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8日電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我國宣傳的主題是「防治荒漠化,建設綠色家園」,旨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建設綠色家園,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也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樹立了標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但是,我國分布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近1/5。
防治沙漠化,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實現環保和產業相結合的道路,在素有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內蒙古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牧高科)自2009年以來,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將沙漠變綠洲,走出了一條治沙之路。
聖牧布局圖
克服重重困難 馴服「紅色公牛」烏蘭布和
據了解,烏蘭布和沙漠有我國的八大沙漠之一稱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這片千年荒漠,一年四季風沙漫天,乾旱少雨,夏季高溫可達50攝氏度,每當狂風肆虐,沙土隨著大風就會形成一圈圈的紅色旋風席捲整個沙漠,遠遠看去,就行歐洲鬥牛的畫面,故有「紅色公牛」之稱。
將沙漠變綠洲,聖牧人曾經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在起初,由於沒掌握沙漠氣候的「脾性」,3000畝土地顆粒無收,投入的600萬元隨沙塵飄走;有時,一場場風沙將綠油油的幼苗全部掩埋,所有的付出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經驗總是來自多次的失敗及在失敗之後的思考和總結,痛定思痛後,聖牧的創始人姚同山認識到:要在這裡紮根,首先要做好防風固沙。要建立牧場,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在牧場周邊建立防護林,遵循「益草則草、益林則林」開發原則;同時建立了水利及節水灌溉體系,交通道路,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就這樣聖牧開始了沙漠的開發。
短短7年時間,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出現了一座「綠色花園」,站在聖牧瞭望臺鳥瞰整個牧場,樹木鬱鬱蔥蔥,草場阡陌,隨著圓心向天邊一圈一圈的散開。電通、水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健全。
聖牧草場鳥瞰圖
在談及聖牧當初選址烏蘭布和沙漠時,姚同山談了自己當初的想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奶業打擊頗重,一直身處在行業裡,就想著中國地域遼闊,總有一塊綠色、環保並適合生產有機牛奶的地方。經過多次考察、實驗,最終選址。
烏蘭布和沙漠是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衝積形成,沙漠下黃河千年古道白堊紀時代形成的十幾米厚的紅膠泥層,沙漠淺層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宜於灌溉。在磴口縣境內,有冬青湖等大大小小200餘個湖泊,素有「百湖之鄉」的美譽。
沙漠中段,方圓百裡,人跡罕至,沒有工業園區,無工業汙染和化學農業汙染,陽光照耀下的熾熱沙子形成天然的有機屏障。遠離現代文明,使這塊原始土地保留了最純淨的空氣,最潔淨的水源和無汙染的土壤。
建立「有機」牧場 做沙漠裡的好牛奶
截至2016年12月31日,聖牧高科在烏蘭布和沙漠建成有機牧場23座,在呼和浩特地區建成非有機牧場12座,奶牛存欄量共計12.9萬餘頭,日產鮮奶1400多噸;日產「聖牧」品牌液態奶產品500多噸,聖牧全程有機牛奶銷往包括西藏、新疆、海南等400多個市場。
好牛奶是種出來的,聖牧從源頭做起,創造了從草業,到牧業,再到工廠,最終到市場的全程有機產業模式,開創了沙草有機循環產業鏈。做到了真正的「四場合一」:農場,牧場,工廠,市場。構築了真正的「有機鏈」。
聖牧自2010年成立以來,通過結合對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已整合開發有機牧草飼料種植基地41萬畝,開發建成基地20萬畝,待開發建設基地21萬畝,主要種植有機青貯玉米,有機苜蓿,有機玉米,有機燕麥草,有機向日葵,有機小麥等牧草飼料作物。
聖牧有機牧場
而根據行業標準,有機奶也被稱為生態奶,是最乾淨、最安全、無汙染、無殘留、最有利於健康的一種牛奶。有機奶必須符合4個條件:源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種植、養殖全過程遵循自然規律。
在聖牧,奶牛養殖中引進了當前歐美及澳新等國普遍採用的奶牛養殖新理念—福利化飼養法:牛場養殖密度小,每頭牛平均生活面積約為60至80平方米。奶牛臥床採用來源於烏蘭布和沙漠的清潔幹沙,鬆軟舒適,清潔乾爽。並設有全天候自動化恆溫(冬夏0-10℃)飲水器,飲水達到人的飲用水標準。牛舍內設專用降溫噴淋器、電風扇、旋轉式自動牛體刷、音樂廣播等設施,為奶牛提供符合其生活習性的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以體現出對奶牛生理學特性及自然習性的尊重。公司通過信息化、模塊化管理,便於每一滴牛奶的可追溯。
聖牧同時引進全球最先進的利樂生產體系,遵循有機奶的加工流程,無色素、防腐劑等化學添加劑,天然健康;一包一碼,每包產品都印有由國家認監委授予的有機追溯碼。
由於牧場嵌隱在沙漠深處,牧場在種植中,幾乎做到了零汙染、零化肥、零農藥、零轉基因等標準;沙漠的特有日照長、降水少、晝夜溫差大,使牧場做到了利用物理方法防除病蟲害;牛糞還田,種養結合的天然生態循環體系,形成了封閉循環的有機生態圈。使聖牧真正做到了「全程有機」。
弘揚「工匠精神」走綠色「沙產業」之路
1984年,錢學森創造性地提出「沙產業」的概念,通過生物,包括動物、植物,依靠科技、延伸鏈條、對接市場、創造財富,造福百姓的沙業系統工程,也可簡化為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錢學森說:「沙產業屬於第6次產業革命。用100年時間來完成這個革命,現在只是開始,沙漠地區可以創造上千億元的產值」。
沙產業是使用系統思想、整體觀念、科技成果、產業鏈條、市場運作、文化對接來經營管理沙漠資源,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內蒙古把沙、草產業寫進了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和自治區「十一五」規劃。聖牧相關負責人介紹到。聖牧人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沙產業」思想和政府規劃。
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第二個環節「過腹轉化」,即把植物蛋白通過家畜、家禽的消化轉化為動物蛋白。聖牧相關負責人認為,聖牧利用沙漠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環境優勢做養殖業,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沙漠陽光充足,奶牛反芻加快,蛋白質轉換率提高,所產原奶的營養價值也會提升許多。
聖牧全程有機產業鏈貫徹的「草場-牧場-工廠」全封閉式有機循環,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奶源的新鮮純淨。
錢學森沙產業理論與聖牧專屬的沙漠全程有機產業鏈完美融合。錢學森對沙產業提出「多用光少用水,興科技高效益」的12字秘訣,在聖牧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在聖牧草場,建植了以冬青、紅柳、檸條、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為主,新疆楊、胡楊、沙棗、榆樹、槐樹等速生喬木為輔的防風林帶,不但可阻擋風沙,防止土地進一步沙化,形成了保護人工建植草場的屏障,並形成了喬、灌、草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
聖牧在沙漠建植以紫花苜蓿、玉米為主的人工草場。豆科牧草豐富的根系含有大量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促進物質的有效循環。玉米豐富的地下生物量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避免土壤板結,豐富的地下根系可固定表層土壤,避免耕層土壤流失,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而聖牧高科有機奶完整體系的構建也標誌著我國乳品產業技術能力的進步,有效推動我國有機奶產品的供應能力,滿足了國人對高品質有機奶的需求,開闢了國內全程有機可追溯液態奶的新篇章,提升了行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讓乳品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收穫經濟效益的同時,聖牧極大支持公益環保事業,聖牧在建設沙漠有機產業體系過程中,在中國西部沙漠走廊的咽喉地帶種了6000多萬棵綠樹,築起了一道嚴密防沙屏障,綠化沙漠20餘萬畝。
此外,有機養殖可為有機牧草種植提供大量較清潔的有機肥料。有機種植中通過施用有機肥,可使沙化土壤團粒結構增加,保水保肥性能提高,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聖牧有機牧場每年可生產數十萬噸優質有機肥料,總體積達50萬立方米,按照1釐米厚度鋪於沙漠上,可覆蓋5000公頃的土地,預計5到10年時間,聖牧種植基地的土壤就可得到徹底改良,建立起種植業、養殖業於生態環境之間良性的能量於物質循環鏈,進一步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聖牧人在沙漠中追逐著有機牛奶的夢想,身體力行踐行著作為一個「生態建設踐行者,食品安全守護者,有機生活奉獻者」的承諾。姚同山如是說。聖牧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抉擇中趟出了一條科學、有機、可持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