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牧高科:打造「產業」治沙的綠色GDP新模式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8日電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我國宣傳的主題是「防治荒漠化,建設綠色家園」,旨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建設綠色家園,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也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樹立了標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但是,我國分布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近1/5。

  防治沙漠化,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實現環保和產業相結合的道路,在素有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內蒙古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牧高科)自2009年以來,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將沙漠變綠洲,走出了一條治沙之路。

聖牧布局圖

  克服重重困難 馴服「紅色公牛」烏蘭布和

  據了解,烏蘭布和沙漠有我國的八大沙漠之一稱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這片千年荒漠,一年四季風沙漫天,乾旱少雨,夏季高溫可達50攝氏度,每當狂風肆虐,沙土隨著大風就會形成一圈圈的紅色旋風席捲整個沙漠,遠遠看去,就行歐洲鬥牛的畫面,故有「紅色公牛」之稱。

  將沙漠變綠洲,聖牧人曾經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在起初,由於沒掌握沙漠氣候的「脾性」,3000畝土地顆粒無收,投入的600萬元隨沙塵飄走;有時,一場場風沙將綠油油的幼苗全部掩埋,所有的付出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經驗總是來自多次的失敗及在失敗之後的思考和總結,痛定思痛後,聖牧的創始人姚同山認識到:要在這裡紮根,首先要做好防風固沙。要建立牧場,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在牧場周邊建立防護林,遵循「益草則草、益林則林」開發原則;同時建立了水利及節水灌溉體系,交通道路,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就這樣聖牧開始了沙漠的開發。

  短短7年時間,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出現了一座「綠色花園」,站在聖牧瞭望臺鳥瞰整個牧場,樹木鬱鬱蔥蔥,草場阡陌,隨著圓心向天邊一圈一圈的散開。電通、水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健全。

聖牧草場鳥瞰圖


在談及聖牧當初選址烏蘭布和沙漠時,姚同山談了自己當初的想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奶業打擊頗重,一直身處在行業裡,就想著中國地域遼闊,總有一塊綠色、環保並適合生產有機牛奶的地方。經過多次考察、實驗,最終選址。

  烏蘭布和沙漠是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衝積形成,沙漠下黃河千年古道白堊紀時代形成的十幾米厚的紅膠泥層,沙漠淺層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宜於灌溉。在磴口縣境內,有冬青湖等大大小小200餘個湖泊,素有「百湖之鄉」的美譽。

  沙漠中段,方圓百裡,人跡罕至,沒有工業園區,無工業汙染和化學農業汙染,陽光照耀下的熾熱沙子形成天然的有機屏障。遠離現代文明,使這塊原始土地保留了最純淨的空氣,最潔淨的水源和無汙染的土壤。

  建立「有機」牧場 做沙漠裡的好牛奶

  截至2016年12月31日,聖牧高科在烏蘭布和沙漠建成有機牧場23座,在呼和浩特地區建成非有機牧場12座,奶牛存欄量共計12.9萬餘頭,日產鮮奶1400多噸;日產「聖牧」品牌液態奶產品500多噸,聖牧全程有機牛奶銷往包括西藏、新疆、海南等400多個市場。

  好牛奶是種出來的,聖牧從源頭做起,創造了從草業,到牧業,再到工廠,最終到市場的全程有機產業模式,開創了沙草有機循環產業鏈。做到了真正的「四場合一」:農場,牧場,工廠,市場。構築了真正的「有機鏈」。

  聖牧自2010年成立以來,通過結合對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已整合開發有機牧草飼料種植基地41萬畝,開發建成基地20萬畝,待開發建設基地21萬畝,主要種植有機青貯玉米,有機苜蓿,有機玉米,有機燕麥草,有機向日葵,有機小麥等牧草飼料作物。

聖牧有機牧場

  而根據行業標準,有機奶也被稱為生態奶,是最乾淨、最安全、無汙染、無殘留、最有利於健康的一種牛奶。有機奶必須符合4個條件:源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種植、養殖全過程遵循自然規律。

  在聖牧,奶牛養殖中引進了當前歐美及澳新等國普遍採用的奶牛養殖新理念—福利化飼養法:牛場養殖密度小,每頭牛平均生活面積約為60至80平方米。奶牛臥床採用來源於烏蘭布和沙漠的清潔幹沙,鬆軟舒適,清潔乾爽。並設有全天候自動化恆溫(冬夏0-10℃)飲水器,飲水達到人的飲用水標準。牛舍內設專用降溫噴淋器、電風扇、旋轉式自動牛體刷、音樂廣播等設施,為奶牛提供符合其生活習性的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以體現出對奶牛生理學特性及自然習性的尊重。公司通過信息化、模塊化管理,便於每一滴牛奶的可追溯。

  聖牧同時引進全球最先進的利樂生產體系,遵循有機奶的加工流程,無色素、防腐劑等化學添加劑,天然健康;一包一碼,每包產品都印有由國家認監委授予的有機追溯碼。

  由於牧場嵌隱在沙漠深處,牧場在種植中,幾乎做到了零汙染、零化肥、零農藥、零轉基因等標準;沙漠的特有日照長、降水少、晝夜溫差大,使牧場做到了利用物理方法防除病蟲害;牛糞還田,種養結合的天然生態循環體系,形成了封閉循環的有機生態圈。使聖牧真正做到了「全程有機」。

  弘揚「工匠精神」走綠色「沙產業」之路

  1984年,錢學森創造性地提出「沙產業」的概念,通過生物,包括動物、植物,依靠科技、延伸鏈條、對接市場、創造財富,造福百姓的沙業系統工程,也可簡化為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錢學森說:「沙產業屬於第6次產業革命。用100年時間來完成這個革命,現在只是開始,沙漠地區可以創造上千億元的產值」。

  沙產業是使用系統思想、整體觀念、科技成果、產業鏈條、市場運作、文化對接來經營管理沙漠資源,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內蒙古把沙、草產業寫進了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和自治區「十一五」規劃。聖牧相關負責人介紹到。聖牧人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沙產業」思想和政府規劃。

  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第二個環節「過腹轉化」,即把植物蛋白通過家畜、家禽的消化轉化為動物蛋白。聖牧相關負責人認為,聖牧利用沙漠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環境優勢做養殖業,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沙漠陽光充足,奶牛反芻加快,蛋白質轉換率提高,所產原奶的營養價值也會提升許多。

  聖牧全程有機產業鏈貫徹的「草場-牧場-工廠」全封閉式有機循環,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奶源的新鮮純淨。

  錢學森沙產業理論與聖牧專屬的沙漠全程有機產業鏈完美融合。錢學森對沙產業提出「多用光少用水,興科技高效益」的12字秘訣,在聖牧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在聖牧草場,建植了以冬青、紅柳、檸條、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為主,新疆楊、胡楊、沙棗、榆樹、槐樹等速生喬木為輔的防風林帶,不但可阻擋風沙,防止土地進一步沙化,形成了保護人工建植草場的屏障,並形成了喬、灌、草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

  聖牧在沙漠建植以紫花苜蓿、玉米為主的人工草場。豆科牧草豐富的根系含有大量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促進物質的有效循環。玉米豐富的地下生物量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避免土壤板結,豐富的地下根系可固定表層土壤,避免耕層土壤流失,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而聖牧高科有機奶完整體系的構建也標誌著我國乳品產業技術能力的進步,有效推動我國有機奶產品的供應能力,滿足了國人對高品質有機奶的需求,開闢了國內全程有機可追溯液態奶的新篇章,提升了行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讓乳品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收穫經濟效益的同時,聖牧極大支持公益環保事業,聖牧在建設沙漠有機產業體系過程中,在中國西部沙漠走廊的咽喉地帶種了6000多萬棵綠樹,築起了一道嚴密防沙屏障,綠化沙漠20餘萬畝。

  此外,有機養殖可為有機牧草種植提供大量較清潔的有機肥料。有機種植中通過施用有機肥,可使沙化土壤團粒結構增加,保水保肥性能提高,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聖牧有機牧場每年可生產數十萬噸優質有機肥料,總體積達50萬立方米,按照1釐米厚度鋪於沙漠上,可覆蓋5000公頃的土地,預計5到10年時間,聖牧種植基地的土壤就可得到徹底改良,建立起種植業、養殖業於生態環境之間良性的能量於物質循環鏈,進一步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聖牧人在沙漠中追逐著有機牛奶的夢想,身體力行踐行著作為一個「生態建設踐行者,食品安全守護者,有機生活奉獻者」的承諾。姚同山如是說。聖牧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抉擇中趟出了一條科學、有機、可持續的新路子。

相關焦點

  • 內蒙古聖牧高科著力打造黃金奶源
    聖牧高科第三牧場值得期待得是,中國不少乳企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不斷加快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其中內蒙古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已成為內蒙古標準化規模奶牛養殖的佼佼者。  記者從聖牧高科第三牧場了解到,該牧場佔地240畝,是內蒙古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北什軸鄉建設的2000頭荷斯坦奶牛示範牧場,日產鮮奶達50噸,年產值可達6000多萬元。
  • 沙海乳香飄——「綠色工廠」新聞直通車走進第一站聖牧高科
    熱心市民與記者一同陸續走進「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權使用企業及其他綠色食品生產企業,親密接觸從原料到成品的生產全過程,然後通過《巴彥淖爾晚報》及「掌上巴彥淖爾」「巴彥淖爾晚報·市民手冊」等多種媒體告訴更多市民「綠色食品是怎樣煉成的」——    11月3日,由巴彥淖爾日報社主辦的「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主題宣傳系列活動——「綠色工廠」新聞直通車正式啟程,走進第一站聖牧高科
  • 聖牧高科牧場 沙漠中一片綠洲
    聖牧高科牧場 沙漠中一片綠洲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12 星期二     盛夏七月,應內蒙古聖牧高科的邀請,讓記者見識了聖牧人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創造的奇蹟——沙漠裡的有機綠洲。    對聖牧的奇蹟早有耳聞,但在沙漠上能長草能放牧,還是讓記者心存疑問。
  • 有機奶企聖牧高科:從沙漠中走來,向智慧農場走去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寸草難生的地方,卻走出了一個「奇蹟」——世界級有機原奶生產企業「聖牧高科」。牛月生告訴至頂網記者,「對聖牧高科來說,我們主要是從公司戰略出發,把信息化建設作為了風險控制、成本管理、效率提升等管理升級的抓手。」
  •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華萊士瓜園、光伏農業園、有機水稻基地、釀酒葡萄園、鐵棍山藥種植基地、梭梭蓯蓉基地、湖泊溼地、有機奶牛基地……浩瀚大漠綠色如潮,業態萬千,巴彥淖爾人正在用信念和汗水寫就人進沙退的綠色詩行。產業治沙,讓綠色發展可持續治沙產業化,是巴彥淖爾人從實踐中開闢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聖牧高科擬赴港IPO 乳業上遊「蒙牛系」坐大
    12日,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下稱「聖牧高科」)擬赴港上市的消息再次曝出,外媒援引相關人士稱,該公司早在3月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一旦獲批,最早可能在6月上市。  聖牧高科董事長姚同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目前不方便透露相關情況,「條件具體,第一時間對外公布。」
  • 聖牧高科歷4年治理沙漠建牧場 日產有機奶400噸
    為此,一些致力於打造安全乳製品的企業正努力探索。近日,記者來到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隨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參觀了位於那裡的養牛場和有機牛奶生產基地,見證了安全、天然有機奶的生產過程。  據了解,聖牧高科在烏蘭牧和沙漠歷時近4年,治理沙漠、種樹種草,建立無汙染的有機奶源基地,目前已實現日產400噸有機奶的第一階段目標。
  • SAP攜手聖牧高科打造智慧牧場,數位化賦能中國有機乳業
    日前,SAP宣布與內蒙古聖牧高科達成合作,並舉行了項目啟動儀式。藉助SAP全球領先的解決方案套件,聖牧高科將建立支撐企業數位化運營的核心管控及業務平臺,優化牧場運營成本管控,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產業鏈上下遊協同效益,並在智能技術驅動下打造智慧牧場。雙方將助力聖牧高科構建規模化、專業化的現代養殖和有機奶經營體系,為傳統畜牧養殖產業數位化轉型開闢全新思路、實現遠大發展。
  • 沙害變沙利 治沙亦治窮——內蒙古磴口縣產業化防沙治沙紀實
    在防沙治沙上不斷調整生態治理理念,提出了「生態治理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視「沙漠」為「資源」,變沙害為沙利,治沙亦治窮,實現從「防沙治沙」到「經營沙漠」的扭轉,積極探索和科學定位生態治理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與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有力推進了防沙治沙建設進程與沙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農牧民增收,為地方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增長點,努力創造荒漠化防治的綠色奇蹟。
  • 內蒙古聖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公開發行2016年公司債券(第一期)募集...
    :■公司內部銷售的定價機制:公司下屬的牧業公司向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及向第三方銷售原料奶按照行業慣例,根據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等營養指標和細菌數、體細胞數等安全指標的檢測結果並結合市場行情變化以質論價。
  • 「風沙吹不走的聖牧人」 聖牧高科品牌故事
    帳篷沒了-聖牧人   五分廠是阿拉善盟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的基地場部。2013年4月,當地的房子還沒建起來,所有職工和施工隊都住在帳篷裡。晝夜溫差極大的沙漠氣候日後造就了草場牧草的優良品質,同時也苦了那些駐守的聖牧人。   白天的時候,沙子被太陽烤得滾燙,帳篷裡溫度能達到40度左右。坐在裡面休息一會,汗水就會浸溼前胸和後背。
  • 擺脫資源依賴打造綠色開放型產業鏈新模式
    作為資源型城市,徐州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狠抓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和社會轉型,通過區域產業網絡綠色生態型嵌入之路,打造了綠色開放型產業鏈新模式,擺脫了對煤炭等傳統資源的依賴,形成了資源型城市新發展理念產業轉型的區域樣板。
  • 全球最大光伏治沙項目 「黃沙」變「黃金」
    它是中國探索「光伏治沙」的典型樣本,改變了過去單純政府出錢治沙的方式,走出了「市場化治沙」新模式。「過去我們搞沙漠治理,為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整體治理已達到25%,但只是停留在治理的層面。沙漠裡既有土地,又有光資源,所以我們通過光伏治沙,用工業化的理念治理沙漠,建設『沙漠經濟先導區』,可以將沙漠資源有效地利用。」
  • 山東打造飯店業「綠色食材產供銷鏈體系」平臺,綠色優質食材一步到位
    「綠色食材產供銷鏈體系」平臺推進會在濟西溼地成功召開。推介會上,山東省旅遊飯店協會、濟西高科農業聯合打造的「綠色食材產供銷鏈體系」平臺正式推出,通過平臺,可以直接把農業園裡綠色有機、物美價廉的產品配送到平臺籤約合作的酒店。
  • 2020年巴彥淖爾市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啟動
    活動現場 人民網巴彥淖爾6月29日電 (記者 白建平)6月29日上午,由巴彥淖爾市綠色產業統籌發展辦公室、臨河區人民政府、內蒙古巴彥綠業實業公司主辦,巴彥淖爾市綠色產業統籌發展中心全力打造「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授權使用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實現溢價25%以上,帶動全市農畜產品整體溢價10%以上,恆豐、兆豐、三胖蛋、河套酒業等一批綠色品牌乘上「天賦河套」東風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優質農畜產品行銷93個國家地區、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十年居內蒙古首位。
  • 新疆兵團團場沙漠夾縫中持續防沙治沙築起綠色屏障(圖)
    多年來,通過持續防沙治沙,該團在沙漠腹地築起綠色屏障,改善了生態環境。新疆兵團第一師八團全民上陣開展春季植樹活動。(資料圖) 郭長徵 攝  三十四團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庫姆塔格沙漠的夾縫中,每年六到八級的大風多達9次以上,因災造成的損失近2000萬元,嚴重製約著團場的發展。
  • 領導專家齊聚,探討「忠華盛世金牧糧草」高科技種養循環產業發展
    她告訴大家,綠色就是實現低投入、高產出,讓全民享受發展中的紅利,實現生態文明。公司遵循"十三五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忘精準扶貧初心。忠華盛世金牧糧草是農村快速致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富民好項目,公司現與國內一些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多家大型種植和養殖企業及各地農村的農戶+農民合作社進行合作,並以此為基礎,打造金牧糧草草種繁殖、草種種植、生態畜牧養殖、有機肥研發生產、牧草回收銷售、畜牧產品銷售等完整的生態種養殖循環新農業產業鏈。從源頭上解決肉類食品安全問題,這也是公司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履行社會責任所在。
  • 打造「紅色+綠色」文旅發展新模式,波密這麼幹!
    ▲波密縣紅色資源地圖在全國文旅融合的關鍵時期,波密縣文化和旅遊局也積極探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開創了「紅色+綠色」的文旅發展新模式,助推了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紅色+綠色」文旅發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為指導;落實自治區促進旅遊業全域全時發展,深度打造「地球第三極」品牌要求;以推動「五個波密」建設為總目標,以「旅遊強縣、文化活縣」戰略為根本遵循,按照波密縣「1234」紅色文旅工作思路
  • 市人大代表王明光:發展現代智慧物流 打造淄博冷鏈產業新模式
    1月6日,淄博市人大代表、山東樂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光接受魯中網記者採訪時說,山東樂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認真落實科教創新賦能行動要求,著力發展現代智慧物流,打造淄博冷鏈產業新模式。王明光說,公司將進一步依託旗下農產品電商交易平臺——樂物網聯合淄博優質農產品示範園和生產基地,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本,打造融合種植、流通和消費的農產品數字產業鏈,優化提升物流供應鏈,創新重構平臺價值鏈,樹立全國城鄉高效配送的新業態、新模式,打造能向全國輸出具備淄博特色的融合物流新技術、新產品於一體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