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尾」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南部,其一端與陸地相連,尾部深入海中,呈狹長的反「S」形彎曲堤壩狀地貌,形狀神似老虎的尾巴,是一種十分壯觀的海岸地貌景觀,學名「老虎尾沙嘴」。其成因是海浪長期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結果。因海浪對其附近的海岸的不斷侵蝕,對巖石產生強烈的破壞,形成大量泥沙,海浪又攜帶這些泥沙進入港灣時,由於受到港灣附近雞冠山的阻擋,致使海浪受阻,流速下降,海浪攜帶的泥沙也就在這裡堆積下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老虎尾沙嘴景觀。又因為粗大的泥沙會率先沉積,因此沙嘴越靠近尾部越細。
根據資料介紹,老虎尾沙嘴形成用了大約8000年的時間,而這種作用還將持續下去,而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沙嘴會和陸地連接,呈現封閉狀態,就會形成瀉湖,到時候渤海是不是沒有了,而成了另一個內海?不過從老虎尾沙嘴形成就耗時8000年來看,形成瀉湖怕是還要數千萬了,到時候地球指不定被人類糟蹋成啥樣了。
老虎尾沙嘴很早以前便已經是旅順著名景區了,曾經以「虎尾帆影」列為旅順老八景之一。而老虎尾所處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順軍港。記錄表明,該港最早在漢代時就與山東半島通行,悠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而旅順港的得名也源於明代,根據史書記載:「洪武四年(1371)七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馬雲、葉旺二將率師開赴遼東,消滅元朝殘餘勢力並在遼東建立衛所。馬、葉督軍一帆風順到達獅子口,經暫短休整後揮師北上大敗元軍。為紀念這次出師順利和對前朝的否定,遂將此地改名旅順口。」
旅順口港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到了近代,更是越來越被重視,被譽為「世界五大軍港」。在光緒七年(1881)晚清政府為了抵禦列強的侵犯,便開始在這裡修建軍港和船塢。1904年2月,沙俄與日本為爭奪再中國東北的權益,又在這裡打響了震驚世界的「日俄戰爭」,使旅順口聞名於世。旅順口港今天依舊發揮著其捍衛祖國海岸的光榮使命。
「老虎尾」不僅是一處難得一見天然海岸地貌景觀,也是旅順軍港的天然屏障。幾百年來,這條「世界最大的老虎尾巴」和旅順口一起,經歷了漫長歷史歲月的變遷,見證了中日甲午海戰、日俄戰爭等諸多歷史事件,也見證了新中國的崛起。是一處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自然景觀。如今的老虎尾已經成為大連旅順地區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周邊還有同為旅順老八景的老鐵山,著名的蛇島和黃渤海分界線等景點,是撫順旅遊不可錯過的一處景觀。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