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香蕉等同於一顆茶葉蛋,3支鳳梨換不到一個便當,香蕉狂跌,菠蘿暴跌,20年最慘。有臺媒形容,農民看到堆積如山的廢棄香蕉欲哭無淚,「心如刀割寫在臉上」,眼睜睜地看著勞動成果爛在地裡,既無奈有無望。
近段時間以來,臺灣農民水果豐收卻未嘗到喜悅,產品滯銷難題,讓他們血本無歸,苦不堪言。大陸想臺胞之所想,急臺胞之所想,以兄弟情誼的胸懷,對臺灣水果友善採購,並對通過運費補貼和舉辦「臺灣水果節」等多種形式,解臺灣果農們的燃眉之急。
但民進黨當局對臺灣果農們的所作所為卻很是痛心,他們認為媒體說水果價格崩盤是「假新聞」,農民的香蕉可以「去餵豬」,並向民眾灌輸「打果汁」的「新吃法」,還拋出「香蕉帶皮煮後蘸醬油吃」的「新食譜」,作秀般的扮網紅、搞直播,下令臺軍開啟「吃香蕉」模式。
內需疲軟,外銷滯銷。謝長廷說「臺蕉失競爭力」,臺蕉日本市佔率從9成跌到1%。而蔡當局期待的新南向銷路,由於東南亞國家也自產各種水果,想打入其市場,臺灣果農們並不看好,現實情況銷售的也是一塌糊塗。
屏東、臺南、雲林等地的果農們北上「砸鳳梨」抗議,打出「民進黨不倒,農產品價格不會好」的橫幅,要求臺灣當局重新建立兩岸穩定發展關係,為臺灣農產品打開外銷通路,呼籲幫忙把水果賣大陸。
臺灣輿論認為,大陸才是解決臺灣水果和農產品困境的關鍵。因為,臺灣外銷的最大的市場在大陸,臺灣產品銷往大陸是最快最好的選擇。所以,大陸經濟活水才是解決臺灣水果和農產品「慘狀」的良藥,更是緩解臺灣果農燃眉之急的正道。
近年臺灣對大陸水果出口值年約10億美元、佔出口比率20%左右,大陸成為臺灣最大的農產出口市場。據統計,2006年兩岸農業貿易額為9.9億美元,而EFCA籤署後,2013年兩岸農產品貿易增加至18.16億美元,增加近一倍。臺灣與大陸的農產品逆差約3億美元反轉為順差約2千萬美元。2007年到2017年間臺灣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增長了2.39倍。
其實,大陸長期以來就對臺灣的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很多幫助,為協助臺灣農產品進口,陸續建立了「綠色通道」,給予部分臺灣水果、蔬菜準入及零關稅,也提供檢驗檢疫的便利,推出關稅、通道、採購一條龍的服務。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民眾得到了實惠,臺灣果農受益頗豐。
臺灣一位貿易商表示,大陸加強惠臺31條政策,這次還加大補助貿易商到臺東採購運費,原本每噸補助600元人民幣,這次每噸再多補助300元人民幣,等於每噸補助900元人民幣,以提高貿易商採購意願,並要求各貿易商全力衝刺銷售臺東鳳梨。
大陸對臺灣的善意和親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31條措施加速落地、開花結果的當下,島內民調顯示,近四成臺灣青年認同「九二共識」。
對於大陸的務實善意和濃濃親情,臺灣民眾感慨終於不用看天吃飯了,也坦言,只有兩岸好,臺灣才會好。只有大陸對臺灣的誠心才是真情實意,大陸對臺灣的善意才是貨真價實,大陸對臺灣的親情才是實實在在。
現在,面對臺灣果農們的「蕉慮」,大陸各地伸出援手,對臺灣水果友善購買,以解果農人燃眉之急。比如北京以「2018夏季臺灣水果節」向市民推銷臺灣水果,福建採購臺東500噸菠蘿,無錫、廈門等地也承諾採購,江蘇、河南等地也利用各種形式銷售臺灣水果。無錫市由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委託臺灣貿易商,以每公斤25元新臺幣的價格「友善採購」,比目前島內收購價高出2倍。
對臺灣水果,大陸出於兄弟情義的親情購買,解燃眉之急的雪中送炭,既是大陸對臺灣真實善意的體現,更是大陸對臺灣同胞濃濃親情的縮影。(原作者系中國臺灣網網友)