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臨,我從酒店出發,乘車前往束河古鎮。
來麗江的當天,接機的師傅就說,麗江古城其實有兩處:一處是當天入住賓館所在地——麗江古城大研鎮,一處是據此不遠的束河古鎮,它們構成了麗江古城的全部。遊覽完大研鎮,束河古鎮,便成了我心頭的念想。
下了車,古鎮的街口人影稀少,跟大研鎮夜晚的繁華與熱鬧無法相比,但這也許就是古鎮原本的生態,這兩個古鎮,應是一種很好的互補。
走在中和路古街上,已經9點多了,很多店鋪都已打烊,倒是街道兩旁的路燈很亮,照出街邊擺放著各式造型的依舊鮮豔的花叢。
長長的石板路並不平整,卻很潔淨。時間久遠,石塊甚至有些凸凹不平,大都磨得溜光。除夕就要到了,店鋪門口懸掛著的大紅燈籠,顯露出濃濃的節日氣氛。
一些交叉的小街巷空空蕩蕩的,客棧、飯館、銀器鋪等的霓虹燈,還在不知疲倦地閃著光亮。
路旁「茶馬古道博物館」,讓我突然精神一振。走進去,長廊兩旁是緊閉的木板門店鋪,上方一長溜掛著五顏六色的彩傘,猶如舞在空中的飛天。再往前走,便是博物館了。據說這處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裡面珍藏了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的作品「大覺宮壁畫」。遺憾的是已經閉館,只得站在門前,扶著門扉,揣測館裡的大致情形。
走回主路,繼續前行,不一會,就到了四方街。與大研鎮四方街相似,四四方方,四條大街通往四個方向,但束河的四方街長寬只有30多米,面積並不大。四周的商鋪,還在營業,燈火一片通明。偶爾,也有一些遊客經過。這裡,位處青龍河畔,曾以日中為市,也是麗江壩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但古時的束河,也有夜市,大家拿著火把,漫步在四方街上,各購所需,河岸如夏夜流螢,被稱為「夜市螢火」,是古束河八景之一。
四方街一旁的青龍橋,頗有歷史。它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木氏土司設計,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寶山,與青龍橋的中軸線相對,是木氏土司鼎盛時期的標誌性建築。橋長25米,寬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塊壘砌,是麗江壩子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石拱橋。
走在橋上,我細細端詳,橋面較為平緩,這是茶馬互市時,方便馬幫行走。由於橋兩旁植有很多柳樹,又有「煙柳平橋」之稱。傳說,曾有異人從橋上一步跨到玉龍山上成仙,至今留有「仙人足印」。
我在橋上踱步,橋面大塊的石板有些斑駁,在橋兩頭店鋪燈光的映照下,閃著捉摸不定的光澤。多少的馬幫從這裡經過,留下或明或暗的痕跡。橋下,流水淙淙,柳樹垂下金黃而纖細的枝條。我的耳邊,仿佛響起了馬蹄聲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
沿著青龍河一側往前走,在溪流清亮的水聲,高大樹林的婆娑裡,我來到九鼎龍潭。
潭水自龍泉山流下,潭水清澈見底,如是白天,玉龍雪山倒映水中,便是束河八景之又一景:雪山倒映。潭邊還有一截斷碑,用石頭敲擊,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斷碑敲音」。
我從放生橋,來到「三聖宮」, 西殿供奉觀音,北樓供奉龍王,南樓供奉皮匠祖師孫臏。從河對岸往回走,還可以看到河邊翠綠的田疇,三眼井、籬笆、水渠,一派田園風光。
四方街仁裡村,有一處「茶馬王故居」,問了附近的住戶,終於找到。門右側,掛著「裕興昌」牌匾,從外面看,大院是兩層木樓,這裡,就是茶馬王「王老大」曾經的宅院。
束河鎮自古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清雍正末年,「王老大」成了鎮上最早的馬幫,往返於束河到拉薩的川藏茶馬古道上。他的後人王鑑繼承祖業,組建了麗江地區規模最大的馬幫,王鑑也正式有了川藏「茶馬王」的稱號。清乾隆二十四年(1735年)前後,王鑑籌資,歷時六年,在束河修建了這座大院。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後人放棄高額租金,將宅院開闢成免費的紀念館,只為展示茶馬王那傳奇的經歷以及茶馬文化。
我穿行在大街小巷,領略夜幕、月色以及朦朧燈光下的古鎮風情。
一條石板閃著光澤的小巷,伸向遠方。一家「古道餐廳」的窗戶下,大水車正在譁啦啦轉著。一旁絢爛的紅花,在譁譁流淌水渠的滋潤下,美豔無比。一家名叫「南山草堂」的客棧,門側掛著「石上流泉」的牌子。每一條小巷都是通的,每一條街巷都有特色,大研的酒吧多,束河的茶坊多。
古鎮的街巷高高低低,讓我明白,古鎮是在山腳下。束河古鎮,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這裡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之一。
行走間,我又看到一處名為「張鍋頭故居」的古建築。經了解才明白,這一具有二百年歷史的房子的主人,也曾是馬幫首領。故居處在古鎮內的一個三岔路口上,房屋結構一樓是馬廄,二樓是主人房間,通過一條樓梯相通。如果在樓頂架起火銃,就是一座異常堅固的堡壘。建築所用鋼筋水泥,據說都是從印度運來,這在古時盜匪橫行的情況下,便成了一處安全的自我保護之所。
細看時,我突然發現,這裡街道拐彎處的建築物外輪廓大都有一定的弧度,而不是方方正正,看來這是為方便騾馬通過而故意為之。在仁裡路一家貼著門神、兩扇門各寫「騾」、「驛」的民居門口,還有上馬臺,主家考慮非常周到。跟大研古鎮的民居和街巷一樣,這裡的花草也特別多,院子裡、牆上、門旁、水渠邊,吊蘭、盆景,隨處可見,給人優雅而溫馨的感覺。
走著看著,不知不覺,我來到了石蓮古寺山門牌坊。沿坡而上,通過窄窄的幽巷,不一會就到了「石蓮禪院」門口。關於石蓮古寺,資料上說:束河西山的最南邊有一松雲村,村後有石蓮山,山上有個山洞,像老虎張開的大嘴。為了震住老虎的威風,當地人在洞口建築了一座寺廟,叫石蓮寺,其中有一根柱子是用鐵鏈拴著的,想必是嚇唬老虎的吧。民國時期,寺廟曾經辦過夜校,讀書人圍火夜讀,成了一道風景,叫做「石蓮夜讀」,列入束河八景。寺廟依山而建,山上草木叢生,非常幽靜,確實是一處適合修煉的好去處。
轉遍了古鎮,我又回到四方街旁的青龍橋,再一次領略古鎮悠悠的歷史。
這是一處上天賜予納西族的風水寶地,玉龍雪山汩汩的雪水,讓這裡泉水潺潺,成為清泉之鄉,也讓這裡物產富饒,百姓安居樂業。開通於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不斷發展,這裡成了麗江壩子中物流集散地和驛站,也催生了這裡的皮革產業,讓這裡擁有了著名的皮匠村,並有了「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這裡的居民至今還有以從事皮革手工業為生的店鋪,這也讓我想到了為什麼這裡供奉皮匠祖師爺孫臏的原因。
當年西行的徐霞客遊歷芝山解脫林時,曾經過這裡。他在遊記裡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這裡的「十和」即今束河古鎮之古稱。
走過麗江大研和束河古鎮,對比一下,可以感受到:它們一個喧囂,一個僻靜,猶如一陰一陽,互為補充;也有人說,束河古鎮是大研古鎮的前生,大研古鎮是束河古鎮的延續。其實,無論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尤其是文化延續,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比單純地繁榮經濟更為重要。
束河古鎮,用夜晚搖曳多姿的質樸與原始,特別是幽謐風情,迷醉了遊客,也迷醉了身處異鄉的我……
一一2020年1月21日晚 麗江復華麗朗度假酒店
作者簡介:
崔自三,筆名清風,河南永城市人,碩士研究生,知名講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遊走於全國各地講學,國內多家大學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國、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遊學、訪問。2018年4月,赴西藏採風,至此實現了走遍全國的夢想。現居河南鄭州市,酷愛寫作,曾在各類媒體發表文章300多萬字,出版商戰小說《挑戰》第一、第二部、詩散文集《一縷清風,一彎明月》、《那年匆匆》、歷史文化散文《風雨一葉秋——中國文化與歷史漫筆》、《時光的腳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風格清新、婉約,深受廣大讀者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