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和「俄羅斯帝國」是一個意思嗎?如果不是,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對於不是很熟悉俄羅斯歷史的人來說,卻要難倒一大片。
沙皇俄國是從公元1547年「伊凡雷帝」——伊凡四世第一個稱「沙皇」後開始的時代;
俄羅斯帝國則是從公元1721年彼得一世打敗瑞典王國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後開始的時代。
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政權,只是格局不一樣而已。沙皇俄國是俄羅斯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為後來的俄羅斯帝國的瘋狂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沙皇俄國以前,他們還叫莫斯科公國,他們先後徵服了周邊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特維爾公國、維亞特卡公國、立陶宛公國的部分地區、梁贊公國等,成為羅斯諸公國公認的領袖。
到了伊凡四世在位的時候,他正式稱「沙皇」,由此進入沙皇俄國時代。伊凡四世又先後滅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分裂後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
接下來,伊凡四世又派遣一支由葉爾馬克為首的哥薩克悍匪軍隊向失必兒汗國(即西伯利亞汗國)發起了進攻。這是歷史上一支相當剽悍的軍隊,他們只有800餘人,卻一路高歌猛進,攻佔了失必兒汗國的首都卡什雷克,將失必兒汗國納入沙皇俄國版圖。
伊凡四世還重創了克裡米亞汗國的軍隊,為後來吞併這個汗國創造了條件。從此,蒙古人的欽察汗國分裂出的4個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失必兒汗國、克裡米亞汗國)基本上被俄羅斯人吃掉。
在遠東,俄羅斯人佔領了西伯利亞後,繼續向東方進發,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了我國的黑龍江流域。一路燒殺搶掠、橫行無阻的俄軍終於遇到了強烈的抵抗,在和清軍進行了一番激烈地較量後,兩國籤訂《尼布楚條約》。
另一方面,沙皇俄國也在致力於向歐洲滲透,以及取得波羅的海的出海權。
沙皇俄國多次取得和波蘭的戰爭勝利,將原烏克蘭地區一分為二,取得了第聶伯河東岸的土地,及東烏克蘭。
與此同時,為了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權,沙皇彼得一世特意把都城從莫斯科遷到了聖彼得堡。通過常年的戰爭,瑞典妥協,被迫和沙皇俄國籤訂了《尼斯塔特和約》,將波羅的海及一部分沿海地區劃給了俄國,俄國從此終於不再只有北極方向的出海口了。
志得意滿的彼得一世不再滿足沙皇的稱號,他授意俄羅斯元老院賜予他「大帝」的稱號,於是,彼得一世就成為後來著名的彼得大帝,沙皇俄國也因此進入俄羅斯帝國時代。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有「靈魂」的歷史作者,專注原創,拒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