因戰時建設而復員200多萬人,戰爭結束高奏凱歌時還剩下1136萬人。因為死亡、失蹤、負傷殘廢減員共計1600萬人。
而中國14年抗戰的軍事人員損失,國民黨方面是死亡、負傷、失蹤322萬,因病死亡42萬,八路軍方面是59萬,合計423萬,大約相當於蘇聯武裝人員損失的四分之一。
為什麼俄羅斯人不怕死?首先,這句話不是俄羅斯人說的,而是與俄羅斯人對戰的敵軍說的。一直以來,俄羅斯士兵都具有承受極度傷亡而不投降的可怕韌性和高貴品質,他們能趴在充滿淤泥戰壕裡,能臥在嚴寒刺骨的雪地裡,吞咽摻著木屑的黑麵包,隨時隨地為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
當然,俄羅斯人對死亡的恐懼是存在的,但由於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使得俄羅斯人對死亡的恐懼和西方人相比大不相同。俄羅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死亡文化,與歐洲人不同的是,俄羅斯人沒有感染西方社會培育的死亡恐懼。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理解這一點,俄羅斯人的懶惰、粗暴、狡黠,韌性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祖先的功績。在900天的圍困裡俄羅斯人負隅抵抗,我們為他們的勇敢、力量和戰勝敵人而自豪。國家的歷史充滿了血腥的戰爭、痛苦和悲傷的篇章,但俄羅斯精神的力量卻以某種方式壓倒了敵人,解放了他們的土地。
全景畫《血戰庫爾斯克 》,該作品收藏於莫斯科市西部的菠蘿金諾戰役全景紀念館。該館收藏著《斯摩稜斯克戰鬥》《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的偉大勝利》《保衛列寧格勒》《血戰庫爾斯克》 《強渡第聶伯河》《攻克柏林》等七副全景畫。
在古代文化中,斯拉夫人就不怕死。從心理上,這種「不怕死」也排斥了對祖先和信仰的崇拜,而且這些信仰哲學與東方的佛教非常類似。在斯拉夫世界觀中,人們相信永生,甚至是靈魂的輪迴。斯拉夫人死後會去到另一個世界。
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它對來世充滿希望。在東正教世界裡,每個人都會找到上帝。俄羅斯宗教中沒有不必要的恐嚇,沒有可怕的審判,沒有地獄般的折磨。在正統中,為了被寬恕,必須在死前真誠地悔改並且靈魂歸向上帝。俄羅斯東正教也充滿了教條,「愛是沒有恐懼的,完美的愛能驅除恐懼」。這就是俄羅斯人不怕死的秘訣。
俄羅斯文化和民間藝術反映了對死亡沒有恐懼的抒情態度。我們可以從俄羅斯的俗語中窺探出俄羅斯人不怕死的態度:比如懶惰比死亡更糟糕。
俄羅斯諺語說,在死亡中,俄羅斯人並不孤單,他會得到支持,就像死亡是一種共同的事業。俄羅斯童話民間傳說中沒有死亡的恐怖,我們大多數的童話都是善良的,幾乎沒有不可逆轉的消極人物。他們沒有像西方民間傳說那樣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和折磨。俄羅斯的童話故事並沒有給孩子帶來神秘的恐懼,而是教導了善良和正義,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俄羅斯人總是相信死亡後的救贖和正義,這是一種理性和現實,它迫使我們行動和生存,而不是擔心自己的生命。
蘇聯影片《戰爭就是戰爭》中有一段插曲,《原野上坦克轟鳴》,Наполе танки грохотали,至今在俄羅斯也是膾炙人口的歌曲。描寫了蘇聯紅軍戰士坦克手的死亡和犧牲,以及親人的思念,這樣的內容在中國歌曲裡是很罕見的。
茫茫的原野坦克轟鳴,戰士們投入最後一戰。 他們抬著年輕的指揮員, 彈片把他的頭擊穿。
敵人的炮彈擊中了坦克, 四名戰士葬身車內。
永別了,青年近衛坦克兵!
愁雲慘澹 晨風悽微,熊熊烈火把戰車吞沒, 爆炸聲轟響震草原。
小夥子多想活在世界上, 可他已無力睜開眼。
「請把我們從廢墟中抱出, 和心愛的坦克告別。 火炮齊射、戰車列隊 ,送我們最後走一程」
無情的電報傳來噩耗, 親人們心碎悲傷: 大家都明白,兒子已離去, 他再也不能回家鄉。
白髮母親倚牆哭泣, 年邁的父親擦著淚。 可愛的姑娘不會知道, 坦克手怎樣犧牲。
戰士的相片蒙上了塵埃, 躺在發黃的書本旁。 還穿著軍裝,戴著肩章,可不能做她的新郎……
牢記犧牲的先烈,是俄國人從小就父母那裡就受到的言傳身教。俄羅斯民族很高傲,通常對外族不屑一顧,但他們比較注重傳統,尤其尊重為民族犧牲的先輩。每年勝利日,俄羅斯人都自發地向烈士墓紀念碑獻花。新婚佳人向烈士紀念碑鮮花是俄羅斯人的好傳統之一,值得中國人學習。
俄羅斯還有個好傳統,在經歷過衛國戰爭戰火的許多城市樓房外面掛個銅牌,上面銘刻著戰爭期間紅軍哪個部隊曾經在此與德國侵略者交戰,哪位烈士長眠於此,姓名職務,出生年月日。以前在俄羅斯的時候,不止一次見過這種銅牌。哪怕是新建的樓房,也有這樣的紀念標誌。
例如聖彼得堡的皮斯卡廖夫公墓,這個公墓安葬著42萬名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死亡的死難者。普京總統每年出席聖彼得堡勝利日閱兵式,並來到皮斯卡廖夫公墓,向祖國母親紀念碑敬獻花圈,普京在雪中單膝下跪,誠摯悼念列寧格勒圍城戰犧牲烈士。他還向自己在列寧格勒會戰中遇難的哥哥獻上一束鮮花,他是普京素未謀面的哥哥,在德國軍隊圍困列寧格勒期間夭折,時年僅兩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