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鮮為人知的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中轉區,現如今名聲大噪,街頭巷尾為人熱議,只因為美國「稜鏡」監視項目揭秘者斯諾登,6月23日突然「從天而降」,在這裡滯留了近40天。
有人頗為納悶:斯諾登6月23日乘俄羅斯民航班機從香港飛抵莫斯科後,俄外長拉夫羅夫輕描淡寫地說出了這麼一句:此人尚未進入俄羅斯境內。
俄羅斯外長為什麼這樣說?
謝列梅捷沃機場是莫斯科四大機場之一,建成於1959年秋,因附近謝列梅捷沃小村而得名,位於莫斯科西北約三十公裡處。
與各國國際大機場一樣,謝列梅捷沃機場內設有三大禁區:入境區、出境區和中轉區。這三個區域的歸屬比較特殊,從地理屬性來說,自然是俄羅斯的領土,但從國際法角度看,卻又是「中間地帶」:在入境區,乘客尚未通過邊防檢查,不能算進入俄羅斯境內;在出境區,乘客已通過邊防檢查,算是離開俄羅斯國境了;在中轉區,乘客大多是中途轉機的,也有的人因種種原因,不能進入俄羅斯境內,臨時被安置在此地,等候下一步處理,斯諾登就是其中一個特例。
在這個中轉區,曾發生過不少故事。1968年深秋一天,蘇聯內務部一官員約見我駐蘇聯使館領事官員,稱有幾名中國乘客滯留在上述中轉區,因語言不通,請使館派員前往溝通。我當時在使館任隨員,負責對外聯絡工作,因俄語還可以,使館領導便派我陪同我領事官,前往中轉區了解情況。
這些同胞見到我們,面部表情不一,有的高興,有的冷漠;對我領事官的關心,有的感謝,有的並不領情。領事官問他們為何到了中轉區,他們大多避而不答,只有一位如實說:沒有入境籤證。領事官回館後,即向國內主管部門作了匯報,並請示處理辦法。當時「文革」狂潮正處於頂峰,國內許多部門被造反派奪了權,過了大約兩周,才得到一句話答覆:讓他們趕緊返回原發地!
第二次來到中轉區後,領事官準備向滯留者傳達國內指示精神。此時,滯留人數比上一次增加了約一倍,有十多人。我掃了一下周邊環境,只見得在發暗的木地板上,有人躺著有人蹲著,形象不甚雅觀。在這些滯留同胞身旁,鍋碗瓢盆一應俱全,作為那個年代典型的中國特色產品,幾個綠色鐵皮鏤空暖水瓶,凌亂地散放著。
對於領事官的傳達內容,他們大多默默地聽,只有一位長者悶聲悶氣問:「錢呢?」我們很想同滯留同胞好好聊聊,但他們大多數搖頭不語。
領事官回館後,立即把滯留者的反應報告國內。過了七八天,得到的還是一句話答覆,但內容多了少許:讓他們趕緊返回原發地,回國亦可,機票錢由使館墊付。
我們第三次來到中轉區,對於領事官承諾使館出錢購票幫其出境,大家顯得有點興奮,有的人還主動同我們聊天。
領事官問:「為什麼來的中轉區?」
一名南方中年人答:「沒有入境籤證。」
又問:「沒有蘇聯入境籤證,原發地邊防部門為什麼允許出境?
答:「還不容易吶,塞點那個(指錢),就立馬搞定了。」
問:「為什麼不願回原發地?」
答:「出來,就是為了離開那個鬼地方。」
問:「為什麼不願回國?」
答:「哈,回去再受迫害啊?」
問:「下一步怎麼走?」
答:「聽天由命吧。天無絕人之路!」
三四天過後,有七八位同胞陸續離開機場中轉區,前往所選目的地,但有一半人仍滯留在中轉區不走……
在謝列梅捷沃機場中轉區內外,我同蘇聯內務部官員進行過多次深入交談,了解到一些內情。一個外國人滯留在機場中轉區,原因是多方面的:丟失或被吊銷本國護照,或護照過期,或持照人被列入入境者黑名單;沒有入境籤證,或籤證無效:缺蓋發籤證機構公章,或無主籤官員籤名,或入境籤證過期,或入境時間、地點有誤,等等,不一而足。
通常乘客在入境接受邊防檢查時,被查出不符合入境規定的,機場方面就立即安排坐同一飛機免費返回原發地。不服從安排者,機場官員只好將其送到中轉區,聽候下一步處理。這些人最後大多離開中轉區,返回原發地或去其他國家。不過也有小部分人,出於種種原因,故意滯留機場中轉區,呆的時間都比較長,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有,對此,蘇聯主管部門也很無奈。
蘇方官員對我說,機場中轉區很特殊,蘇聯方面不能不管,但這是個「中間地帶」,依法依理,管起來都很難。長期滯留者,什麼人都有,有的竟然撕掉護照,成為「無國籍人」,等待聯合國難民署搭救。對那些「釘子戶」,通常不能加壓,更不能施暴,成了機場管理的「老大難」問題。
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細節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斯諾登現在已經離開這一中轉區,但當年那些不知姓名的滯留者的命運,我卻依然不得而知。(李景賢 中國前駐俄羅斯使館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