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的:「生蔥熟蒜,老魚嫩豬」,有多少人知其意呢?

2020-12-21 分享農村生活

農村老話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既經典又實用。有很多老話,透露著種種的道理,簡單明了含有哲理,以前的農村信息流通不方便,於是人們口耳相傳,為了方便好記發展成了各種朗朗上口的諺語,今天小編要說的「生蔥熟蒜,老魚嫩豬」這句老話,在農村鄉下老人最常說,但是有多少人知其意呢?

生蔥熟蒜。就是生薑和大蒜,很好理解,這是農村民間最常見的食材,幾乎家家都有準備,價格便宜實惠不說,而且頗具有養生的功效,菜餚中放置,色香味可以更上一層樓,那農村老人所說的「生蔥熟蒜」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蔥應該生吃或者是在它幾成熟的時候吃,取其芳香去汙避腥之功效。 而大蒜只有煮熟了才能散發香味,而生的則太辣了,會刺激腸胃。

老魚嫩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魚的年歲要越大越好吃,因為小魚刺多,很容易卡喉嚨,而豬呢,則是年紀越小的豬越好吃,大家都知道有個名菜,名字就叫做烤乳豬的,因為乳豬肉質鮮嫩有彈性,而從來就沒有烤老豬的,因為兩者口感其實細細品味,相差頗大。類似的俗語還有「鯉魚不滿斤,好像白菜根」,意思是說在購買鯉魚的時候,不要買太小的,否則就會很難吃。

農村的老話還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已經成為了農村的一部分,其中雖然有些怪迷信的,但是其背後的故事卻十分有趣,你們還知道農村有哪些非常有趣的土話呢,小編還記得一句:青石板上灑豆子,硬鬥硬!西南方言中一句土話。意思是必須按原則(或規章制度)辦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事業單位,沒有硬鬥硬的辦事作風,只有日漸頹靡。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只是提出規章制度,沒有硬鬥硬執行的人,那就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硬鬥硬,同時也蘊涵了一個人,堅持原則,不畏強權的高尚品格,只有這種人的監督才能保證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

你們還知道哪些現在看來還具有非常深刻道理,而且短小精悍的農村土話呢,不妨我們一起交流交流,下次小編會從中挑選出最有意思的,給大家講解講解,大家到時候可以期待一下,小編在這裡祝福大家五一快樂,玩的開心~

相關焦點

  • 俗語:「生蔥熟蒜,老魚嫩豬」,有道理嗎?老農說完才恍然大悟
    農村的老人常常說一些很有道理的老話,而這些老話也多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因為農村流傳下來的老話,基本上都是古人長時間觀察和經驗總結而來的。農村裡面有很多俗語,裡面蘊含著很多生活、種地甚至做飯的智慧,而說起做飯的所有也有很多,比如:「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
  • 「生蔥熟蒜,韭菜一轉,老魚嫩豬」是啥意思?許多人都誤會了
    例如:「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等,有些可能我們耳熟能熟,有些卻頓感陌生,這些俗語有淺有深,不能僅憑字面理解。今天我們要重點介紹的是「生蔥熟蒜,韭菜一轉,老魚嫩豬」,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好多人都誤會了。
  • 「生蔥熟蒜,韭菜一轉,老魚嫩豬」是啥意思?許多人都誤會了
    例如:「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等,有些可能我們耳熟能熟,有些卻頓感陌生,這些俗語有淺有深,不能僅憑字面理解。今天我們要重點介紹的是「生蔥熟蒜,韭菜一轉,老魚嫩豬」,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好多人都誤會了。
  • 農村俗語:「生蔥熟蒜,韭菜一轉」,為何這樣說?看完我恍然大悟
    回想起農村生活的過往,那時的農村沒有現在這麼富裕,家家還住在土坯房中,幾個孩子睡在擁擠的床榻上,兒時的時光伴隨著爺爺的笑聲,伴隨著一個個趣味的故事,還常常會聽到農村老輩子的人說的一些俗語,飽含著生活的經驗,小時候雖然不懂,但是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 三伏將至,農村人常說「豬長三秋,魚長三伏」是什麼意思呢?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夏天最熱的時候才剛開始,這三伏天在農村可能有很講究的,頭伏要吃餃子,因為夏天人們胃口比較差,喜歡吃涼食,但是又容易傷胃,所以為了解饞和開胃,人們會吃餃子,這餃子可是我們傳統習俗裡解饞的食物,當然現在生活好了沒人會以為吃點餃子就是什麼好食物了。
  • 農村老人常說豬身上最好吃的是豬「肥腸」,這個肥腸指的是啥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老人常說豬身上最好吃的是豬「肥腸」,這個肥腸到底是什麼腸子?豬身上有很多的部位都是一種珍饈美味,對於大腸的尤其喜愛,大腸味道厚重香濃,具有肥瘦相間韌性十足的特點,是很多人為之著迷的一到食物,製作方法也是頗多,大都是鹹香可口香味濃鬱,在很多菜系裡面,大腸是一道不可缺少的菜餚。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還有一句是這麼說的「人老了奸,鬼老了猾,兔子老了鷹難拿」,也是這個理。
  • 年底將至,農村老人說「豬7,狗8,羊對中」,這話是啥意思呢?
    大家都會割點肉,買點菸酒之類的東西帶著,就說這個農村裡割肉吧,一般村裡都有幾家專門宰豬賣肉的人家,基本上村裡人吃肉就在村裡就解決了,所以也是很方便,不過有的人家裡每年都會養上幾頭豬,到了年底家裡就把豬宰宰,這樣也是比較常見的。
  • 農村老人常說「窮不放豬,富不放書」說的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窮不放豬,富不放書」說的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老人們說的這句老話中「放」可以理解為放棄、丟掉的意思!意思大概是說:窮困潦倒時不能放棄養豬,富裕有錢時也不能放棄讀書!是不是就感覺很好理解了呢!
  • 農村老話,「姑娘蔥獨頭蒜,仰臉女低頭漢」,這兩種人惹不得?
    農村文化博大精深,而俗語老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俗語老話通俗易懂,內涵豐富,都是那麼從長期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俗語老話有很多種,有一種是借物喻人的。「姑娘蔥獨頭蒜,仰臉女低頭漢」,這句話就是借用生活中日常見的兩種食物,姑娘蔥和獨頭蒜,來比喻仰臉女和低頭漢,很是形象生動。
  • 年底將至,農村老人說「豬7,狗8,羊對中」,這話是啥意思呢?
    大家都會割點肉,買點菸酒之類的東西帶著,就說這個農村裡割肉吧,一般村裡都有幾家專門宰豬賣肉的人家,基本上村裡人吃肉就在村裡就解決了,所以也是很方便,不過有的人家裡每年都會養上幾頭豬,到了年底家裡就把豬宰宰,這樣也是比較常見的。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
  • 農村老人常說「正月的豬,五月的牛」有何講究?
    「正月的豬,五月的牛」,這句老俗話說的很簡潔,估計很多人聽到以後根本不知道它有什麼含義,其實以前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老俗話時也是這種感覺。不過聽老人解釋了他的意思以後,感覺說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正月的豬說起正月的豬,估計讓很多人不由得想起了臘月的豬,臘月的豬很慘,十有八九擺脫不了被宰殺的命運。那么正月的豬又怎麼樣呢?正月是農曆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指農曆一月,我國的傳統習俗裡正月是非常祥和的日子,肯定不存在宰豬的情況,而且正月裡家家戶戶吃的比較好,泔水也比較多,此時豬的生活質量也不錯。
  • 農村老人常說「狗來富,豬來窮,貓兒來時帶麻布」,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常常流傳著一些聽起來十分有趣的老話,這些農村老話基本都是老一輩的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彙編而成,經過多個時代的打磨,流傳至今,仍有十分大的參考價值。這些農村老話,很多都是根據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或者動物的行為進行總結的。
  • 在農村,老人常說有四種人來串門,不要招待,老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想了解更多農村生活,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農村,老人常說有三種人來串門,不要招待,哪三種人?為什麼?在農村,有很多風俗習慣,每個地方的風俗也都各不相同,這也體現出農村這個地方一種特殊文化習慣,比如說,過年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去拜年,小輩們看到長輩都要磕頭,這是寓意祝福老人身體安康,而有些地方飲食習慣很有特點,比如說冬至的時候要吃水餃,不然冬天會長「凍瘡」,其實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略有不同。
  • 農村老人常說:「正月的豬,五月的牛」,為什麼這樣說?
    在農村,說起屬相,那可不是一籮筐就能道盡的,至於說到俗語中的屬相論述,更是多如牛毛,比如街邊老人常說的「正月豬,五月牛」,朋友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所謂「正月豬,五月牛」指的是這兩個屬相出生在這兩個月的擁有富貴命,是不是很唯心?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有姜沒有?糖醋排骨:主料——豬肋條骨、熟芝麻、生薑、冰糖或白糖、香醋。有姜沒有?再看看清燉魚的菜譜:主料——:鯉魚500克(其他魚也可以)。清燉魚輔料:蔥、姜、蒜、香菇、棗、精鹽、醋、醬油、料酒、食用油。
  • 農村老人喜歡在地裡挖野蒜,有什麼用?用處可不少,農村人才懂
    用處可不少,農村人才懂到過農村的朋友可能都發現過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村的老人很喜歡在地裡挖野蒜。對於農村來說,其實野蒜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地裡幾乎隨處可見,所以要說為了賣,在城裡還有人買,但是對於農村來說,根本沒有誰會去買這東西,那麼為什麼農村的老人們都喜歡去地裡挖野蒜呢?這些野蒜對他們有什麼用?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當中,天南地北酸甜香辣鹹,都有不同的愛好。人們對於各種食材烹飪方法也是頗有講究,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先人們也大都總結了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飲食經驗和智慧。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農村老輩人在生活、勞動中總結出了這些有用的寶貴經驗,很多都是以通俗易懂的老話俗語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今天,就分享一句有趣的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這樣做才有道理嗎?」
  • 農村一些地方有句俗話叫「魚不相蒜」,為何煮魚的時候不能放蒜?
    大蒜屬於辛辣調味料品,具有特別的刺激味,尤其是大蒜煮熟了以後,更有一種特殊的腐蒜味,這樣的蒜味蓋過了魚的鮮味,也破壞了魚肉的美味,吃起來都有一股大蒜的味道,那就倒了我們可口的美味了!「魚不相蒜」其實是沒有什麼依據的,我們也只是從農村老人的口中聽說的,可是在農村炒魚的時候是不放蒜的,這是真的。在現今人們追求營養價值和口感的潮流,做魚的時候是絕對不會放大蒜的,圖的就是一個鮮味。農村俗語說得不錯:夏魚吃鮮、臘魚吃味,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燉個魚缺東少西的,一年到頭也吃不到幾次大魚,講究的就是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